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郡虎符——古代调兵遣将之符

 老刘tdrhg 2017-01-28

东郡虎符——古代调兵遣将之符

东郡虎符正面

东郡虎符——古代调兵遣将之符

东郡虎符背面

信陵君盗符救赵的故事,一直被誉为美谈,其中之符,则为兵符。兵符是中国古代朝廷在传达命令、征调兵将或实施机要军事通信联络时所用凭证,分左右两半,合符为验。当时人们认为有着“百兽之王”之称的老虎有着“战无不胜”的寓意,因此他们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常将兵符铸刻成虎的形状,称之为“虎符”。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半块东郡虎符,为左半,长7.5厘米、高3.0厘米、厚1.5厘米,呈伏虎状。此虎高额吊睛,嘴微张,耳上卷,四肢弯曲,短尾。虎腹部刻有“东郡左一”四字铭文,故名“东郡虎符”,背部刻脊文一行。此东郡虎符由西汉皇帝颁发给东郡郡守(或太守),其背面凹槽,周边有3个三角形榫卯,应与皇帝所持另一半相契合。

虎符起源于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多采用铜质制成。其由背到腹剖成两半,在分割面上有凹凸不平的榫,榫或呈字形或为图案纹饰,类似口令、密码一类,两器相合无隙。虎符一般右半存于朝廷或君王,左半颁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素来都是专符专用,以充分保证君主对地方军队的控制权。需要调动军队时,君主将右半边虎符与带兵将帅的左半边虎符合二为一,当验证左右配合完整即表示命令可信,有权调动军队。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虎符为秦惠文君的杜虎符。

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和魏晋,其形状、材质、刻铭方式等也有些许变化。战国至秦朝时,虎符上的铭文位于左右两侧,且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即可通读。自汉至隋之前,虎符均为铜质,铭文皆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之间,只有合符方可通读,以验真伪。隋唐时期,兵符形状不再为虎形,如唐朝便采用鱼符、兔符及龟符以用作出入宫禁的凭证。南宋时曾一度恢复使用虎符,到了元朝则使用虎头牌,而后世慢慢就演变为普通铜牌了。(黑龙江省博物馆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