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载 历经兴废
据记载: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故墟。唐王朝自建立之始,即奉道教始祖老子为其族祖,从此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唐玄宗更是笃信道教,为了“斋心敬道”,奉老子为“玄元皇帝”,并沼“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庙一所”。于是在幽州(今北京)建“天长观”一座,距今已有12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历尽沧桑,饱经风霜,曾几经焚圮,几经重建。唐王朝灭后,天长观曾一度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于五代和宋朝的正史中都找不到它的影子。一直到12世纪初,阿骨打建立了大金国,定都中都(今北京)后,统治者才对它重新开始了重视。
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方契丹族南侵,无情的战火将它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767年)七月十三日,世宗皇帝命户部尚书张仲愈负责重建,历时七年,到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完工。为庆贺工程竣工,特在观中举行了二天三夜大道场,金世宗完颜雍亲率百官大臣前来观礼,并赐名曰“十方大天长观”,命当时著名道士阎德源为本观住持。大定甘八(1188年),世宗诏著名道士邱长春和王玉阳至京,即住在此观。金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皇太后病危,命设普天大酿七昼夜于本观。一个月后,皇太后康复,于是在观之西地,修了卯瑞圣殿以奉太后本命之神。承安二年(1197年)十月,刘处玄应召至京,也住在此观。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长观(×)于火灾,焚烧殆尽。翌年重建,建成后,改名曰“太极宫”。宣宗贞枯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废。
元太祖十八年(1224年),邱长春从西域归来,住在太极宫。当时宫内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邱祖遂命盘山栖云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焕然一新。1227年,邱祖羽化于此,同年,渝旨改此宫为“长春宫”。翌年,尹志平于宫东营建一道院,谓之“白云观”,藏邱祖仙蜕于观中,谓之“处顺堂”,揭开了白云观历史新的一页。此后的一个世纪中,白云观曾多次举行普天大醮、罗天大醮。至元八年(1271年)二月十九日,翰林学士王恽游长春宫作诗曰:
呜珂振毂满重城,花衣春光沸玉笙。
放眼壶天如隔世,侍谈仙驭胜蓬瀛。
松风韵飒金档静,竹露寒光鹤梦清。
且莫临漪门外去,夕阳正在总真明。
从中可见当时之盛况。
随着明王朝的建立,一度冷落了的白云观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明太祖廿七年(1394年),燕王朱棣命再建长春宫,建成前后两殿。翌年(1395年),燕王来此观礼。1396年,明仁宗朱高炽亦来此观礼。此后屡建金箓大醮。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太监刘顺于此创建了三清大殿。明武宗正统三年(1438年),住持倪正道与内官协力创建玉皇殿。正统五年,复建处顺堂。正统八年,建设庆殿于玉皇殿之前。景泰七年(1456年),道士邵以正新建三殿。此后的半个世纪,白云观甚是衰微。时有诗曰:
长春宫殿锁寒烟,驻马斜阳锦树边。
白鹤不归云影外,黄花仍发酒杯前。
又曰:
红尘飞尽白云生,一径深深草树平。
丹灶已空仙去远,琳宫犹枕旧辽城。
明弘治七年(1504年),张诚为首倡,修整白云观历时二年,观复焕然一新。明末,朝政衰微,本观亦自废颓。时有黄凤翔诗曰:
不野尚崇阜,寒烟拥榛芜。
凄然狐鬼窟,曩为真人居。
琳宫御赐额,延访宠数殊。
徒众聚如林,世握黄金符。
院宇何年颓,遗迹独胜区。
我来态骋眺,意欲净云舒。
秋风正萧索,怀古一长吁。
试问维山鹤,窈茫今在无。
