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十多年前,我在贵州省独山县一家公立中医院上班。 我在的是医院的大内科住院部,我们主任姓都,我看他像看一座高山一样。 那时医院条件很简陋,还没有引进CT机,磁共振,所以很多疾病的诊断得依赖医师的四诊合参和体格检查。 都主任是中医出身的,但西医功底非常好,我们医院心电图室的医师,也经常向他请教心电图。 他经常用中药解决一些危急重症,当患者不大便而高热时,当患者上腹急痛时,在做足西医检查的同时,他会嘱咐我们,上中药,如果患者能服,就服用,处于昏迷中,就胃管给药,或者中药灌肠。 在我的记忆中,不管患者西医诊断是什么,肝硬化腹水,急性脑梗死,脑溢血,急性胰腺炎,有是证,则用是方,很多时候,几剂中药下去,便转急为安,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 那时我以为这是“常规诊疗”的一部分,后来我才知道,敢这样用药,需要怎样的功底和勇气。 他对中医的方剂烂熟于心, 曾有几个年轻大学生不服气和他比拼背汤头,结果他不仅能“倒背如流”,而且把伤寒论原文的比例也背了出来,结果几个大学生汗流浃背而归。 后来,都主任因一些原因卸任了大内科主任,成为了一名门诊医师。 我也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那家医院,我常觉得遗憾,没有机会再观摩先生的用药,特别是面对“危急重症”时的中医用药,即使是更高等级的医院,敢这样用药的主任也寥寥无几,即使有能力,囿于严厉的“医疗规范”,他也不敢这样用。 现在中医直面急腹症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医很多时候沦为了一种对慢性病进行调理的方法。其实经方本就是一种对危重病情进行有效干预的方法。 写这么多,是想说,擅用中医,中药的老师,不一定是在北上广的大医院里,很可能他们藏匿在你身边的卫生院,县医院中,就在你的身边。 从大柴胡汤开始 要理解中医是如何治疗急腹症的,可以从理解“大柴胡汤”开始。 这个方子可用于“少阳病”转“阳明病”之际,我们可以把它看着是“阳明腑实证”的雏形,同时还具有少阳证的一些特点。 在这个方子中,我们用来治疗“阳明腑实证”的药物,已开始陆续登场。 如何理解“大柴胡汤”呢?我们还是先上图。 如上图所示,剑突下,胃上皖满痛①,同时兼有胸胁满痛②、③,我们就可以朝大柴胡汤证考虑。 所谓胃上皖满痛,就是剑突下,胃上部有塞满了东西的感觉。它和“半夏泻心汤证”,和心下痞的区别是,腹壁比“半夏泻心汤证”更紧张。而且用手按压该部位时,患者疼痛明显,不过还没有到“心下硬而实满”的地步,也没有大热,尚属于胃实轻症,不可峻下。 同时还伴有胸胁苦满。所谓胸胁苦满,就是患者自我感觉从胸至胁下塞满了东西,非常难受。医师检查的时候,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探巡按压季肋下,会有抵抗感,和重胀感。当然这不一定,以患者的自我认知为主。 这儿说的是主症,再说说兼症,兼症就是有可能出现,但不一定出现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出现,但不一定出现,所以要以主症为用药指标。 现在我们来看看大柴胡汤的方药和用法:
在这个方子中,枳实顺气导滞,配芍药可以缓解患者腹肌紧张。 柴胡,黄芩可以解除胸胁,心下的邪热,又可除痞满。 半夏,生姜可止呕,又可化心下痰饮。 大枣,生姜这个药对,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可以守护胃气,守护胃津,以使寒凉之品不伤胃。 这个方子中,最关键的药物是大黄。腑气不通则痛,大黄有很强的下气,行瘀,止痛作用,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一般而言,我喜欢从3克开始往上用,3克不行则6克,再不行,则可以到12克以上。 若患者,腹痛减轻,出现腹泻,则可以停用大黄。 若煎熬来不及,可以用大黄的“中药配方颗粒”,或大黄粉。 若腹痛仍不止,大便不下,则需要进一步考虑是不是大承气汤证了。 一般来说这个方子应当用于体格于体力比较充实的患者,若是体力比较虚弱,怕冷的患者,可以用大黄附子汤加减。 让我们下期再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