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

 芝润斋 2017-01-29

文:范 勇


1.北宋官窑窑址

既然汴京没有设置官窑,那朝廷设置的官窑又在哪里?真正的北宋官窑,很可能与同在汝州的另一青瓷窑口有关。宣和年间出使高丽的北宋官员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提到所带的珍贵瓷器有“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能够在宣和年间被称为“汝州新窑器”,说明这是一种最近才出现的新产品。据前述“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政和年间才设立的官窑,距宣和年间,不过数年之间,其生产出来的新产品又与汝窑产品不同,故被徐兢称之为“汝州新窑器”。其窑口当在汝州境内。2000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的发现和试掘,为解开北宋官窑窑址之谜提供了资料。张公窑窑址发现水井和澄泥池等制瓷遗迹,出土了一批全新的青釉瓷器、素烧器和窑具,并发现具有官窑典型特征的瓷片埋藏坑。

浅析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近年来,汝州张公巷窑为北宋官窑的说法,也相继得到一些研究者的赞同。汪庆正先生认为,窑址所出青瓷与宝丰清凉寺汝窑所出青瓷在胎、釉特点及烧造工艺上都有不同,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出自开封地区、推测为北宋官窑瓷器的四片青瓷片则完全一致,其鱼鳞状开片与南宋修内司官窑瓷器相似,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因此认为张公巷窑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陈宏焱认为张公巷窑址所出施釉、涂化妆土的匣钵“应是为烧制御用品所专用”,并分析了窑址地处明清时汝州城内的“察院”,传说为宋代城池的“子城”之东南,应该是受官方控制的窑口,因而认为是北宋官窑。郭木森也认为,张公巷窑瓷器的胎、釉及窑具反映了该窑“极有可能就是北宋官窑的所在地”。因此,张公巷窑址是北宋官窑的概率很大。不过,为了稳妥起见,还需作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2.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

前面论述了汝窑是贡窑—御窑性质。但为什么北宋朝廷不径直将汝窑列为“官窑”,而只以汝窑之名称呼?汝窑与北宋官窑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疑问,遗憾的是文献记载阙如,至今未有释疑。姑妄论之。

浅析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汝窑存在的时间,肯定早于北宋官窑,其所烧瓷器皆是用于宫廷,却不被北宋朝廷称为官窑,估计有下列原因。

(1)北宋时期,宫中所用瓷器,基本上是由贡瓷构成。如定窑、耀州窑、建窑(兔毫盏,斗茶用)等,都曾经作过贡瓷。汝瓷也是因成为贡瓷而显赫。在北宋之前,历代都无设立官窑的情况,既无前例可循,自然朝廷也想不到将贡窑由民窑改为官窑。

(2)汝窑是比较特殊的贡窑。由于它所处的地区有玛瑙矿,在所烧造的天青釉中加入玛瑙屑,使釉色温润如玉,光泽美丽,深得宫中喜欢;其摸索烧造天青釉又有较长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造工艺和烧造经验。这些都是其他窑口所不具备的,那汝窑的较长时间存在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也是汝窑为什么能由民窑发展成为贡窑,而后又成为御窑的主要原因。

浅析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3)汝窑虽是贡窑—御窑,但不被称为官窑,也与皇室一切都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关。所有贡物,都是当地物产中的极品,才可以供皇室享用。不过,这些贡物是要随着皇室的喜爱不同而变换,如果皇帝或后妃的口味变了,那些失宠的原贡品就会被抛弃。由于烧造贡瓷的窑口不是官府专营,这样必然有大量的相类瓷器流落在民间。如果民间与皇室都在使用相类的瓷器,这就会造成尊卑无序的局面,有违皇室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皇室绝不愿意见到的。汝窑所生产的瓷器,除贡瓷和以后的专烧御用瓷外,肯定会有一些通过多种途径流落到民间。北宋僧人惠洪的茶具中也有汝器,就说明了这一点。从担心民间也使用汝瓷从而扰乱社会尊卑等级次序出发,从皇室高贵心理出发,北宋皇室都不会将汝窑称为官窑,哪怕汝窑已经实际上已具有官窑的性质了。