随着清王朝的建立,白云观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住持王常月率领重修白云观,建起了灵宫殿、玉皇殿、七真殿、长春殿、二清殿、四御殿、山门牌楼、石桥、钟鼓楼、东西祠堂、道众宿舍等,颇具规模,极为壮观。今天的白云观基本上是这一时期所建。王常月祖师在此传戒十次,度弟子千余人,大振玄风。白云观也从此声名大噪,享誉大江南北,前来求戒和参访的道友络绎不绝。整个全真道,在衰落数十年之后重新兴盛起来。
干隆廿一年(1756年),重新加以整修。干隆卅年,干隆亲来观礼。干隆五十三年,再次来观礼,并在观中留下了许多遗墨:“驻景长生”、“琅简真庭”、“葆素含光”、“紫虚真气”、“得一以清”、“大智宝光”。同时为邱祖题词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这些颇富情趣的题词让多少游览白云观的文人骚客驻足兴叹。光绪年间白云观也曾加以粉饰。此后,随着清王朝的衰败,白云观也逐渐荒芜。
仙才云集 高道辈出
一、龙门始祖邱长春被
白云观虽地处京都,但过去其四周空旷,颇显清雅。千百年来,无数好道之士在这美好的人间仙境里修身养性,教化庶民,普救苍生。他们的大功大德在白云观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这其中之佼佼者首推邱长春真人。
邱真人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年)正月十九日。自幼聪明好学,才华出众,举措儒雅,酷慕玄风。大定七年(1167年),闻全真教主王重阳在宁海传教,即前往拜之,相谈甚是投机,重阳甚为器重。八年,跟随重阳住烟霞洞,秋居文登,早晚亲侍于仙师左右。九年,与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同游汴梁(今开封)。翌年,重阳羽化,四人护丧至终南,守墓三载。大定十四年(1174年),邱长春独自来到磻溪(今宝鸡地区),炼性求真,苦修六年,日吃一餐,一蓑一笠,寒暑依然,人称“蓑衣先生”。大定二十年,迁居龙门(今宝鸡陇县龙门洞),固守丹元,养真七载,得以功德圆满,来访者甚众,常作诗以赠之,声名远播于天下。大定二十六年,京师统军峡谷公奉疏礼请还居终南刘蒋村,邱长春遂下山修整王重阳故居,历时二年,颇具规模,定名为“祖庵宫”。大定二十八年二月,应金世宗诏聘,前往大都(今北京),住在天长观(今白云观),主领万春醮事。世宗问其至道,长春首陈延生保命之要,次陈持盈守成之难。又曰:富贵骄淫,人情所常,当兢兢业业以自防,诚能久而行之去仙道不远,谲诡幻怪,非所闻也。世宗对其言甚是满意,并一一采纳。五月初一召见于长松岛,七月十日再召见,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八月获准返回终南。赐钱十万,辞而未受。明昌元年(1190年),东还海上。二年归栖霞,修“太虚宫”一座。三年十月建芝阳醮。五年九月主醮于福山。泰和七年(1207年),章宗妃赐《大金玄都宝藏》一部,驿送栖霞。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金、宋分别遣使召之,均未允应。同年五月,元太祖遣侍臣刘仲禄前来聘请,长春慨然而应。翌年(1220年)正月,选弟子十八人,从莱州出发,二月到达燕京,作醮于太极宫。五月行至德兴寓龙观,作诗一首,表达了此行的目的。诗曰:
十年兵马万人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年幸逢慈招下,今春须索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无忧。
经过长达两年的长途跋涉,历尽千难万苦,行程逾万里,1222年三月,长春到达了成吉思汗行宫(今阿富汗东北巴达克山西南)。成吉思汗问以治国之道,长春曰:“欲得天下者,必先止杀,民心所向,治天下之根本矣!”问养生之道,曰:“欲修身必清心寡欲,戒乎色。”成吉思汗感叹而曰:“天赐仙翁,以寤朕志。”另外邱长春还劝成吉思汗禁止不孝。成吉思汗对此一一采纳,并称其为“神仙”,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免除所有道士的赋税。返回途中,邱长春沿途教化百姓,百姓竞相拥驾。1224年回到大都,入居太极宫,此后,四方道友纷纷来访。邱祖看到太极宫内一片荒凉,遂命王志敬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整修一新,奉旨改名曰“长春宫”。在长春的教化下,全真道迅速发展,并成为与原有天师道并驾齐驱的大道派,其门人遍及天下,其教法久兴不衰。1227年,邱长春安然而化,遗世著作有《大丹直指》、《磻溪集》等。由于邱长春是在龙门苦修七载后,方得以功德圆满,后人称其所传弟子为全真龙门派弟子,奉其为龙门派始祖。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效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1年),加赠“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
