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灭亡秦帝国的不是项羽刘邦,而是法家制度战胜不了的中原文明!

 淡优雅 2017-01-30

毛主席曾告诉我们:“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 ,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秦始皇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更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所面对的这些不拿枪的敌人太过于强大。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终于霸占了六国的肉体,他可以肆意摆弄六国的任何一个部位,不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但是他深深知道自己只是征服了六国的肉体,却没有得到六国的芳心。所以他除了收天下兵,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外,秦始皇还代表大秦帝国开始放下身段,艰难地向六国挤出了笑容和伸出了橄榄枝,尝试以诚相待,以心交心,在精神上彻底征服六国。殊不知人心想法最为叵测,文明差异最为险恶,秦始皇太低估了六国这些不拿枪的敌人,即山东六国的“文明思想”。山东六国强大的文明思想不仅没有被秦始皇虎躯一震,倒是让整个大秦帝国菊花一紧。

大秦帝国以“法制”起家,可谓是“罢黜诸子,独尊法家”。在这个体制下,最难以生存的文明思想便是“儒家”。《韩非子·五蠹》中就明确提出“儒以文乱法”,点明了儒与法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儒家思想是法家思想最大的敌人。《韩非子·五蠹》进一步说到:“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充分展现了法家思想在秦朝的荣耀,法制体系在秦朝的地位。韩非子也率先提出了“以吏为师”的口号,所以过后李斯不过拾人牙慧。

秦朝不仅排斥儒家,凡事影响其“耕战”国策,惑乱民众思维,不务实干的思想文化也都一律排斥,不过儒家首当其冲而已。但是这个情况到了秦王嬴政吞并了六国,当上了秦始皇后却有了松动。山东六国的儒家、阴阳家等都陆续登上了秦朝的政治舞台,开始影响大秦帝国的政治走向。有这种松动很正常,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以他的智慧能够看到如果单纯在六国实施固有的秦法体系,可能只得其身而不得其心。人心不服,思想不通,国家的祸乱迟早会爆发。因而,秦始皇想尝试在秦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手术,多一些吸纳与包容,多一些沟通与交流,以便让秦法能更好统治山东六国,好让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秦法的松动,在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秦人对中原文明的致敬和秦始皇对儒法斗争的调和。秦人发源于西陲,同西方诸戎杂居,文明相对落后。其间更是与西方诸戎通过战争和婚姻的形式使秦文明不可避免地融合了西戎文化的特征。但是就因为秦文明具有原始性与野蛮性,一直被山东诸国鄙视为戎狄。即使秦穆公时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派召公带着金鼓去向秦穆公祝贺,也没能改变山东诸国对秦国的成见。以至于秦孝公在国书中写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虽然秦国凭借法家这个单行道赢得了长跑的最终胜利,但是其内心和潜意识里面却始终隐藏着文明上的自卑和一雪前耻的冲动。当秦王嬴政以胜利者的姿态鸟瞰天下一切的时候,中原的思想文明领域也自然尽收他的眼底。他需要在秦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间,在以法家为首和以儒家为首的两块思想领域之间,找到一个突破口和结合带。

秦始皇做了他能付出的努力和秦帝国能承受的改革。他破天荒地为广大儒生设置了博士一职让其参与政治。《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 “博士”一词出现在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基本都设置了博士一职,使学识渊博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现在秦始皇直接拿来并入秦朝的政治体系,他向中原文明挤出了第一个致敬的微笑。

秦始皇曾很接受的儒生们的出谋划策。《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秦始皇真心接纳中原文明的五行学说,《史记·封禅书》写到:“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他也向阴阳家敞开了怀抱,燕齐两地的方士陆续粉墨登场,带他走上了寻仙问道,追求长生之路。

秦始皇开了一个好头,如果秦文明和中原文明能够继续友好地发展下去,秦朝也不会二世而亡,可惜友谊地小船说翻就翻。秦始皇想迅速融合两种文明,但是中原文明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不能轻易搬动。秦朝法家文明自成一家,先天的排他性极强。在两种文明的激荡之中,秦文明显然扛不住中原文明的侵蚀。刚刚挤出笑容,敞开怀抱的大秦帝国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又迅速摆出了严肃的表情和双手交叉抱于胸前的姿态。两种文明在轻轻握了一次手后再次陷入大决裂。

封禅。“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不论是秦始皇自己产生封禅的想法后去咨询众儒生,还是众儒生主动倡议秦始皇封禅,总之众儒生十分热衷于秦始皇搞封禅。因为只有通过这类大型活动才能彰显自己的才学赢得皇帝的尊重,他们对封禅各方面的知悉的程度远超秦始皇。所以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更倾向于众儒生怂恿秦始皇搞封禅。《史记·封禅书》写到:“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众儒生都积极在始皇帝面前表现自己对封禅的独家认识,让适应了一切按法律规矩办事的始皇帝感到十分恼火。封禅这么重要的一个大典,儒家居然没有统一标准,而且这些儒生们各自说的独家认识不仅互相矛盾还很难以实施。秦始皇对儒家和儒生产生了质疑。他一怒之下弃儒生不用,自己开天辟地发明了一套封禅大典。而被秦始皇抛弃的儒生们最先提出封禅的建议却没能如愿参加封禅大典,个个憋了一肚子气。当听说秦始皇在泰山上遭遇了暴风雨时,众儒生们讥讽不已。“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始皇没有追究,但友谊已经分裂。

