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名史话》:三秦汉时期的地名

 老刘tdrhg 2017-01-29

作者:徐兆奎  韩光辉

1 秦郡、长城与驰道等地名

    秦始皇灭掉六国,都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他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而为一,自称为“始皇帝”,希望以后千秋万代一直延续下去。

  在行政区划方面则在全国推行郡县二级制。命定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郡县地名,形成了全国性的地名网络。先是灭六国后,分全国为36郡,以后又增加闽中、桂林、南海、象郡等,凡40郡,这是《晋书·地理志》的说法。后来许多学者加以考证,又有46、48、49或51郡等说。郡下设县,凡800余县。郡、县名称在我国延续时间很长,直到今天,县作为政区名称仍在沿用,可见其源远流长。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曾说:“以为废封建、立郡县皆始皇之所为也,以余观之则不然。”(《日知录》卷二十二“郡县”)他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郡和县的名称。所以我们说秦始皇不过是推行郡县,而不是创建郡县。先秦时期各国实行的仍然是分封制,但已有了郡县制的萌芽。那时郡与县的范围各国大小不一,县的地位甚至比郡还高。即前述《左传·哀公二年》引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秦统一后则以郡统县,废除了过去的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中国地名史话》:三 <wbr>秦汉时期的地名

                              秦郡分布图
  秦郡可以分三类,一部分是承袭统一前已有未变的,如上谷、渔阳、右北平等郡;一部分是新析置的各郡,如分琅邪郡置胶东郡,分薛郡置东海郡等;三是随领土扩展而新置的郡,如闽中、桂林、南海等郡。秦郡名称一部分沿用过去国名、族名等,例如:齐、陈、代以及巴、蜀等等,一部分则与自然实体有关,例如与水有关的三川、九江、泗水等,与山有关的会稽、衡山、陇西等,与海有关的东海、南海等。汉代所记秦郡也有缺略,今北京在秦时属于广阳郡则见于其他书的记载,才补上这一缺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秦王朝确立郡县二级政区制,出现了郡县衙署同治一城的现象。这种城市一般以一级政区即郡名为地名,而县被视为附设于郡治城市中的下属行政单位,因而被称作附郭县。附郭县随着郡县同治情形的增加不断增加,秦代出现了40余个,西汉则增加到100余个。后来还在国都城市或某些地势要冲、规模较大的一级政区治所城市出现了双附郭县甚至三附郭县(见后),即在州郡或路府治所附设了二或三个县治。

  秦始皇不仅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而且为了加强集权统治,还大搞交通、水利与防务等等巨大工程,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驰道、直道、郑国渠、灵渠和后来所称的万里长城等一些新的地名。

  《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这是专供皇帝出巡时所用的道路,汉代也曾继续沿用。直道则是为了边防,由首都咸阳通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劈山填谷,长1800里。以道路较直而命名。至于长城则如《史记·蒙恬传》所言:“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延袤〔mao冒〕万余里”,这里辽东是泛指。实际不仅过了辽河,并且还到了鸭绿江边,比明长城偏北偏东,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程。

  郑国渠在咸阳北面,凿于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灌田四万顷,“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后进军岭南,又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开凿了灵渠以运粮、械。灵渠沟通湘、漓二水,联系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它和郑国渠以及较早的在秦昭王时由李冰兴修的都江堰,合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都为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王朝,提供了物质基础。

 

2 西汉的王国、侯国、州、道与西域

    汉代统治者以为秦的速亡是由于废分封改郡县,使王室形单影只,以孤立无援而告终。所以立国以后,在继承郡县制外,又设立了一些与郡平行的王国,当然有些王受封后并不安分守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就一度危及朝廷的安全。所以在平乱以后,对诸侯王权作了很多限制,后来王国的实权抓在由中央委派的相的手里,所以郡与国所差不多,使中央集权制得以巩固。根据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统计有郡83,国20,即所谓“百三郡国”。与县级平行的依《汉书·百官表》的记载还有侯国,为列侯的封地。侯只食租税,不治民事,其长官为侯相,也由朝廷任命。所以和县也相差不大。

