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长城一样古老的超级工程 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好了明理 2017-01-31

让一条河(海洋河)的水,同时流入中国两大水系-珠江和长江,又同时注入东海和南海,这在世界水利史上,迄今都是个奇迹。

实现这个奇迹的,是一条长不过35公里、宽10米、深5米的人工运河。

它,就是灵渠,具有2300多年历史、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

奇迹不止于此。

灵渠书写的历史,让大秦帝国的军队越过南岭,把疆土拓展了一倍。

灵渠巨大的工程,让旷古以来不曾谋面的湘江与漓江亲密携手,穿越五岭,贯通中华南北。

灵渠表现的智慧,在南岭间架起一座传播文明、结束蛮荒的桥梁。

灵渠伟大的功绩,实现了中原与南方的长远融合。

从桂林市出发沿G322国道向东北行驶60余公里,来到兴安县城。

在兴安县城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矗立的雕像:一座是秦始皇,另一座还是秦始皇。这景象即使在秦地的陕西也难以见到。

为什么秦文化在距离陕西一千多公里的兴安县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呢?

让我们跟随着历史回到2300多年以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令50万大军兵分五路,南征百越各部。秦军在桂林越城岭遭到顽强抵抗。

南下的漓江和北流的湘江均发源于广西兴安,漓江注入珠江,湘江通过洞庭湖汇入长江。漓江与湘江源头最近处仅相距20公里。但由于山路崎岖,水路不通,军粮运输,军需补给成了秦军的重大难题。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楚地,作出了修建灵渠,打通长江至珠江水路的重大决策。

于是,秦御史史禄率领十万秦军和民夫在湘江和漓江相距最近的兴安开凿灵渠。前后用了4年时间完成灵渠的建造。

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旷古以来素不谋面的湘江与漓江亲密携手。

从此,秦军的船只可从湘江逆流而上到达灵渠,再沿灵渠顺流而下到达漓江、西江,最后到达珠江。从那之后,秦军粮草运输畅通无阻,并把秦帝国的疆域拓展到了南海边上。

据考证,秦始皇时期,约50万人通过灵渠由中原地区进入岭南地区,在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灵渠两岸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建有灵渠公园,公园内景点主要有铧嘴、大小天平、分水塘、临源阁、灵源寺、南陡阁、状元桥、郭沫若题词碑、秦文化广场、四贤祠、飞来石等。

大天平和小天平是两道石堤,用以调节分派的流量。大小天平呈人字形,北为“大天平”,长344米,南为“小天平”,长130米,两天平夹角108度。宽阔的坝面全用条石层层叠叠竖直插列而成,形似鱼鳞故称之“鱼鳞坝”。这种特殊结构的目的是使河中夹杂的泥沙渗入到石块的缝隙中间,年代越久水越大,整个大坝就会填塞得越紧密。水的长期作用,使得石块间越挤越牢固。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科学的结构才能历经两千多年而依然坚固如初。

与许多古代的发明创造一样,灵渠也是不断尝试不断改善的结果。

开凿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重视对灵渠的维修和保护。其中,明代曾有文献记载,灵渠的修缮惯例是“五年大修,三年小修”。

现位于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供奉着对开凿和完善灵渠有功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州刺史鱼孟威四人的塑像,从这四人可以看出不同的朝代对灵渠的维护都是非常重视的。

汉光武帝时期岭南交趾国发生叛乱,朝廷命马援率军前往征讨,行至兴安时,马援见湘江河道堵塞,战船无法通行,便另开一条北渠,使船只绕道进入漓江,最终平定叛乱。

公元825年,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渤在水流交汇处增加了一个3米高的铧堤,俗称铧嘴,迎下水处尖窄,越往后越宽,形似铧犁。经该堤分水,30%的水流流入漓江,70%的水进入湘江,叫“湘漓分派”。

这个分水装置以松木做地基,巨石成鱼鳞状砌筑,石块间凿成燕尾槽状,熔铁水灌注,形成一体,巨石中间用砂砾碎石浇筑。

铧嘴除了分派湘江水外,还起到了分解洪水,倒泄横流,保护大坝的作用。每当洪水来临,汹涌的江水将大小天平坝淹没于水下,这时只有铧嘴的分水台犹如一座孤岛露在水上,大量的江水经铧嘴和坝面流入湘江,只有少量的江水流入灵渠。

看着铧嘴,有似于成都的都江堰,这两处水利工程的分水原理有着非常的相似之处,也都是秦人所建,但都江堰的目的是为了引水灌溉,而灵渠则是为了运送物资和军队。

时过境迁,这个人工分水堤在水流的作用下如今已经从原来位置往下游推了80米处,但巍然屹立,发挥着分水的作用。

另一个唐朝官员,时任桂州刺史的鱼孟威于公元868年重建陡门,在船闸两侧筑起了五六米高的石质挡水闸,以提升通航能力。

灵渠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修建,后来逐渐变成繁忙的商贸水道。

各朝各代不断修缮灵渠,最大体积可达长22米,宽2.8,载重17.5吨的货船畅通无阻(一般船只大约是这个尺寸的一半)。最繁忙时,每天有200多艘船只通过这条人工水道往返于漓江和湘江之间。

1938年9月,湘桂铁路开通,之后湘桂公路竣工。灵渠的交通运输作用逐渐被铁路、公路所取代,灵渠水上贸易量开始减少。直到1970年代初,灵渠作为商贸要道的历史彻底结束。

但作为一条灌溉总渠,即使到了今天,它对当地的航运、农田灌溉,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灵渠至今仍灌溉着两岸4万多亩农田,且每年通过南渠流入漓江的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

文/图纳兰小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