分享

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昵称815848 2017-01-24

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参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单位经常变更,或者更直接地说,很多合作关系都是以感情来维系,而并不是双方真正有着合作的意向和需求。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缺乏政府层面的制度约束,企业参与合作的意识不强,校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学校教学与实践脱节,等等。因此,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若要校企合作走得更长远,除了谋求政府的支持、企业的配合外,还要从自身出发,寻求合作的长效机制。为此,笔者试对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SWOT)上做全面的梳理和审视,以期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扬长避短,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探讨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的必要性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了南通、盐城、连云港3个地级市,地处苏中苏北,经济发展落后于苏南地区,教育水平也相应地弱于苏南地区。虽然“十二五”时期江苏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位居于全国前列,但是从江苏省内的发展来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具体到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存在着巨大差距,比如南京、苏州、常州等苏南城市建有自己的职教联合会或职教园区,在校企合作上也走在全省前列,而苏中、苏北的高职院校则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校企融合的力度上远不如苏南地区,充分印证了经济与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即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头强劲。相应而来的就是教育要跟上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导致沿海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校企合作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给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也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对接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值得倾注多方力量予以关注和投入。因此,在江苏沿海开发大背景下关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既是经济发展现实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利益所在。

  二、适应沿海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SWOT分析

  (一)江苏沿海高职校企合作的优势分析

  1.建校时间早

  截至2015年12月,江苏沿海三市共有公办高职院校11所,其中南通5所,盐城3所,连云港3所。从建制上说,这11所院校中,只有南通职业大学是经省政府、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具有工、文、管理和艺术类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校,其他学校均为合并升格而来。若追根溯源,这些院校多数都建校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距今已有百年办学历史;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1914年学校前身“省立第八师范”成立始,也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而50年以上老校有6所,分别是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这些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学校的优质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行业背景深

  职业院校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正是由于其建校历史悠久,故而行业背景也较为深厚,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名就体现了行业的关联度。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南通“纺织名城”的产业优势,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纺织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再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等,都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了深厚的行业联系,为学校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江苏沿海高职校企合作的劣势分析

  1. 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较弱

  笔者认为,从高职院校自身的角度来看,目前沿海地区校企合作的最大劣势来自于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较弱。校企合作能够持续深入进行的一个根本条件是能够利益共享,即学校和企业都能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得到来自学校的技术支持无疑对于企业的发展好处多多。虽然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也开始注重加强与企业的专业对接,但是在技术服务能力上还是显得心有余力不足。一方面,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不能同步推进,许多顶着“双师型”教师头衔的老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强,直接导致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受到影响,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另一方面,教师的横向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和企业共同研发产品,就是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

  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必须工学交替进行,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而江苏沿海的高职院校多为中专校重组升格而来,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能黄金分割,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加上教师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学方法的转变不能与时俱进,使得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尽人意。此外,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也使得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三)江苏沿海高职校企合作的机会分析

  1.地方经济发展亟需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高职院校要想在校企合作中有所建树,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也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契合。与国内其他省份不同,长期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处于省内的中低水平,导致政府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力度不够,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逐步展开,江苏沿海三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从2010—2014年,沿海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增幅均保持在1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达到13%以上。沿海经济发展速度进入了“高铁时代”。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企业需要大量懂技术、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员工,而加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无疑适应了这种需要。因此,从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会多多。

  2.国家政策层面给予高度关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以来,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无一例外地都对推进校企合作给予了支持和鼓励。比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总体原则中明确规定,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要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在指导思想中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可见,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对校企合作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这些也为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江苏沿海高职校企合作的威胁分析

  笔者认为,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周围应用型本科院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型本科”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这种探索对于丰富高职教育的结构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当地的高职院校来说,无形中带来了压力。就校企合作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是在学生的基本素质上、师资力量上还是科技研发能力上,都要优于高职院校,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自然会“高看一眼”。面对威胁,高职院校要想在校企合作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须特色发展,牢牢抓住现有的合作企业,并不断探索长期合作的有效方法。

  三、建立江苏沿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探讨

  高等职业院校的3项职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笔者认为,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也可以遵循这3个方面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上展开探索,并由此形成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亟需大量懂技术、能操作、有经验、适应快的技术技能人才。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新一波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服务上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首先,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布局。当前,江苏沿海三市多重发展机遇叠加,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各市都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规划了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如南通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优化“五沿”重点产业布局,即做强沿海增长带、深化沿江开发、强化沿上海发展能力、增强沿通道辐射带能力、促进沿重要节点积聚发展,并重点发展能源、石化、重装备、物流、海工船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以及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商务、科技等现代服务业;盐城市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十大工程”,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以高铁、空港、海港为标志的区域对外交通大通道,优化沿海开发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港城和经济区建设。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市多重发展机遇叠加,将积极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兴市”战略,优先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医药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冶金、食品、精细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为此,三地的高职院校应该提早对专业进行规划和调整,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遴选一批发展前景广、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加大专业群建设力度,并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提前占领就业市场,这既对学生具有诱惑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专业人才,解决了劳动力供给问题。

  其次,内涵建设对接人才需求。随着经营理念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水平,而是对人的全面考量。这就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训实践教育,还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以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 建立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长效机制

  在江苏沿海3市的经济发展中,许多企业面临着产品升级换代的现实问题,不仅投入大而且周期长。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 必然要在科学研究中关注这一问题。因此,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必须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加大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力度。

  一则,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引导和管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加强对教师科研方向的引导,鼓励跨界组合,跨专业研究,鼓励教师关注企业的技术革新,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加大对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奖励力度。

  二则,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合作企业。对合作企业进行技术上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校内的科研队伍,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协同创新,联合进行产品的技术攻关,同时可以委派一到两名参与科技研发的教师作为联系人,专门负责与企业的技术对接,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三) 建立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

  以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一头热”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没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必须深入思考如何为企业服务的问题。现代社会中,学习的作用又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还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成长最普遍的路径。在江苏沿海开发的新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再培训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校舍资源、实训场所,为相关的合作企业提供长期的培训服务,不仅能够促进教师队伍与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和沟通,而且可以稳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加强校企融合,实现双赢。

  一则,学校要高度重视企业培训工作,把服务企业培训作为校企合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考评措施,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培训师资队伍,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制订教学大纲、编写培训教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二则,学校要主动关心、关注企业的员工培训,可以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者挂靠在教务处等相关处室,收集统计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的需求信息,通过整合学校的相关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供服务。

  四、结语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江苏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学校方面来说,要改变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就要综合审视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全面进行SWOT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建立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