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一个传统味道的“大年”

 nizijun 2017-01-31

贴上新春联,挂上红灯笼,老老少少都要到老祖宗面前磕个头,上炷香,祈个愿

▲ 绍兴扯白糖,既是水乡古镇的老手艺,也是传统风味的春节小食

▲ 年年有余,甜甜蜜蜜,晒鱼干、扯白糖,一动一静,都是浓浓的年味了

在苏州传统汤团里,光福镇的四色汤团名气最大

火红的大蜡烛,是村民们对新年红红火火的期盼

正月十六的晚上,巨大的鱼灯在巷子里游动起来,为人们带去平安祥和的新年

腊月大如年

到徽州吃桌杀猪菜、看传统祭祖仪式;到苏州光福镇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甜甜糯糯的四色手工汤团;到武义县跟着乡亲们抬一抬火红的大蜡烛,让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到歙县汪满田村看一场欢天喜地的舞鱼灯……

对于华夏大地来说,我们的“大年”是颇具仪式美感和历史传承价值的人类活动。在这段日子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计,候鸟般飞回自己的故乡,与家人团聚,共同操持一年中最重要节日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用食物祭祀祖先,慰藉辛劳了一整年的家人。年夜饭的餐桌,天南地北,不同的食物演绎出相同的团圆和温暖;我们传承祖先的信仰和智慧,以歌曲、舞蹈、仪式来表达对天、地、人的敬畏,对新年的希冀;这是我们延续千年的文明特质。

而现在,你想要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年”,要想有得吃,有得看,有得听,有得玩,“包”一个真正传统味道的大年。只能撒丫子到处去跑了:到徽州吃桌杀猪菜、看传统祭祖仪式;到苏州光福镇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甜甜糯糯的四色手工汤圆;到武义县跟着乡亲们抬一抬火红的大蜡烛,让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到歙县汪满田村看一场欢天喜地的舞鱼灯……

A武义县陶村,收藏了一整年的华盖又竖了起来,预示着一年一度的“抬大蜡烛”隆重开始

安徽省歙县许村祭祖、贴“福”、杀年猪、过个热气腾腾的“大年”

年猪,这在城市里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乡村,过年,没有自己家的土猪肉是不可想象的。安徽歙县许村,天才刚擦亮,年猪就被杀翻了,腿毛洗净,白花花的一大扇肉猪就已经躺在案板上了。手起刀落,分成大块。一年了,杀一头年猪,做一桌杀猪菜,祭祀祖先,犒劳家人,答谢友邻。

徽州歙县许村,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扫灰、送灶、也要杀年猪,并把猪肉分给乡亲邻居。整个宗族最重要的大事儿就是要开启祠堂大门,打扫祠堂,悬挂祖先的画像,称之为“挂祖容”。贴上新春联,挂上红灯笼。整个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要到老祖宗面前磕个头,上炷香,祈个愿,在冬瓜梁上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儿,敬天、敬地、敬祖宗;求福、求贵、求平安。祠堂的青砖地上,铺满了写好的新春对联,老人孩子们都可以随意拿取,回家贴在大门上。

宗族里的男丁们忙着打扫宗祠,拾掇祭祖的大小事宜的时候,村里的主妇们自然也不会闲着,要精心准备中午那一桌子好菜。猪下水自然是最好的食材:红烧大肠、辣椒炒猪肝、韭菜煸腰花儿、猪油渣炒酸豆角,都是乡土味道的家常菜。清炖猪脚圈儿,红焖肉丸子、徽州臭鳜鱼,最后再热热闹闹地上一个徽州一品锅……一年劳作的辛苦,在这满是家乡味的菜肴中稀释、化解,在你来我往的敬酒和畅饮中,人们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祥和安康。千百年来,宗族是华夏大地上最基本的人类聚居群落,人们以血脉相承的关系生活在一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耕文明的孑遗,一直是乡土中国最难以磨灭的印记。

在中国农村,杀了年猪,吃了一顿杀猪菜,这“大年”就要隆重开幕了。

旅行贴士

在徽州,农历腊月前后,年味最是浓郁。在黄山市歙县的许村、雄村;黟县的宏村、西递、南屏、关麓;休宁县的黄村等传统古村落,都可以体验到丰富的年俗。做馃、做腊八豆腐、腌徽式火腿,吃杀猪菜,舞大刀、贴春联、挂灯笼在各个村落里轮流开展,热闹非凡。

B浙江省绍兴安昌古镇

绍兴人的腊月是要大过春节的。民以食为天,绍兴的老习俗里,过了年三十是不能动刀子的。所以老镇子上的人们早早就开始置办各种吃食,祭祖用的、过节用的、“祝福”用的;主食、黄酒、点心、零食、茶水都有各自的讲究。