二、首代律师赵道坚
赵道坚又名九古,号虚静子。大定三年(1163年)生于淄州,其父任淄州太守。白幼天资聪颖,恬淡安静。大定十七年(1177年),其母欲给其娶妻,然而他却多次要求入道。母难违其志,只好从之。大定十九年,拜马丹阳为师,丹阳颇为器重。四载后,丹阳欲归终南,遂命其跟邱长春学道,长春改其名为“道坚”。明昌二年(1191年),长春东归海上,带其到掖城,让其拜见长生,过了不久,长生让其归栖霞。此时他已入道十余载,学识和功夫上都有了较深造诣,长春遂命其掌管经教典籍,凡僚庶道流来谒,必先参见道坚。他掌管经教典籍二十余年,得以博览群经,并且常接触到各种人物,应接之间,得以洞悉人间百态。
1219年,邱长春西行,道坚为首选随行者。1221年,行至赛蓝城(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塔什干及奇姆肯特城一带),其对尹清和曰:“我至宣德时觉有长往之兆,尝蒙师训,道人不以死生介怀,何所不可,公寻善事师真”,言毕,自然而逝。1250年,元宪宗效赠”中贞翊教玄应真人”,至大三年(1311年),加赠“中贞翊教主应真人”。 赵虚静为邱长春的首席弟子,其首先受全真戒律于邱祖,所以,白云观奉其为第一代律师。
三、清和真人尹志平
尹真人名志平,字大和,号清和子。大定九年(1169年)正月二十日生于莱州。据传,出生之时,光照庭宇,邻居以为尹宅起火,奔向救之,方知新生一子,人们都说:此子日后必成大器。志平三岁即颖悟善记事,五岁入学日记千言。十四岁遇马丹阳,遂欲入道,被其父阻住,后悄悄出走。十九岁时,其父找到后迫令还家,并将其关在家中,后再逃出,其父只好任其所从。明昌二年(1191年),闻邱长春在栖霞传道,即前往拜之,邱祖非常器重,传授无隐。王玉阳亦常授口诀。跟随邱祖二十余年,已是道学渊博,才华横溢,教门大事多由其掌管。兴定二年(1219年),元太祖遣刘仲禄来聘邱长春时,李志常曰:“长春今居东莱,非先见尹公必不能成此盛事”。然后仲禄会见尹志平,表明来意,志平大喜,曰:“将以斯道觉斯民,今其时矣。”遂陪同仲禄前往莱州吴天观朝见长春,长春慨然应聘,选随行者十八人,志平与赵道坚首当选入。太祖二十一年(1227年),邱长春命其掌教于长春宫。翌年,召集道众在宫之东侧营建白云观,并将邱祖遗蜕藏于观内。
元太宗三年(1232年),英文皇帝南征归来,尹志平迎于顺天(今北京市大兴县),相会后,赠赐较多。元太宗七年,沁州牧杜德康请尹志平主黄箓醮事。其时久旱未雨,作醮完毕,天降大雨。杜将沁州神霄宫赠之,以表谢意。翌年,奉令选拔戒行精严之士,为国祈福。元太宗十年正月十五日,志平召集四方耆宿,嗣法于李志常,俾主教席。宪宗元年(1251年),安然而去。著有《葆光集》流传于世。中统二年(1261年)元世祖敕赠“清和妙用广化崇教大真人。”
四、真常真人李志常
李志常字浩然,祖籍洺(今河北永年县),生于明昌四年(1193年)正月二十日。六岁时,父母双亡,寄养于伯父家。自幼好恬淡,常独自默祷;望早遇名师。十九岁时,伯父给其议婚,其未从,遂云游至东莱牢山(今山东崂山),后遇天柱山仙人宫住持——李汤阴先生。李告其曰:今长春演教行山东,宜往从之。志常翌日即行,历尽千难万苦,终于1218年夏六月,方打听到邱长春真人自文登到了莱州,志常遂前往拜之,长春见后非常器重。1219年选入西行十八随从之一。1220年行至阿不罕山,奉邱长春之命在此立观曰“栖霞”。志常随行记载了沿途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等整个西行经过,编为《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是人们研究邱长春和有关天文、地理、历史等不可多得的史料。1227年,邱长春羽化后,尹志平为嗣教,李志常为都道录,主持长春宫的一切事务。当时朝廷在禾林,志常每年去一次,沿途风沙弥漫,寒裂肌肤。1230年,太宗英文皇帝召见,志常进《易经》、《诗经》《书经》、《道德经》、《孝经》,太宗颇为欢欣,赏赐丰厚。1258年,尹志平招集四方高道,将主教之职托嘱于志常。1238年,元定宗诏其于是年正月十五日在长春宫设立普天大醮。1251年,宪宗皇帝嗣位,曾召见他,赐物甚多。此后,多次奉命设坛建醮,普度万民。1255年,宪宗召见于行宫,问曰:“朕得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然与朕同此心者,未得其人,何也?”志常答曰:“自古圣君有爱民之心,则才德之士必应诚而至,因历举勋贤并用。”1256年,托后事于张志敬,然后坐化。著有《又云集》、《西游记》流传于世。中统六年(1261年),元世祖赠“真常上德宣教真人”,至大三年(1310年),武宗加赠“真常妙应显文弘济大真人。”