分封。秦始皇在咸阳宫设置酒宴,请了七十位博士。其中博士代表齐人淳于越在宴席上对大秦郡县制的国体进行了否定:“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此段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建议撤销郡县制搞周朝的分封制,而且号召向古人学习。淳于越的言论显然是开历史的倒车,让李斯等法家大臣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侵蚀。李斯立即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并搬出了韩非子“以吏为师”的宣言。只为时刻提醒秦始皇坚守法家体制,抵御儒家侵蚀。

谎言。“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 ,略取河南地。”历史的记载虽然很短,但我们能想象其中信息量很大。秦始皇绝对不可能凭借一个图谶就断定这个“胡”就是匈奴。我相信卢生与始皇帝还有着一番深入地交流,让秦始皇确定这个“胡”就是指匈奴,必须派兵除之。秦始皇派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这一决定十分重大。第一,蒙恬所领之兵乃大秦帝国精锐主力,非南征南越之兵可比。征伐南越的军队乃是由“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等构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秦朝正规军。蒙恬这一北伐,则意味着秦朝内部空虚。第二,北击匈奴则意味着老百姓的徭役加重与秦朝国力损耗。不管秦与胡谁最后获胜,受益的永远是想搞复辟的山东六国旧贵族。所以,我怀疑卢生等方士是山东六国等旧贵族有意安排的间谍,作用等同于当年韩国派到秦国的水工郑国。唯一不同的是郑国间谍任务失败,反而富了秦国。而卢生等人却成功地消耗了大秦帝国,过后连秦始皇都自我悔恨地说到:“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秦始皇怎么可能寻得仙,觅得药?当年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最早开启寻仙问药模式,何曾见过一人成功?最后能看见的就是他们的子孙都亡了国。这些方士都是在努力把大秦帝国往着燕齐的老路上引。

秦始皇不是傻瓜,他深刻感受到中原文明非秦人能在短时间内所能驾驭得了的。相反,秦法和秦文明却遭到了中原文明的侵蚀。为了尽快驾驭中原文明,大秦帝国在不知不觉之间消耗了精力,在山东六国的秦法执行贯彻上反而产生了松懈。秦始皇连续两次遭遇刺杀,最惊险的一次并非在博浪沙,反而是在咸阳的兰池宫。项伯常杀人却可以和另一个通缉犯张良长期隐藏逃匿。秦朝悬赏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两人却能当上监门。刘邦曾有案底,居然在萧何的庇护下能当上亭长。这个年轻的帝国就秦法本身建设而言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去做,而他却无法抵挡中原文明的吸引、融合与化解。即使始皇帝过后采取了“坑儒”的怒行,但他的长公子扶苏却仍说:“诸生皆诵法孔子”,可见以儒家为首的中原文明其蕴含的能量,远超始皇帝的想象。

周公创造周礼,孔子传播儒学,哪一个不比商鞅变法早,哪一个涉足的诸侯国土面积会比商鞅变法的小?齐国稷下学宫集天下英才于一堂,百家争鸣,各种高论与思想振聋发聩,哪一国的民智会比秦国民众的低?见过天的青蛙,你不能再给他说天只有井这么大。法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种,他和儒墨阴阳等学派文明相比,还是显得稚嫩与厚重度不够。法家在中原的发展并不顺利,不论是吴起还是申不害,都没有能让一个国家彻底走上法家的轨道。但历史让秦国选择了商鞅,选择了法家。法家能被秦国选中不仅是秦国之幸,更是法家之幸,只有秦文明的土壤才能让法家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换了山东诸国任何一个国家,法家都结不出像秦国这样的硕果。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奇葩,秦国是诸侯国中的另类,他们的结合真是天作之合。

可是,秦国可以依靠法家战胜六国,吞并天下,但他无法凭借法家体制吞噬庞大且根深的中原文明。如果说法家文明是一道无与伦比的强大内力,那么中原文明就是“吸星大法”。任你内力多强大,我都能海纳百川反噬于你。秦王朝时期的儒法斗争很能说明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多次异族入侵而不亡,反而能让异族汉化逐步失去其本色,这就是全靠以儒家为首的诸子百家文化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以支撑。

秦国用法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习惯了法家思维的他们在统一了天下后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老大哥儒家,还要面对老大哥身后的众多小弟,即诸子百家。他们所面对的民众,也不再是有着原始淳朴之风的秦民,不可能再次上演“立木为信”。秦朝法家文明与儒家为首的中原文明相互激荡,只能是中原文明吞噬法家文明。儒家的文明的包容性和抗击打能力远远超越了法家文明。所以最终的胜负出现在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在神州大地上,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秦王朝般的法家政权。

老辣的秦始皇尚且不知道如何整合两种文明,因为他做的尝试已经失败。到了秦二世时期,年轻的秦二世对于天下间汹涌暗动地各种思潮及各地不断出现的乱行,他只能单线思维地不断提升秦朝法家文明的强度与硬度,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过,他还没压到东风之时,秦帝国的这张硬功终于被他拉断了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