  此外,县有“蛮夷”的则称为“道”,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地区。如陇西郡的氐道(今甘肃礼县北)、羌道(今甘肃舟
附近)、安定郡的月氏〔zhi之〕道(今甘肃固原西南)、北地郡的义渠道(今甘肃合水西)、广汉郡的刚氐道(今四川平武县)、甸氐道(今甘肃文县西)以及犍为郡的僰〔bo伯〕道(今四川宜宾县)等。也有不带族名的,如广汉郡的阴平道(今甘肃文县),上郡的雕阴道(今陕西甘泉)以及越嶲〔xi西〕郡的灵关道(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南)等。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使天山以南一些绿洲(水草田)上的城郭居民和附近牧民,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并成为汉王朝臣民的组成部分。由西域都护府管辖,治所在乌垒城(位于今轮台东),这一地区为当时世界丝绸之路的干道所经,许多农副及手工业产品在此交流,丰富了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有不少用今已失传的古代语言所命名的地名却一直保存至今,为我们探索新疆地名带来一些困难。

  西汉时郡上又有了州的名称,《汉书·地理志》说:“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13部即13州,州名则采自《禹贡》和《职方》,仅改了两个州名,即司隶部外的豫、冀兖、徐、青、扬、荆、益、凉、并、幽11州,加上汉代所增的朔方与交趾。这13州并不是郡上的政区,而是郡上的监察区,刺史奉汉王之命,各自按期巡察若干个郡,回京汇报结果,由汉王决定如何处理。刺史的俸禄比郡长官太守还低。州作为郡上一级政区则是后来的事。


 

3 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

    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他仍都长安,改名常安,称西都京兆尹,又拟迁都洛阳,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在这里周围设左、右、前、后、祈、北六个尉郡,西都周围则设立京、师、列、扶、翊〔yi义〕、光六个尉郡,不过未到迁都时,新朝即被推翻。

  新莽的地方政区仍采用郡县二级制,不过改变极大,并且一地又常有多次变换。顾颉刚先生等编的《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中说:“诸郡县罢置更易,靡有定规,即当时之吏民已痛感其繁琐,不能复记其名称。《莽传》(按即《汉书·王莽传》)中言其时郡之改易,岁有更变,一郡且有五易其名而还复其故者,可谓极复杂之能事矣;……往往有诸郡属县互易,县已尽,郡已废尚不知……诚滑稽之事也。”

  有些郡名虽然仍在沿用,但却不是原来地方,例如新莽时期的常山郡是西汉时的中山国(今河北定县一带),而汉代的常山郡,在新莽时已经改称为井关郡(今河北元氏县一带)。又如新莽时的九江郡为西汉时豫章郡(今江西省地),而西汉时的九江郡则是新莽时延平郡地(今安徽寿县与合肥市一带)。

  县名改变的频率也很高,西汉朔方郡(辖10个县)在新莽改称为沟搜郡后,有七个县改了名称。西汉的雁门郡在新莽时改为填狄郡,所辖14个县中有12个改了县名,从中可以看出其更改的幅度之大。

  在王莽所更改的地名中,对边疆地区居民使用很多不友好的用词,例如厌戎(西汉陇西,以下括弧内皆西汉郡名),威戎(北地)、填戎(天水)、填夷(琅玡)、填蛮(长沙国)、获降(五原)、受降(云中)、得降(定襄)、填狄(雁门)、厌狄(代郡),这里的填字即是镇字,厌字即是压字,都是一些不友好的用
,当然会引起边地居民的憎恨与反抗。王莽在即帝位以前认为中国既有东海、北海、南海,也还应有西海,所以使人多持金币诱惑今青海湖附近羌酋献地内属,设置了西海郡,但不久又失去,反而使临近郡县也不得安宁。新莽政权仅维持10多年,就在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的浪涛中被推翻,但大起义的果实却又落入汉高祖后裔刘秀手中,刘秀以洛阳为首都,历史上称为东汉或后汉。