五、龙门巨子王常月
王常月原名平,道号昆阳子。1522年生于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从小即有出尘之心,又因患病而遇张麻衣道士治愈,于是对道教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从此云游四方,参访名师求道。中年时于王屋山遇龙门派第六代律师赵复阳真人,遂拜其为师,苦学数载,道学猛进。后来赵让其云游他方另访高人。王常月遵从师言,云游四海,拜师二十余位,印证五十余人。后听说九宫山有高人隐士,遂前往拜访。遥见幽林茂处,有一人端坐石上,膝行而前视之,原来仍是赵复阳真人。赵感王求道之志坚韧不拔,遂密授以天仙大戒。并曰:“当自苦练。”于是辞别仙师,远游至西岳华山,隐居于此达二十余载,日夜修炼,春秋俱忘。
顺治十二年(1656年),来到燕京,挂单于灵佑宫,不久即被聘为白云观第七代律师。此时他已一百三十余岁,一百多年的访道生涯。他看到当时道风不振,世风日下。他深深地感到只有严以戒律循规蹈矩方能清心寡砍而登仙道。于是他根据先辈的戒律规范,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订立了一系列戒律,并要求奉戒必严。他把戒律分为三个等次,因人授戒,因人施教,并实行公开传戒。他在白云观住持二十余年,传戒十余次,度弟子干余人,顿时玄风大振,其弟子遍及大江南北,四海名山。据说康熙皇帝少时,曾在此受方便戒,此后远来求戒者络绎不绝。他除了开坛演戒之外,还致力于白云观原有建筑的修缮,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些殿堂和道舍,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的规模。在他住持时期,白云观再度辉煌,可谓之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全真龙门派从此又得以大兴,使之至今仍为全国道教中的最大道派。康熙十二年(1674年),羽化,享年152岁,留有《龙门新法》、《初真戒律》等著作于世。康熙皇帝赠“抱一高士”,并命立像供奉。
六、坤鹤道人张教翌
张教翌原名慧生,号坤鹤,祖籍通州(今南通),生卒年月不考。父母早逝,白幼好道。二十三岁饭依于文昌阁段真人门下,苦练八年,然后遍游名山,参访多年。嘉庆十二年(1808年),受戒于白云观,方丈视其有仙根,遂授以真传。后住持该观十余年,将殿宇整修一新,传戒十余次,度弟子千余人。盖自王常月以来,未有如此之盛者。道光二十年(1840年),安然而去。在他住持白云观时期,白云观再度兴盛,龙门派亦随之而兴。
燕九摸猴 击钟求福

千百年来,曾有无数高人隐士,栖居于白云观,并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他们的大功大德不仅令一代代道教人士铭记在心,还令众多的善男信女慕名前来寻迹。在白云观历史上,邱长春在人们的心目中,影响最深最广。他羽化后,广大信徒为了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每年的正月初一都要来观里瞻仰他的灵相,祈求得到他的护佑和感受他的慈悲之灵气。直到正月十九日(邱祖圣诞日),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似乎表明,到这一天,邱祖又降临人间,人们才能安心地去做今年要做的事。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众所必来的盛会,并取“燕京”和“十九”之意,名之曰“燕九节”。
由于燕九节来此朝拜的人非常多,北京的各种民俗活动也在此悄然兴起,如:京剧演唱,杂技表演,相声,梆子戏以及北京的各种风味小吃荟萃于此,为人们在拜神之余,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娱乐环境。旧时,一些富家子弟常在燕九节骑着驴子,游逛白云观,后来逐渐成为青年人崇尚的事情,并形成了“骑驴子逛庙会”这一特定活动内容。整个庙会中,最富情趣的事情要算摸石猴和打金钱了。“摸东西保平安”的风俗在我国可谓之历史悠久,难以考证,然而白云观里摸石猴却别有一番意味——在赶庙会的人们口中常有一句“神仙本无踪,留下石猴在观中”的口头语。人们为了寻找神仙的踪迹,只好在他留下的石猴身上摸一摸,来感受一下神仙的灵气,这对于“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慰藉。现在,几乎所有来此的人都要摸一摸石猴,其中有许多人甚至是专为摸猴求福而来的。摸完石猴,进到山门里边,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建造精美,颇为壮观的石桥,桥拱正中有一个大铜板,铜板中间悬有一个小钟。铜板上有“钟响福兆”四个字。看着这四个神秘莫测的大字,每个人都怀着一种侥幸的心情,想藉此一试身子。当然大部分人都会击中的,也有未击中的时候,这便提醒人们今年凡事不可掉以轻心,须谨慎从事才行。旧社会,每逢庙会时,桥下坐着两位道士,闭目内视,从早到晚一动不动,令无数击钟者赞叹不己。