每到腊月间,安昌古镇的老茶馆、长廊里、枕河人家的屋檐下,酱制的年货总是琳琅满目,酱香四溢。各种现做的小食、土菜、零食、点心挤满了临河的廊棚。“年味儿”在不计其数的鱼干、土香肠、冻米糕、酱鸭中荡漾开来,加上打年糕的、扯白糖的、做油汆臭豆腐的……“年”就这么有声、有色、有味儿地开始过了。

沿河的老房子里,天蒙蒙亮就开门的还有早饭摊子。提供肉、菜、豆沙等馅儿的馒头、现包的小馄饨、白稀饭、酱汤加油渣的汤面之类简单的吃食。洋铁皮的煤球炉子、柏木小条桌、长条凳、粗瓷大海碗、迷离的蒸气、翠绿的葱花、糯白喷香的猪油……一碗拌面,一碗粥,一碟小酱菜就可以把老江南的味道熨帖进记忆里。

枕河人家都忙着准备过年的家什,江南的冬日多阴霾,难得一个好日头,正是晾晒物件的时候。男人把几条鳊鱼拾掇得清清爽爽,挂在河埠头的晾晒绳上,光线打上去,透出让人垂涎的粉红。老街廊柱的绳子上,挂满了当地的土香肠,像极了一串串字符,组合成“过日子”这个最平凡也是老百姓最在乎的字眼。香肠土头土脸,用料却不含糊,猪肉的肥瘦比例要恰当,肥肉多了太腻,瘦肉多了又太“柴”。香肠的关键是酱油,老绍兴们只用当地仁昌酱坊用传统方式酿造出来的酱油,最少也需要半年左右的酿制时间,那是间满是典故的百年老作坊,连那些酱缸、木制压榨机都是古董物件。

土香肠只要晒个十几二十天就搞定了,整条放进竹屉里蒸上一刻钟,取出切片装盘,撒上葱末。酒红色的香肠,碧绿的葱花,令人食指大动。入口则绵软咸香,配合一碗温热的黄酒,一盘雪菜炒冬笋,即是地道而纯正的绍兴STYLE。

老绍兴的传统里,“祝福”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俚语称“请大菩萨”,一般会选择在送灶神至除夕间的吉日行礼,是老绍兴人日历本里绝不容忘却的日子。自腊月二十日到三十日除夕,当地习俗是不呼“日”而称“夜”,如“二十日”呼作“二十夜”,意在提醒主妇岁暮临近,祝福与过年诸事须抓紧准备。老绍兴的传统习俗中,祝福前,先要打扫厅堂,洗擦祭器、碗碟,而后宰杀家禽以作福礼,过程隆重而繁缛,需要整个家族合力才能完成。一般人家“祝福”多为三牲福礼:全鸡、全鹅、猪头。绍兴方言中,“鹅”、“我”同音,故多称“鹅”为“白狗”,又称鸡、鸭、鹅等家禽为“牲屠”。以家禽作福礼,一律忌称“杀”,而呼“装扮牲屠”或“化牲屠”以图吉利。

传统老绍兴的腊月远隆重于春节,不但要祭祖祈福,置办年货,更是镇子古戏台上热热闹闹演社戏的时候。忙归忙,越剧和“莲花落”总是要去听一段的,不但是个乐子,更是一种习俗。

旅行贴士

每年的腊月开始,绍兴的安昌古镇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是色彩最丰富的季节;酱鹌鹑、土香肠、青鱼干、腌土鸡、酱鸭、酱肉、腌猪头……浓烈的色彩和诱人的香气挤满了朴素的老街,这是个年货的天堂,食材的地道和纯正正是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味道。

谨以匠心,做一碗江南最好吃的汤团

C江苏省苏州光福镇

姑苏,光福镇,太湖畔。

张连把刚蒸好的老南瓜条递给阿姨们,大火竹屉,将这种寻常食材变的软糯甜香。空气里是朴素而略带甜腻的味道,苏州太湖畔的“湖鲜楼”里,每年的这个时候,糯米、红枣、花生、芝麻、红豆、紫薯、萝卜丝、土猪肉……将共同把一种市井的小点心,演绎出细腻精致的饕餮邀约。

在江南的传统习俗里,腊月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气,而是一段庄重而热烈的时光。要祭祀祖先,团聚家人,凝聚亲情。在阴冷而潮湿的日子里,最重要的忙碌就是准备过年的食物。在中国人的价值理念中,食物早已不仅仅是果腹之需,以地道的食材,传统的制作工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烹饪而成的美食,是中国人慰藉辛劳了一年的家人,凝聚家庭的重要纽带,没有比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更让中国人看重。这是朴素而温暖的情结。

