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罗马与第三罗马

 牛人的尾巴 2017-01-27

第二罗马与第三罗马

   标签:历史文化 国际交流 古罗马 东欧 2015-07-24 00:51 星期五

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 -- 第二章 欧洲的地形与渊源

 

2.30第二罗马与第三罗马

 

君士坦丁在位期间,还做下另一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决定: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搬去希腊以北,间隔地中海与黑海的拜占庭。在那里他主持兴建一座新都城,号称是“第二罗马”,建成之后却当仁不让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堡”。从战略上来说,多瑙河前线与罗马/波斯在两河地区对峙的前线更为重要,拜占庭的位置离这两条前线的距离更近。罗马的政治中心也因此从讲拉丁语的西罗马迁移到讲希腊语的东罗马。这其中自然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地中海东部地区在历史上比西部地区悠久,人口上比西部地区多,经济上也比西部地区发达。东部的城市规模大,各类手工业品多,商业发达,西部的城市却通常只是行政与军事中心,只是靠税款支撑起来的经济寄生虫。罗马征服期间,东罗马地区的财富被大量抢掠至西罗马的意大利。但是在帝国建立之后的三百年,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却是经济落后的西方只能用贵金属去换取东方所出产的物品,财富逐渐流失。

 

后来的发展也证明迁都决定的英明:日耳曼蛮族入侵时,虽然东、西罗马都受到严重冲击,但是西罗马被彻底冲垮,东罗马却几经危机之后,维持了下来。通常所说,公元五世纪的蛮族入侵,冲垮罗马帝国,其实在叙述上不大准确。罗马帝国并没有跨,跨掉的只是帝国的西部,西欧与中欧的部分。罗马帝国虽然发源于意大利,但是几百年过后,失去相对落后的意大利及西罗马,对帝国的延续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缓过气来的东罗马,曾经试图光复西地中海地区,并且在公元六世纪重新征服意大利及北非,只是其后却力不从心,无法守住战果。在东边,它一直与波斯处于打打谈谈的敌对状态,争夺两河地区与叙利亚,双方都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到公元七世纪,双方都感到精疲力竭的时候,没想到从阿拉伯沙漠之中冒出穆斯林骑兵,波斯被征服,东罗马则是丢失埃及、叙利亚等等大片富庶地区,退回小亚细亚与巴尔干半岛。其后,它还要面对土耳其人的入侵,一直坚持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终于被土耳其人攻破,其后才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堡垒)。

 

从这个角度来说,罗马帝国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其大部分时期是作为讲希腊语的东罗马存在,内中有许多曲折与起伏,但是在西方历史的叙述之中只属于外围的故事,对欧洲只有边缘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现代流行于欧洲大陆上的民事法追随的是基于《查士丁尼法典》的古罗马传统,查士丁尼却是东罗马皇帝,这本在他的统治时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法典编纂于公元六世纪,西罗马被冲垮之后。欧洲从蛮族入侵中复苏过来的时候,与东方的贸易大多是通过东罗马(及后来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欧洲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起先的目的是帮助东罗马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到后来却演变成这些从欧洲来的蛮族勇士卷入东罗马内部的政治争斗,在君士坦丁堡内乱抢乱杀。

 

普世的天主教会,原本涵盖欧洲与中东整个罗马帝国的范围。西罗马沦陷之后,东西双方往来不便。久而久之,欧洲的教会尊从罗马主教(教皇),变成讲拉丁语的天主教会。东罗马范围内,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地位最高,教会使用希腊语。东、西两个教会之间在教义上出现分歧,罗马主教自以为权威在君士坦丁堡主教之上,君士坦丁的教士们却看不起生活在蛮族统治地区的罗马教会。双方从教义上的小矛盾,一直闹到撕破脸皮,公开决裂。东罗马的教会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的普世教会,成为东正教会。到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烧杀抢掠,大伤东罗马元气之后(公元1204年),东罗马人对这些“拉丁人”以及拉丁教会更是恨之入骨。

 

东正教的影响,却并不局限于东罗马。入侵多瑙河流域,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定居下来之后大部分变成东正教徒。乌克兰、俄罗斯后来也都信奉东正教。到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破之后,一些东正教徒开始认为第二罗马已经衰落,新的罗马出现在北边的俄罗斯,所以莫斯科又有“第三罗马”之称。东欧地区的历史,在西方历史的叙述中占不到多少位置,进入现代之前,多瑙河以南的部分先是属于东罗马,而后是属于奥斯曼。要到十九世纪,奥斯曼衰落,西方势力扩展到多瑙河周边,这才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地缘政治的火药桶,让西方战略家们头痛的“东方问题”,最后还要引爆世界大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