燕九节这一活动在“文革”时曾一度停止,1987年又重新恢复,将原来的十九天改为六天,即正月初一至初六。其活动内容较之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既有传统风格又充满了时代气氛。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大丰富了首都人民的节日文化生活,为人们欢度春节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去处。
如今的人们慕名而来,不光因为其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白云观内珍藏着无数稀世之宝。如:唐朝的石刻老子像,初钥如生,神态自然,含蓄中显露出一代宗师的大德睿智。赵孟兆B书的《道德经》石刻,笔法道劲有力,其艺术价值难以言喻。还有吴道子的精品画“墨龙”,更是令人顿悟真谛。青藤道人画的“芭蕉”,意境超凡。另外还有许多名家书法,都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整个白云观的建筑,颇具北方古建的传统风格,建造精细,布局对称,气势宏伟,结构严谨,既古朴大方,又金碧辉煌,堪称我国古建筑的瑰宝。
天籁仙乐 人间绝响
白云观自创立之始就属道教的大型十方丛林,斋醮活动则是其重要的宗教活动内容。金、元、明、清时期,这里经常奉皇帝之命举行非常隆重的宗教活动,前来观礼的上至皇帝,下及庶民百姓。所以这里举行的斋醮活动都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如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二月十九日,王恽游此作诗云:
飘飘笙鹤雨丝轻,听彻灵璈曲再成。
玉案香分花有影,瑶阶松冥露无声。
九枝灯里开真景,三素云中贺太平。
莫怪锦袍衣袖冷,还家从此羡长生。
道教自形成至今,一直把斋醮活动作为宣教之法舟,登真之阶梯,其仪范有着严格的规则,但不同派别之间有着大同小异的差别。明清时期,正一天师也常在此主醮,这种不同派别同坛设醮,必将促进互相交流、融合、吸收及至统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白云观的斋醮科仪在全国范畴内必然具有典范性。音乐是整个斋醮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烘托整个斋醮的气氛、沟通人神之间的灵感净化做醮者和观礼者的心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白云观是全真十方丛林,其音乐当属全真十方正韵。全真十方正韵具有古朴典雅、平淡自然,悠悠自如、舒展流畅等特点是众所公认的。这种高雅脱俗的旋律与庄严肃穆的气氛,使整个道场更显神圣。干百年来,白云观的无数道士在这种悠悠仙乐的陶冶下,得以清心寡欲,居尘出世,脱凡入圣,这诚可谓是登真之阶梯也。
北京白云观随想(下)
刘世天
茫茫尘世 人间仙境
1978年以来,在政府的关怀下,白云观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整个宫观经过全面修葺,已焕然一新。高大的棂星门巍然耸立,巍峨壮观,门顶上镶嵌着“洞天胜境”四个醒目大字,其背面书有“琼琳阆苑”四个大字,看着这些喻义深刻的词语,不由得使人有临传说中的仙境之感。进入门内,又有三个巨大的石拱门,道教称之为“山门”,门额上的“敕建白云观”五个大字,表明此观是皇帝渝旨所建。据考证,这座山门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全系青石砌成,石壁上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最为突出的就是一只小巧精美的石猴,已被人们摸得发亮,显得滑稽迷人进入山门,宛如步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古色郁郁的殿堂,清幽典雅的环境,着装古朴的道士和忽而传来的几声悠悠钟之声,使人顿有脱尘之感,无怪乎人们称其为仙境。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白玉石桥,名曰“窝风桥”。