在苏州传统汤团里,光福镇的四色汤团名气最大,跟姑苏老城里的汤团不一样,光福四色汤团不仅个头大,馅料多,更以天然食材将汤团做成青、粉、白、黄四色,不仅喜气,更得天然之趣。做法上,更是讲究。先是取来常熟所出的香糯米,要先泡上十来个小时,再以小石磨加水,细心研磨成粉。姑苏传统汤团以水磨粉冠绝江南,下得起工夫,耐得下性子,不疾不徐,缓缓打磨一种最普通的食材——糯米,使之软绵柔糯,滑如凝脂。

光福镇传统四色汤团一般有四种馅料:芝麻、豆沙、鲜肉、萝卜丝,以青、粉、白、黄四色加以区分。除白色为糯米粉本色之外,其余三色均以菜叶泥、紫薯泥、南瓜泥这类天然食材加以染色,严格遵循古制和传统,优中选优。比如青菜叶,必须是家中自种,形矮而粗壮者,姑苏俚语称之为“矮脚青”,冬霜打过,尤佳。紫薯和老南瓜,亦是自家所种,蒸透后捣泥、沥干汁水备用。这是些极度纯粹的自然色彩,紫薯泥甚至可以用艳丽来形容,菜叶泥简直是“水头儿”最好的翡翠,然而在被糅合进面团后,这些张扬的色彩却变得内敛了,像是用传统的木草打磨工艺做出来的苏式家具,文气而温婉。

馅料是苏州传统汤团最讲究的,虽只有咸甜两味,食材的择取上已然用足心思:经典的萝卜丝馅儿,萝卜丝须晒至半干半湿为佳,并用红烧肉高汤拌过,再辅以开洋增味。肉馅儿则以自家养的黑土猪为食材,肥瘦自有比例。芝麻馅儿最是寻常,却也要加入花生碎和红枣碎,佐以自家熬制的猪油,以增加口感丰腴。

食时,当以先甜后咸为序,不可错次,使味蕾有轮番上阵的丰富体验。轻咬一口,齿间与糯米似有纠缠,却不黏牙,似有抵抗,却极柔弱。油亮醇厚的芝麻顷刻流淌入喉,甜腻而翻滚,似与每一个味蕾充分接触,热力逼出了包裹其中的浓醇,如果再来一勺原汤,中和后的一丝丝甜糯,就足以慰藉江南的湿冷和空荡荡的肚皮了。

旅行贴士

苏州周边,多是有历史传承的江南小镇子。甪直、同里、木渎这些传统古镇可体验浓浓的江南水乡年俗,老街边的小铺子里,也多有袜底酥、桂花小圆子、阳春面、芝麻糖团、葱煎包等小食。择一处清静的小镇,点上一壶碧螺春,就着几块酥软的袜底酥,冬日的暖阳里,看船娘摇着小舟消失在水巷的尽头,这样的年味儿,是精致而隽永的。

扛起一支大红烛,红红火火过新年!

D浙江省武义县陶村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东垄村、陶村,都要举办自己的狂欢节——擎大蜡烛。自宋代以来,这种自发的民间祈福仪式,已经传承了千余年,且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一代代接力下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注脚。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村民们每人都要交上一支普通红蜡烛,即使当时不在村里的村民也会托亲朋好友代为上交。到正月初九这一天,一支支小红蜡烛被放在一起熔化,倒进大蜡烛桶中,做成一只巨大的蜡烛。颇有聚沙成塔、汇溪成河的象征意味。

擎大蜡烛前,全村男女老少集中在村中心广场的祭祀点,举行庄严、隆重的祭拜仪式,请来道士做道场,祭天地、祖宗;看吉时、选吉位;震耳欲聋的鞭炮过后,高举大旌旗的七位村民就开始引领着队伍绕村踩街。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旌旗舞起来、曲子唱起来……大蜡烛被安置在精雕细刻的描金烛台上,并牢牢绑在缠了吉祥结的大红杆子上,由八人擎抬,一人放鞭炮引路。其余村民或扮作八仙或高举旌旗、伞盖紧跟于后,在村里巡游,挨家挨户拜年送祝福,祈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到一户人家,大蜡烛稳稳落地,户主早已恭候多时,也必红烛、贡酒、线香、果盘置于八仙桌上,恭恭敬敬迎接“大蜡烛”。要深深拜上三拜,并递上一个红包,聊表心意。锣鼓、唢呐、鞭炮热闹一番后,领头人高喊一声“起啦!”就有精壮的汉子们抢着来抬大蜡烛,这是一份无上的荣耀和福气,在村民们看来,全村新年的福祉都在这支巨大的蜡烛上,肩头的担子既沉甸甸又甜蜜蜜。

