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山西出了不少清官廉吏,以明清时期较为集中。他们皆廉洁自好,以坦荡荡一身正气,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杨继宗(1426—1488),山西阳城匠礼村人。天顺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超迁浙江按察使,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乙巳年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左迁云南副使,累官左佥都御史,巡抚云南。成化年间,被称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一次御史孔儒到嘉兴清理军籍,各里老人多被他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来府衙报告名姓。”孔儒十分恼怒,临行前,突然闯入府中,打开杨继宗的箱筐察看,发现里面只有几件旧衣服,惭愧而去。 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张庆哥哥张敏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颇为诧异,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杨继宗逝世后朝廷追赠其谥号为贞肃。 魏象枢(1617—1687年),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府治)人。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作为能臣,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 魏象枢为官期间,忠心耿耿,勤于政事。在清王朝建立之初,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面对当时政治、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时局,他竭尽全力为统治者献计献策,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和设想。在任用官吏方面,他主张以才能和品行为标准,定期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严惩循庇受贿的贪官污吏,选贤任能;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尽快整治江河,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整顿税收和关税制度,确诂价值;在整饬社会风气方面,他主张兴教化,正人心,励天下,戒邪恶。因事被坐后,魏象枢离官而去十三年。被重新任用后,他先后举荐了毕振姬、陆陇其、张沐等十余人。复出之后,他对整肃纲纪不遗余力,因为政绩卓著,屡屡被迁,官高爵显,成为当时名重一时的理学名臣。 孙嘉淦(1683-1753年),山西省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胆识的宰相级官员。 孙嘉淦画像 至今吕梁一带知道孙嘉淦的老百姓还很多,关于孙嘉淦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孙嘉淦告老还乡,从京城回兴县之前,心想自己一辈子从不贪污,没有攒下几个钱,如今荣归故里,还是一副穷酸模样,遭乡绅土财耻笑的同时,也给朝廷丢脸。思谋良久,他让仆人连夜买来十几口厚重木箱,并亲自动手装满了砖头。第二天,辎重浩荡启程回家。没料到,皇帝得到举报说,孙嘉淦平常装清廉,实际也是个贪墨官,原因在于,他回乡的时候金银财宝带了好几骡车。于是,孙嘉淦行至半路遭到检查。此事一经汇报,皇上很是感动,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实银换下了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算是重重赏了他一笔。 陈廷敬(1639年―1712年),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以清廉正直闻名。 陈廷敬画像 康熙帝八岁的时候,陈廷敬任户部尚书,主管钱物。 有一天,他歪着脑袋对陈廷敬说:“陈老官,借给我一些钱吧。”陈廷敬问:“万岁,你要钱干什么?”康熙说:“随便玩吧。”陈廷敬说:“万岁要钱花,等我领了俸禄借给你。”康熙哼一声说:“你的俸禄能有几个钱,我要国库的,有个三万,五万两,才能痛痛快快的玩几天。”陈廷敬说:“国库的银朝廷有规定,谁也不能挪用。万岁,为臣不敢借给你啊!”康熙生气了:“那你走!”陈廷敬说:“臣遵旨!”他退了几步扭过头来正要走,听见康熙说:“什么不能挪用,明明是觉得我没有亲政,看不起我。等我亲政以后砍你的脑袋!”陈廷敬不敢说话快快退下了。 六年后,康熙亲政,他把这件事忘了,可陈廷敬却仍然记得,几次请辞。康熙说:“那是我还小不懂事,你做的对!' 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文学家金农写诗赞曰:“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于成龙剧照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