相传过去白云观西边有个和尚寺,寺里的和尚非常嫉妒香火旺盛的白云观,于是把自己的更名为“西风寺”,意思是用西风吹散白云。于是,白云观就在门内修了这一座“窝风桥”。如今,窝风桥已成为人们“击钟求福”的娱乐场所。走过窝风桥,里边即是灵官殿,此殿初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殿内供奉本观护法神灵官爷。其像系明代木刻而成,栩栩如生,威严无比。相传灵官爷姓王名善,因其性格刚直无私,后来玉皇大帝便派其巡察人间善恶之事。道教奉其为护法神王并供奉在这个宫观的山门里第一座殿堂内,其意为镇守山门,护法降魔。另外,殿内还有马胜、赵公明、温琼、岳飞等四大元帅的绢丝画像,这是因为道教将历史上所有有功于民的圣贤英雄、忠臣良将都奉为神明。 灵官殿后边的左右两侧有钟楼和鼓楼。每天早晨,当钟声从这里传出,道士们便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晚上,阵阵鼓声又将忙碌一天的道士们送入梦乡。在没有钟表和电铃的时代里,观内凡有要事相商,即以敲钟为号令。再往里走,就是玉皇殿。此殿建于康熙元(1662年),原名叫“玉历长春殿”,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改为今名。殿内供奉玉皇大帝,道教尊其为仅次于三清的最高天神。玉帝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冕旒珠冠,神态颇为威严。殿内挂的百寿幡,系清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物。两壁挂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三十六帅、二十八星宿等绢丝工笔彩画,颇有艺术价值。两边铸有萨天师(萨守坚)、许天师(许旌阳)、张天师(张道陵)、葛天师(葛玄)的铜像,神态逼真。 玉皇殿后边是老律堂,此殿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原名“七真殿”,殿内供奉王重阳祖师的七位弟子:马丹阳真人、刘处玄真人、谭处端真人、邱长春真人、郝大通真人、王处一真人、孙不二真人。因历代方丈传戒授律皆在此举行,后改名曰“老律堂”,现为白云观日常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殿前有铜铸的驴头马耳骡身牛蹄四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奇特铜像,人们称之为“特”,也有叫“四不象”的。据传,这是清康熙皇帝手下的一个大臣为取悦康熙而铸造的。如今有的人将此铜特视作神物,常常腰疼摸其腰,腿疼摸其腿,还时时有人治好了病送来红布披在它的身上表示还愿,真是奇妙极了 老律堂的后面是邱祖殿,建于元拖雷监国时(1228年),原名“处顺堂”,人们为了表示对邱长春的崇敬,遂改名为“邱祖殿”。此殿为整个白云观的建筑中心。殿内供奉着全真龙门派祖师邱长春真人。殿下藏有邱祖遗蜕,殿中有一巨大瘿钵,系一古树的瘿瘤雕成,大约雕于宋代。清乾隆皇帝将其赐给白云观,并说如果有一天观内无粮,观内道士可抬此钵直接到皇宫募化。墙壁上挂有《邱祖西域应聘图》、《邱祖青天歌》等有关邱祖的资料。邱祖殿后边是本观的最高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为三清阁,下为四御殿。二清阁内供奉着道教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认为“三清”是“道”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化身。玉清原始天尊主宰阴阳未判的混沌时期;上清灵宝天尊主宰阴阳始判,天地形成的时期;太清道德天尊主宰万物生成的时期。四御殿内供奉着昊天金阙玉皇上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其中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协助玉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的运行与变化之神;承天效法后土皇地抵是协助玉帝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灵,山河之秀之女神。四御殿的两侧是方丈室和监院室,方丈和监院是本观的最高住持人。 四御殿院内有一棵粗大的古槐,枝干苍翠曲折,状如飞腾的苍龙。传说邱祖来此时,见此树已枯死,后经邱祖浇灌,其又复活,可见此树年岁已久。院中央有尊鎏金铜香炉,炉鼎上四十三条龙盘旋飞舞,互相戏珠,造型独特,铸造精细,显示了我国古代铸造业精湛技艺。该院两侧是两个陈列室,陈列着本观保存下来的无数稀世之宝。 在这些殿堂的西侧还有元君殿(又名娘娘殿)、文昌殿、八仙殿、吕祖殿、无辰殿(又名甲子殿)。这些森罗密布的殿堂供奉有各种各样的神,体现了道教的多神体系及其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内容。元辰殿的西侧有新建的十二生肖和二十四孝的浮雕,为游人又增添了一处新的景点。
