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情,你真的做到了吗?

 李涣 2017-01-25

在心理学日益普及的今天,想必很多家长都听说过“共情”这个词,也尝试着在与朋友、同事沟通或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运用共情技能。但是,有些人却发现,这种技能似乎不太好用,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可能事与愿违。有时候,即使已经熟练掌握了共情技巧,情急之下也会抛诸脑后。

听说过共情的人都知道它的含义,百度百科上也有对共情的详细解释。简单来说,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深入体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在共情的过程中,对方可以感受到你能感知TA的喜怒哀乐、理解TA的难言之隐,那一刻,你们是感同身受、肝胆相照的。

拥有良好共情能力的人,不仅可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通常拥有成功的人生。大多数人认为这种能力人人都具备,其实,想要练就一番共情神功是极为困难的。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为朋友设身处地地着想,但,TA却不能理解自己的老婆和孩子。TA所谓的理解并不是真正的共情。

我曾听到过一件事。一个经常在我们机构学习的孩子有一次在学校打架,被人打折了鼻梁骨。从学校一出来,他就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让妈妈来学校接他。他妈妈说,“孩子,我特别理解你,你赶紧打个车到医院,我去医院等你”。结果,那个孩子没有去医院,而是顶着满脸血跑来找我们的咨询师诉苦。咨询师问,“你为什么没去找你妈妈啊?”,孩子说:“我妈根本不理解我,我都被打成这样了,她还让我自己打车去医院,她要是真的理解我,除非她自己的鼻梁骨也被打断......”孩子想让妈妈去接他,并不是没有自己打车的能力,而是希望妈妈能够体会到他经历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还有心理上的愤怒和屈辱感。也许,他还想绘声绘色地跟妈妈吐槽,为什么自己没能按头脑中预先设计的套路迎战。

由此可见,共情他人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它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心灵感受。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共情能力,就可以通晓人性,引起共鸣,获得支持。它是人的一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即使系统学习了如何培养共情能力,还是会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炸毛呢?其实,共情与其说是一种可以训练的技巧,它更像是一种人格附属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人格结构相对健康的人才具备共情基础。

三个情境让你快速了解自己是否具有共情能力

情境一:你有急事找一个许久不见的朋友,打了好几通电话TA都没接,你的第一反应是?

有共情能力的人可能会觉得,TA在做什么事情所以不方便接,TA手机不在身边所以没听到,或者TA当时看见没接,过后又忘了回。而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会认为,TA就是想跟我友尽了。

情境二:在公司里,有件事除了你之外,部门其他人都知道。你的第一反应是?

有共情能力的人可能会觉得,同事们说这件事的时候,正好我不在,或者他们没来得及跟我说这件事,但我先从别人口中得知了,或者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好,还在犹豫。而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会认为,他们就是有意瞒着我。

情境三:你喜欢一个人,想约TA出去唱歌,结果被对方婉言拒绝。你的第一反应是?

有共情能力的人可能会觉得,TA最近比较忙,没时间出去,TA对于唱K不感兴趣,或者TA只是不喜欢我这一类型的,所以礼貌地拒绝了我。而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会认为,TA就是讨厌我。

为什么有的人不具备共情基础?

精神分析学家科恩伯格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个体人格结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谱系,主要被分成神经症性、边缘型、精神病性三个水平类型。

有别于我们通常理解的意义,在精神分析学派里,神经症指的是那些拥有较为健康的人格结构的个体,他们能清楚地区别我和别人、现实和幻想的不同,情绪也不会大起大落。这类人群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和自主性,他们相信别人,同时也能给别人信任的感觉,他们独立、不依赖他人,不将自尊的获得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人具备良好的共情基础。

与神经症性人格相反,精神病性人格的个体在认同方面却举步维艰,甚至不能完整地感觉自己的存在。他们深深困惑于自己到底是谁,时常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的差别,也认为别人和他们有同样的困惑。这类人群无法对他人建立基本的信任感,整日活在恐惧和怀疑之中,在他人眼里看来很平常的行为也可以被他们解读为要谋害他们。这样的人不具备共情基础。

再来说说边缘型人格。边缘型人格水平的个体十分敏感,他们的自我体验充满了不协调性和间断性,虽然会有认同混淆,但至少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可以分清幻想和现实,但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即无法识别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含义。他们既害怕被掌控,又担心被抛弃,所以,他们时常徘徊于要不要建立亲密关系这一边缘,单身的时候觉得孤独,想要人陪,而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又会望而却步。这类人群也不具备共情基础。

科尔伯格认为,只有心理较为成熟的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有效运用共情能力,而边缘型人格和精神病性人格的个体常在与人交往中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对方身上(TA这样做一定是......),所以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行为,也无法替别人考虑。

不具备共情基础的人就没办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吗?

非也。即便没办法准确理解他人的感受,也可以运用几种简单的技巧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1.用心倾听。用心倾听不是光靠耳朵就够了,不但要听,而且要能听出他人的感受,TA的喜悦或苦恼,以及TA想要的是什么。没有人会拒绝友善的倾听者,当有人向你吐槽的时候,用心听TA为什么要发牢骚。

2.不打断,不评判。不要轻易打断别人,不要评价TA分享事情的好与坏。因为如果有人跟你分享一件事,并不是希望从你那里听到对与错,分享的是心情,不是事情本身。

3.接纳所有的不能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你的经验只是万千世界中的冰山一角,有些事情不能理解也不足为奇。没关系,接纳就好。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接纳你不能理解的事情,也算是积累人生经验的一种方式。

共情并非机械、刻意地去操作,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状态。如果你想真正拥有共情能力,完善你的人际关系,需要塑造一个相对成熟的人格。寻求专业性的帮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心理咨询师一同探索自我、体验成长,待到人格成熟,共情,你就真的可以做到。

杨楠,贵州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研究生。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擅长青少年性/性别心理咨询和成人情感咨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子花家庭教育专家

微信:Lifetree-edu | 微博:@知子花教育

点击阅读原文和作者直接咨询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