北宋官窑的设置,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它的设置要有几个前提:首先要有皇室的需求,其次要有新窑器的出现,再就是要受到皇室的喜爱。当时社会摹古之风盛行,金石学出现,也影响到皇室的审美趣味,北宋后期的几位皇帝,只有宋徽宗酷爱艺术,雅好古物,设立官窑的政和年间和流行“汝州新窑器”的宣和年间,正是他当政时期,别具一格的、带有浓郁的古器和金石感觉的“紫口铁足”、“开片”的“汝州新窑器”,自然成为宋徽宗的最爱。由于官窑器烧造技术成熟需要摸索一段时间,极有可能崇宁、大观年间是“汝州新窑器”的试烧阶段,到政和初年烧造成功,并于当年设置官窑。因此才致宣和时人有“汝州新窑器”之谓。

浅析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另一方面,北宋晚期正是处于宋、金对峙期间,由于战争消耗和战事烦扰,朝廷对民间的控制力被削弱,民间有违政令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不断出现。北宋朝廷在政和年间“自置窑”设立官窑,表明了朝廷要对宫廷使用瓷器实行专营和垄断的决心,这也说明当时民间窑口竟相仿烧贡瓷的情况比较严重,就连宫廷御用的天青釉汝瓷都在模仿,以至朝廷无法令其他窑口禁烧与汝瓷相近的瓷器。为了防止出现至关重要的宫廷祭祀用瓷器再被民间模仿的情况,设立官窑,专烧祭祀用瓷器,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北宋晚期金人南侵,强敌压境,边境屡屡告急,病急乱投医的宋徽宗企图依靠道士作法与祭祀祖先来挽救颓势,由此需要的祭祀用瓷数量大增。作为宫廷常用瓷的汝瓷,就不足敷用,而且汝窑也难以烧造祭祀用的大器;况且,汝窑还有瓷器流落民间,用其做祭祀用瓷,对祖先鬼神都不够尊重。因此,专门设立烧造祭祀用瓷的官窑,就很有必要。

可能是出于烧造瓷器的自然条件如煤、柴、瓷土等方面的考虑,也有出于安全的考虑,将专烧此类祭祀用瓷的官窑设在相对偏僻的汝州境内,与汝瓷相邻,既能充分利用这里的技术力量,又便于集中管理,也能避开金人的威胁,以此保障宫廷用瓷,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浅析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北宋官窑的设立,首开中国制瓷史上的先例。以后明清各朝所设官窑,皆不从贡窑中产生,都是独立设置,由皇室或官府全力控制。

由于北宋官窑与汝窑距离相近,自然和技术条件也相类,故受汝窑的影响是必然的。明人曹昭《格古要论》中提到“宋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张公巷窑与汝窑距离不远,都在宋代汝州境内,它们所用的胎料也相似,二者都烧青瓷,颜色相类自在情理之中。南宋“修内司窑”应是直接师承北宋官窑,自然也与汝窑相类。当然,也不排除曹昭将他所见到的北宋官窑瓷误为“修内司官窑瓷”的可能性。

上述推论,或可得到相关窑口发掘者的证实。河南考古所的郭木森先生参加了清凉寺窑址和张公巷窑址的发掘,他对于汝窑和北宋官窑之间的看法是:“汝窑与张公巷窑是承前启后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思考。

浅析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综上所述,汝窑由宝丰清凉寺民窑发展而来,成为贡窑—御窑性质的窑口,虽然是官窑性质,但无官窑之名,主要生产北宋宫廷生活用瓷。宋徽宗政和年间,朝廷在汝州设置官窑,专烧宫廷祭祀礼器。“汝州新窑器”即指北宋官窑瓷的出现。汝窑与北宋官窑同处汝州,环境相类,工艺上官窑借鉴较早的汝窑,因此在釉色和烧制工艺上有相似之处,且两者的烧造并行不悖。汝窑烧制的大致时代为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至宋钦宗靖康年间(1068——1126年)。直至金人南侵,汝窑、北宋官窑同时停烧。汝窑历时近50年,但其作为御窑烧造的时间较短,或许只有二十余年;北宋官窑烧造时间更短,大概在十来年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