千载辉煌 今朝风流
今天的白云观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丰富灿烂的文化,被人们公认为道教的中心。 1957年成立于此的中国道教协会,是全国性的道教团体。这一机构的诞生,标志着道教的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使广大道教徒们深深地感到:丰富灿烂的道教文化不仅是道教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了整理、发掘和研究道教文化,在陈樱宁先生的倡导下,1961年,全国道协成立了由陈先生任主任的中国道教文化研究室,制定了五年研究计划,对卷帙浩繁的道教经籍文献开始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挖掘和整理。经过五年的艰苦跋涉,先后发表了《道教起源》、《<史记·老子传>词题考证》、《<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老子>第50章研究》、《<太平经>的前因后果》、《<道藏>分类目录新编》、《道教知识类编初集>、《中国道教史纲》、《道教纪事年表》、《道教大事记》、《道教历史资料选编》、《道教识略》、《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道家与道教》等学术著作和论文,并编辑出版了《道协会刊》。1966年,整个研究被迫终止。1979年,随着党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研究工作才得以重新进行,并逐步深入,研究人员也逐渐增多,并于1989年成立了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近十五年来,他们编著出版了《道教与养生》、《道教概说》、《道教知识手册》、《道教与中国社会》、《道教识略》、《道经总论》、《道教要籍概论》、《道教与诸子百家》、《道教史资料》、《道教仙话》、《道教仪范》、《金元高道传》、《天师道史略》、《道教美术史话》、《道教的神仙故事》、《内丹养生功法指要》、《悟真篇浅解》、《道教五派丹法精选》、《道教知识百问》、《道教答问》、《道教基本知识》、《道教养生法》、《黄庭经讲义》、《静功疗养法问答》、《悟真篇讲义》、《道教大词典》、《道藏分类解题》等数十种著作,还于1987年,创办了《中国道教》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2年,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和西安市道协、西安八仙宫联合召开了“西安国际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发表论文四十一篇。与会学者们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参加人数之多,层次之高,论文水平之高,涉及面之广均属史无前例。大家认为: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高度的研究价值。1993年,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又和武当山道教协会联合召开了“中国武当山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发表论文近四十篇,涉及道教历史、经典、宗派、养生、艺术等诸方面内容。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目前已成为国际国内研究道教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白云观内不光有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这样享誉中外的道教文化研究机构,还有道教界的最高学府——中国道教学院。 