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位于黄海之滨,是江苏省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也是江苏最主要的产盐区。其所属的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连运河,南北广袤数百里,有盐场二三十处,都可以煮海为盐,造价低廉而且产量极丰富,加之水网交错、航行便利,广销河南、江苏、安徽诸省。因此,“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两淮盐场因此成为全国盐产量最大、销路最广的地区。同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立国的“财赋之源”。至今,盐城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虽经数千年历史的涤荡,至今在盐城地区仍然保留着诸多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名就给我们传递了跨越千年的有关盐的讯息。 地名作为语言里的专有名词的一部分,是地名的表层结构。通过它,可以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这是地名的深层结构。因此,盐城的地名也必定可以反应特定时期盐城的盐文化与盐业制造的历史。 一、盐城的制盐历史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曾描述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从卤,监声。”这是最早对盐的解释。我国盐业历史最为悠久,正如《中国盐政史》所言:“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煎盐之法,盖始于此。”进入有文字时代后,最早出现的有关盐业史料是《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供百事之盐。”由此可见,盐是“国之大宝”,早在奴隶社会,政府已设置官吏专门管理全国盐业。 此外,从对盐的分类也可以看出我国盐业之早之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盐的来源及制作方法的不同,很早就对盐品作了划分。南北朝时代的陶弘景就曾将盐品大体划分为五种:东、北、南海之盐、河东池盐、蜀井盐、西北山盐和木盐。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篇中则划分为末盐(海盐)、颗盐(池盐)、井盐和崖盐。盐城地区濒临黄海,其所造之盐应属较早产生的海盐。 另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元祐间,淮盐与解池等岁四百万缗,此唐举天下之赋之三分之二。绍兴末年以来,泰州海宁一监支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是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之数矣。”这充分说明,江淮盐业在隋唐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尤其是唐宋时期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起作用之巨大。而作为江淮地区最主要的产盐区——盐城,更是与盐有着不解之缘。 盐城制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东楚有海盐之饶”,其中“东楚”就是今天的盐城、淮安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盐城产盐历史起于西汉吴濞煮海为盐,距今已有2000多年。现在盐城境内盐区东濒黄海,北抵灌河,南至老坝港,海带线长达582公里。按地域划分,盐城境内淮南为煎盐场,淮北为晒盐场。由此可见盐城产盐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 二、盐城地名中体现的海盐文化 盐城制盐业造就了盐城特有的海盐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盐城的政治、经济、历史的各个层面,而且这种文化从未中断过。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地名,也从多个角度体现了这种文化。所谓“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盐城作为这种文化的代表,有着地理位置、主要产业等独特的文化因素。从地理位置上看,盐城处于江苏沿海中部,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盐城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对两种文化都有所吸收,但又不隶属于任何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古遗址、古墓葬、古碑刻、塔、民居、桥、堰、闸等,这些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包含语言、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灶、仓、团、垛、荡等地名,成了海盐文化非物质遗产最为鲜活的符号。这种文化的产生除了与其地理位置有关,还与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 古代盐城“城形似瓢也”,也被称为“瓢城”,之所以叫做“瓢城”有这深刻的文化意蕴。盐城取大海之盐的同时,但也经常遭受水灾,这被盐城人认为是大海对人们索取的惩罚,因此盐城在建城的时候取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哲学思想,表明盐城人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盐城建城瓢城还有另一层文化意义,因为瓢浮于水,永不沉没,盐城取其永不沉没之意,体现了盐城人丰富的想象能力。 盐民的艰苦生活也为盐城的海盐文化的建立和传承创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播载体。盐民,又称“灶民”、“盐丁”,因盐置县的广袤盐区里有着终日煮海的灶民。灶民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最被看不起的人,他们中多为朝廷流放的罪人。恶劣的环境逼使盐民们负重前行,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艰苦,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从宋代起,历元、明、清三代,都用特殊的户籍管理盐民。这种特殊的户籍不能改变,盐民们只能世世代代积薪、晒灰、淋卤、煎盐,所产食盐要全部交公,而其所得仅仅维持活命。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使盐民们能够团结一致,也就出现了上文所提及的“团”这一组织的出现。“团”在盐场中,除了是用于运输的组织之外,还是盐民们集中在一起烧盐的自然组织。 在明代之后,盐民利用盘铁轮流煎熬取盐,24小时为“一伏火”。由于盘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体现在地名中的例子很多,如盐城郊区的新团等数十个乡镇、村、组的地名就是取自于“团煎共煮”的“团”的,表现了盐民们注重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这种团结的精神促使“两淮盐税甲天下”。 盐城在历史上与盐的特殊关系早就了盐城特有的海盐文化。而这种海盐文化有以地名为载体,刻录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到千年之后的我们。 参考文献: [1]盛爱萍 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P258 [2]王贵元 说文解字校箋. 516页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1 [3]应岳林 巴兆祥.江淮地区开发探源.225页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3 [4]应岳林 巴兆祥.江淮地区开发探源.223页 [5]李兆贵王申筛编著《独特的泰州税文化》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系列丛书:金三角文丛出版时间:2002-03-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