巡游结束后,大蜡烛被送入村口的“本保庙”,由族长郑重地将其点燃。大蜡烛要在这里点燃三天三夜,在跃动的烛光中,人们双手合十,闭目祈愿,祈盼来年是个红红火火的丰收大年。

旅行贴士

浙江中部的武义县、义乌市、东阳市的乡村,虽然地处山岭地带,但因此保存了相当完整而纯粹的传统年俗:做红糖、打年糕、舞板凳龙、抬大蜡烛,有饕餮之福,有游戏之乐。特别是武义县的俞源村、郭洞村,文脉传承既久,过年的习俗均沿袭古制,颇值得游览体验。

E安徽省歙县汪满田村

这鱼灯不嬉不行

正月十六,对于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的每一个村民来说,都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机会。每年从正月十三开始,村子里就开始嬉起鱼灯来,直到正月十六达到最高潮。鱼是汪满田村的图腾,不嬉不行,不乐不行。

每年的嬉鱼灯都要花费数千元,没有任何资助,村民们你十元他五元地凑份子,自掏腰包为制作鱼灯出点力。如果有娶了媳妇的人家更是要多出钱,为祠堂的鱼灯买齐蜡烛,还要办上宴席,请抬鱼灯的乡亲们好好吃上一顿,期盼早得贵子。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合族男丁都要抬鱼灯游村。按祠堂、田街、里村、柏枝园、上六家五个支系轮值,轮到的支系,负责宗祠的“鱼王”灯的制作和游嬉。汪满田村的鱼灯以竹为骨架,覆以棉纸,用毛笔蘸颜料彩绘鱼鳞,鱼头写有“王”字,鱼嘴饰有双须,并配有焰火喷管。大的鱼灯长约七米、五节,高三米多,鱼腹内可装蜡烛百余支,这种大鱼灯需要二十多名壮汉方能舞动嬉戏,亦需首尾配合紧密,舞动起来才能灵动鲜活。至于村里的孩子们,当然也有小鱼灯给他们来嬉,提着到处游动,模拟鱼儿戏水的模样。

正月十六傍晚,天还没有全黑,村子的锣鼓和爆竹早就喧闹起来。宗祠自然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大家争着去敲鼓,急促而澎湃的鼓点将略带神秘的氛围渐渐烘托起来……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瞬间将鼓声湮没,宗祠的“鱼王”悠然地从祠堂里游了出来,一盏菜刀形大扁灯,上面写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村里有威望的长者擎着,在前开路。鱼儿摇头摆尾,穿行在狭窄的石板巷子里,每一次摆动,都需要舞灯的二十多人齐心合力,紧跟节奏,尤其是鱼尾的几个,动作幅度更大,往往跑得满头大汗。

嬉鱼灯的时候,排位顺序也颇有讲究。宗祠的“鱼王”灯先向前,其余大鱼灯再跟上,每个大鱼灯前都有松明照亮,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狮后面是大锣大鼓,再后面是花灯、小鱼灯、五谷灯,每盏大鱼灯后皆有细锣细鼓助威,最后是儿童提各式小灯跟随着大人们。一路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整个村子就沸腾起来了。

每条大鱼灯在经过宗祠时,都要对着祠堂大门点头摆尾三次,向祖宗挂像行大礼。再慢慢游到柏枝园空地上,所有的鱼灯都要按先后顺序打转,舞蹈,叫做“滩花”,期盼村里人丁兴旺。鱼灯游村数转,最后嬉到汪满田村口、神庙,再返回到祠堂里,将鱼灯内的蜡烛熄灭妥善放置,再是锣鼓开台,演上大戏来酬神。而正月十六晚,是整年嬉鱼灯的高潮,所有鱼灯都要游到村后的小山墩上,将鱼头对着西山降的“火镜”,摇头摆尾,面对“火镜”鞠躬,恳请来年“平平安安、年年有余”。嬉鱼灯极耗体力,多由村里年轻力壮者来担当,即便如此,在几小时的嬉闹中尚且不支,跟在队伍最后的妇孺们亦早早回家歇息了,大鱼灯将在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指导下,完成最后的嬉,此是汪满田鱼灯会的重头戏,仪式感极强,

一个个血脉传承已久的宗族,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斑驳迷离的灯影、铿锵有力的鼓点中,送走过往,迎来新年。这种简单的欢乐,历久弥新,这是我们源自农耕文明的记忆,这是我们的乡土中国。

旅行贴士

徽州歙县的汪满田村、詹淇村有延续了八百余年的元宵节嬉鱼灯风俗,均为村民自发组织,原汁原味。其中,汪满田村的鱼灯在正月十六达到最高潮,具有强烈的仪式感,颇值得观赏。

文/图 许志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