1961年,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即确定了以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和培养道教知识分子为中心任务。经过多方面的努力,1962年正式成立了“道教徒进修班”,学制为五年。开设了《道教教义》、《宗派源流》、《道教经典》、《道教仪范》、《中国历史》、《道教名人传记》、《老庄哲学》、《诸子百家精华》、《气功与医学》、《内丹、外丹》等课程。尽管五年学制尚未到期即因“文革”而停办,但在陈樱宁等老一辈道教学者的精心栽培下,仍然培养出了一大批道教人才,今天一些著名高道就出自与此。1982至1988年,中国道教协会相继举办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期道教知识专修班,培养了一大批接班人。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培养较高素质的青年道教徒,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并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1990年5月5日,道教界的最高学府——中国道教学院正式在白云观成立。这对缓解道教界人才匮乏的局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数十年来,中国道教协会为道教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道教人才,受到道教界和社会各界的赞赏。 白云观作为今天道教的中心,道教史上的许多重大宗教活动,今天在这里又得以举行。1989年,白云观举行了中断60年的全真传戒活动,恢复了全真派重戒律的制度。本次传戒是由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王理仙登坛演三坛大法,历时二十天,受戒弟子七十五人。 1993年,在白云观举行了中断三百余年的罗天大醮。罗天大醮是道教为祭祀三清四御,五星列宿的一种最隆重的宗教仪典。本次大醮是为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而举行的,其规模之大堪称史无前例。除白云观外,西安八仙宫、上海白云观、苏州玄妙观、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杭州抱朴道院、广州三元宫、香港青松观、台北指南宫,以及美、加、新、澳青松观等都分别设坛演醮。整个大醮酿期间,白云观内彩旗飘扬,香烟缭绕。信众如潮,钟鼓声声,道乐飘飘。香港青松观侯观长称“此次醮会规模之大,参与道流之多,地域之广,实属豆古未有,为道教历史创新纪元,极.一时之盛,旷世难逢。” 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道教的日益兴盛,白云观在国内国际的影响日益扩大,近些年来,来白云观参学访道者络绎不绝。白云观是1984年正式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的。自此,香港道教界曾多次应白云观之邀前来参观访问,白云观也多次应香港道教界之邀前去访问交流,大大促进了两地道教的了解和交流,也使得以白云观为代表的全真道在香港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1989年,以副秘书长张怪先生为团长的台湾中华道教总会一行15人,来白云观参观访问,使两岸道教界恢复了联系。此后,应白云观之邀,台湾道教界曾多次来白云观访问,大大促进了海峡两岸道教界的了解和交流,表达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深厚友谊和渴望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 白云观作为当今道教的中心,不光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道教界有着亲密往来,还同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世界其它国家的道教界建立了友好关系。近年来,白云观不光接待了世界各国道教徒的参观访问,还接待了一些国际著名人士的来访,如德国总理科尔,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秘书长泰勒、亚洲宗教和平会议副主席阿拉姆,还有著名道教学者如法国的施舟人,日本的蜂屋邦夫,洼德忠等。
总之,白云观之所以能引起世界各国人士的关注,主要因为它拥有优秀灿烂的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