4 东汉的州与属国

    东汉郡国名称大体恢复西汉旧制,不过也有一些变动与增减。开国初期,由于战乱以后人口锐减,所以并减较大,后来又逐渐增置,与西汉相比,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各点:

  西汉的13个刺史州仅是监察区,不是郡上的一级政区。后汉,特别是在黄巾起义阶段,朝廷不派刺史而派权位很高的人去坐镇某地,主管并处理州内的政务,称为州牧,而不称刺史,这样牧即成了郡上一级的行政长官,从而形成了州、郡、县的三级政区体系。

  东汉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刺史部,可是又让首都所在的司隶校尉部与州平行,所以西汉、东汉都保持有13部的名称。

  东汉建都于洛阳,以长安为西都,刘秀兴起于南阳郡宛县,以南阳作为南都,因而又有了三都的称号。

  前后汉时王国、侯国变动较大,撤建有所不同,有的名称改变,有的境域调整,值得注意的东汉还有公国的设置,例如汝南郡有宋公国(在今安徽界首县东北),东郡有卫公国(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实际它们都和侯国辖境相似。

  西汉时在边疆地区设有属国都尉,大体与郡同级。东汉安帝时在边境地区设立了犍为、广汉、蜀郡、张掖、居延及辽东六个属国,其下大都领有县或城,地位与郡相似,则和西汉不同。

  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在王莽时一度中断,东汉时经过班超、班勇父子的锐意经营,联系得以恢复。班勇还写了《西域传》一文。当时取道于今吐鲁番盆地的北线日趋重要,比西出阳关沙害较少,班勇曾任西域长史,有可能那时西域都护府已易名为西域长史府。


5 汉代地图与汉简上的地名

     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政权以后,把“书同文”作为一个要项来抓,一方面淘汰掉一些与秦文不合的文字,另一方面又将大篆改为小篆加以推广。但篆文毕竟书写麻烦,于是又采用了易写易认的隶书,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秦汉隶书已接近简化前的楷书,所以识别秦汉地名已无大困难。

  秦汉人所写的地名除见之于一些罕见的碑碣外,近世又发现了大量的汉简,为探索汉代地名提供了丰富资料。那时虽然已经有了纸,不过是指缣帛而言。今天所说的纸则是公元2世纪初东汉后期蔡伦才试制成功并逐步推广的。

  中国古代地图编制,不仅起源早,而且历代相承,不断发展。1973年冬在长沙郊区马王堆的汉墓中发现了三张绘在缣帛上的地图,整理小组定名为地形图(又称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图)、驻军图和城邑图。这是西汉王朝为了讨伐拥兵独立的南越国而制作的军用地图。地形图长宽均约96厘米,包括今湖南、广西及广东三省区的边境一带。图中地名达90个,字体介于篆隶之间,大部分可以识别。不过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今图相反。图中八个小方框内注记都是县名。一些小圆圈内则是一般聚落。九嶷山更用九个柱状形而突出其地位。这几幅图绘制于2000多年以前,是我国而且也是全世界所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地图之一。

《中国地名史话》:三 <wbr>秦汉时期的地名

                         汉简上的地名

  这些图是画在古人所说的“帛纸”上,才得以幸存于今,如画在草制的纸上,则无法保存下来。写在竹板、木片上的文字则保存更为久远,如天水秦简和木板图就保存至今。本世纪初在西北的一些地区有大量汉代简牍出土,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又一次大的发现。1949年以后,除西北各处陆续有新的发现外,在内陆临沂银雀山与云梦睡虎地等地也发现了一些汉简与秦简。在出土的简牍中,很多都记有地名,不但为探索历史地名提供丰富资料,并且从中还可获得一些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资料。汉简上的伊循(今新疆且末东)、龟兹〔qiuci秋
,今新疆轮台拜城一带〕、交河壁(已残缺,在今吐鲁番西)、居庐訾仓等都是地名。黄文弼(1893—1966年,著名考古学家)认为居庐訾为匈奴语的译名,汉籍中常略去“訾”字。丁谦(1843—1919年,地理学家)认为地在玉门关西,王国维(1877—1927年,著名学者)则认为在罗布泊西的楼兰,黄文弼则认为居庐仓不在楼兰而在楼兰的东南。

