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浅析(一)——圣人之血脉、良知即觉性

 木桩指路 2017-01-26

文/离开

王阳明心学浅析(一)——圣人之血脉、良知即觉性

圣人血脉、良知觉性

圣人之学极难窥探,也极难表达于文字道理,孔子学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释迦牟尼佛说法一辈子,付法之时也只能拈花不语……

虽然如此,我们要理解圣学,更多地还得从语言文字中去体悟其宗旨。同样,我们要了解王阳明的心学宗旨,也要从其言语中去体究、领悟。

王阳明青年时代,与好友湛甘泉共同致力于复兴圣学,其晚年在送别友人的《别湛甘泉》中自述了其一生的大概历程与志向,对我们理解探索王阳明心学,有很大的启发。

信中写道:

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于孟轲(孟子)。终又二千余年而周(宋朝周敦颐)、程(程颢程颐)续。自是以后(实指朱熹后),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者益繁以难。

而后世之学者,章绘句琢以夸俗,诡心色取,相饰以伪,谓圣人之道劳苦无功,非复人之所可为,而徒取辨于言词之间。古之人有终身不能究者,今吾皆能言其略,自以为若是亦足矣,而圣人之学逐废。则今之所大患者,岂非记诵辞章之习!

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顾一二同志之外,莫予翼也,岌岌乎仆而后兴……今日之别,吾容无言。夫惟圣人之学难明而易惑,习俗之降愈下而益不可回,任重道远。

王阳明心学浅析(一)——圣人之血脉、良知即觉性

从告别友人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1、儒家的血脉传承:“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本可传承孔子的血脉,可惜早死于孔子,所以孔子闻之,悲曰:吾道尽矣。

“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于孟轲,”曾子虽笨一点,最终仍能领悟孔子血脉心学,才写出代表孔子圣人心学的《大学》。曾子传于孟子,所以孟子时代,也开始探索圣人之学的本体问题,开始采用“心、性、命”等词汇和语境来探索道的本体,提出“生之谓性、正心复性,尽性至命”的生命本体论观点,补充了孔子极少言道、言性之不足。

“终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王阳明认为千余年后,北宋的周敦颐才是孔孟心学的开启传承之人,周敦颐的《太极说》、《爱莲说》,提出了太极源于无极的一元本体思想,吸取了佛教的本体论思想,所以周敦颐被历代尊称为宋明理学之鼻祖,其影响是巨大的。程颢、程颐继承了周敦颐的思想,后期的陆九渊则发展成了心即理的心本体一元论的心学雏形,与朱熹格物穷理的心与理二元对立,形成了鲜明对比。

“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王阳明的龙场开悟,可谓把周敦颐的无极一元本体思想、陆象山的心学推向了究竟之地,重新开启了中断一千多年的孔孟心学,为一千多年来僵硬的儒学重新注入源头活水,堪称孔孟的良知血脉!

正如王阳明弟子钱德洪在《大学问》中说:圣人之教,自孟氏而后,不得其传者几千年矣。赖良知之明,千载一日,复大明于今日。

2、指出朱熹理学乃枝叶义理章句之弊端:

“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者益繁以难。”王阳明在这里明确指出朱熹理学的局限性,乃枝叶义理,远离根本。

3、指出后世儒者盗用章句之伪弊:

“而世之学者,章绘句琢以夸俗,诡心色取,相饰以伪,谓圣人之道劳苦无功,非复人之所可为,而徒取辨于言词之间。”这里指出后世儒者多为盗用章句,章绘句琢以夸俗,取辨于言词之间,对弘扬孔孟心学实无益处。

4、指出圣人之学非语言文字章句所得:

“古之人有终身不能究者,今吾皆能言其略,自以为若是亦足矣,而圣人之学逐废。则今之所大患者,岂非记诵辞章之习!”在这里王阳明再次强调圣人之学非语言文字章句所能得,非记诵辞章所能及,实指圣人之学远离语言文字、远离逻辑思维,须口口相传,直下承当。正如王阳明在其晚年著作《大学问》中所言:“吾此意思有能直下承当,只此修为,直造圣域。参之经典,无不吻合,不必求之多闻多识之中也。”门人有请录成书者,曰:“此须诸君口口相传,若笔之于书,使人作一文字看过,无益矣。”

5、自己一生修学总结与抱负:

“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沿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顾一二同志之外,莫予翼也,岌岌乎仆而后兴……”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王阳明已遍学佛、道、儒三家学说,而未有所得。于患难龙场,生死之际,自内心深究而开悟。

注意这句:“赖天之灵,因有所觉。”从中可以看出王阳明龙场悟道,决不是悟出什么道理,而是“觉”了宇宙万事万物万理之本体:“天之灵”。觉——就是宇宙万物一体的永恒真实在我们身心上的正觉感受。大道无声无色无形,很难用语言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且种族不同、语言文字不同、时空维度生命不同,唯有心的真实觉受才是最正确的。唯有心灵的真实觉受,才能无挂碍于生命之间的相互融通与人天瑜珈合一。

所以,佛教称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与灵就是一种最真实的永恒生命状态,我的导师耕云先生名之为“安祥”觉性,亦即释迦牟尼佛的如来德性;禅宗六祖谓之菩提自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坛经》的“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所悟及的本来面目就是一种永恒生命的真实觉受状态。

王阳明心学浅析(一)——圣人之血脉、良知即觉性

《王阳明年谱》中王阳明说: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

王阳明《良知诗》: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答舒国用》: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后来形成的实践方法——“致良知”,参悟性体,体认自心,都只是觉而已,一个生命动态的“觉”而已。

佛门用人类血脉相传的概念比作佛法的传承,说“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王阳明也不例外,他说:“然,譬之人有冒别姓坟墓为祖墓者,何以为辩?只得开圹将子孙滴血,真伪无可逃矣。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骨血也。”

由此我们知道,王阳明的“良知”即我们的觉性,是用“觉”来感受,非逻辑思维所能理解,一个“觉”字就道出了圣人之道的血脉传承。我的导师耕云先生参悟圣学时,也参出一首“觉”的修心诀: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以子之心,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

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

可见,耕云先生之安祥“觉”与阳明先生龙场之良知“觉”,两者应该是一致的。

又如耕云先生说:

“觉”即是生命的永恒。“觉性”,便是一切生命的本源,知识、道德建立的基础,人格形成的种能,一切众生的原貌;而且如同海水一味,赋形虽殊,“众生、佛等无差别”;并且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迷亦不失,悟亦无所得。在这无尽世界,无限衍化——永远在创新的法界,是一个生之永恒的大圆觉海,永远流注着无量差别生命;此无量差别生命,皆以觉性为素材,当体显示觉性。离开觉性,生命就无由发生——便不可能有生命。

王阳明心学浅析(一)——圣人之血脉、良知即觉性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正心读书会,感恩!

王阳明心学浅析(一)——圣人之血脉、良知即觉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