 

6 《汉书.地理志》地名特点与地名研究

    秦汉时期最重要的地名书籍当首推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谭其骧先生称它为“我国地理学史中一部划时代的代表作”。把地理学换成为地名学,也是如此。《汉书·地理志》中不仅叙述了公元2年西汉王朝的103郡国及其下辖的1587个县级单位,还介绍了175座山名与361个陂、泽、湖、池等名称,以及其他地名2200余个,各类地名合计达4500余个。很多汉代以前古籍里所记载的地名由于《汉书·地理志》用汉地解释,使后来人才得知其所在。

  人事的变动,郡县的置废,地名的更易取舍,推动了我国古代对地名来源与地名沿革研究的重视与加强。在我国,对地名来源和地名沿革的研究最迟开始于公元1世纪初,其代表著作也是《汉书·地理志》。自那时开始,着重于地名渊源和地名沿革的地名研究就延续了下来。直到今天,这些研究还是地名研究的重要内容。所以自《汉书·地理志》开始的地名来源和地名沿革的研究在中国源远流长,已延续了大约20个世纪。其延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名数量之多,均是举世无双的。实际上,有关地名的总结探讨还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时期。概括所有地物与地域名称总体特征的术语“地名”的出现便是证明。

  《汉书·地理志》对古代地名作渊源和沿革解释的达40余个。举例如下:

  京兆尹华阴,太华山在南。

  会稽郡山阴,会稽山在南。

  益州郡叶榆,叶榆泽在东。

  敦煌郡瓜州,地生美瓜。

  汝南郡上蔡,故蔡国。

  霸水,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名以彰霸功,视子孙。

  这种地名来源和地名沿革变化的研究,显然是很有社会意义的,也是饶有趣味的。

 

7 几部有关地名的字书

 
    东汉时期还有几本与地名有关的字书:

  (1)《尔雅》为先秦的作品,前面已经提到。在《尔雅》序中说:“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代。”有人解释说:“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隆于汉氏者,以(孔)夫子没后,书纪散亡,战国陵迟,嬴秦燔灭,则此书亦从而坠矣。洎乎汉氏御宇,旁求典籍,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此书亦从而隆矣。”(《尔雅疏》卷一)《四库全书总目》在介绍《尔雅》时说:“尔雅毛公以前,其文犹略,至郑康成时则加详。”毛公指战国时毛亨,郑康成即汉末郑玄,说明《尔雅》这本书早就有了,不过在先秦时期内容还不丰富,又遭受许多损失,直到汉代才充实定型。后来经过晋代郭璞的注和宋代邢昺〔bing丙〕的疏,又被作为经书之一流传下来。所释内容分为19项,与地名关系较密切的有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卷。

  (2)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之间,经过数百年的辗转传写,直到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才由徐铉等校定后付国子监雕版印刷并流传于世。徐铉的弟弟徐锴也曾作《说文系传》,徐铉的校定本被称为“大徐本”、徐锴的系传则被称为“小徐本”。徐铉本除纠正脱误外又略加增改,如改原书15卷为30卷,增加标目、注释和反切法的注音。全书中解释地名条目很多,例如在山字部(共53条)、水字部(共468条)、土字部(共131条)中,都有大量地名,其中既有通名也有专名。当然在这三个部首中并非全是地名,有的地名也散见于其他各部首之中。

  (3)刘熙的《释名》。除刘熙的书外,还有另一本《释名》,其作者为刘珍,其书已失传。刘珍是东汉学者,《后汉书》中有传,但刘熙则无记载,有人怀疑他可能是汉末甚至是魏初时人,在刘珍之后。所以有人认为大概《释名》这本书是“兆于刘珍,踵成于熙”(清人毕沅的《释名疏证》序)。《释名》的体例和《尔雅》相似,分为八卷,所释27项,其中与地名关系较多的有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等项。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三书对地名的解释很多相同或相似,现于49页列表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可知,三本书所述的一些通名概念很多相同。当然也有一些不同,例如《尔雅》说,“平土有丛木曰林”,而《释名》则说:“山中丛木曰林”。又如《说文》叙述了郡的演变,解释:“从邑君声”,而《释名》则说:“郡,群也,人所群聚也。”确切与否,还可斟酌,但提出毕竟都是可贵的。

说文解字 尔雅 释名
阜,大陆山无石者 大陆曰阜 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高厚也
冈,山骨也 山脊冈 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
岑,山小而高 山小而高,岑 山小而高曰岑,岑崭也,崭崭然也
峤,山锐而高也 山锐而高,峤 山锐而高曰乔,形似桥也
涧,山夹水涧也 山夹水,涧 山夹水曰涧,涧间也,在两水之间也
州,水中可居曰州 水中可居者曰洲 水中可居者曰洲,洲聚也,人及鸟兽所聚息之处也
 

8 《公羊传》与《毂梁传》等书对地名命名的探讨

    随着地名数量的增加和地名知识的积累,出现了对地名命名规律的研究。这首先是汉初成书的《公羊传》。《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是专门阐释《春秋》的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成书于西汉的《穀梁传》又称《春秋穀梁传》或《穀梁春秋》,也是专门阐释《春秋》的儒家经典之一及研究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当时,人们在总结某些地名来源及地名地域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以及“名从主人”和“上平曰原,下平曰隰”〔xi习〕的地名命名规律。此外《公羊传》还客观地解释了京师地名的渊源:

  “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犬之辞言之。”

  东汉末年的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应劭〔shao绍〕对古代地名渊源与沿革进行研究的著作有《汉书集解音义》、《十三州志》和《地理风俗记》等。在《汉书集解音义》中,他对《汉书·地理志》所载地名中的近160个作了渊源解释。仅据《水经注》的引述,《地理风俗记》对27个古代地名作了渊源解释。除相互重复者外,应劭解释了来源和沿革的地名达180个左右。应劭注释《汉书》地名,大部分遵循《汉书·地理志》的方法,亦有创新。如《汉书·地理志》所载京兆尹新丰,应劭释为:“太上皇(指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思东归,于是高祖改筑城市街里以象丰,徙丰民实之,故号新丰。”这一解释合理地揭示了新丰城市创立和新丰地名出现的历史过程。应劭对《汉书·地理志》的很多地名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如:

  涿郡高阳,“在高河之阳”;

  饶阳,“在饶河之阳”;

  中水,“在易、滱〔kou寇〕二水之间,故曰中水”。

  总之,应劭对我国古代地名渊源的解释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学者袁康所撰《越绝书》,是一部含有区域性地名研究内容的著作。该书不仅记载了古代吴越地区的许多地名,而且解释地名渊源达30余处;同时还探讨了地名的命名规律。如卷八《地传》释地名“朱余”说:

  “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

  袁康从语音学角度解释了“朱余”地名的来源。同时,该书还指出了练塘、锡山、炭聚、炭渎等地名“各因事名之”的命名规律。“因事名之”,是我国古代地名命名广泛使用的原则之一。


PS:资料来源

   1 秦郡、长城与驰道等地名

     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42

   2 西汉的王国、侯国、州、道与西域

     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41

   3 新莽时期地名的混乱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40
   4 东汉的州与属国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39

   5 汉代地图与汉简上的地名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38

   6 《汉书.地理志》地名特点与地名研究

     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37

   7 几部有关地名的字书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36

   8 《公羊传》与《毂梁传》等书对地名命名的探讨

     http://yw.eywedu.com/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