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红楼梦》真爱到如同生命

 wunianyi 2017-01-31

         

         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昨天12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冯其庸,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 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冒险抄写庚辰本《石头记》

  冯其庸的一生与《红楼梦》有着不解之缘。就在他去世前三天,冯其庸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 刚刚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冯其庸表示:“我对这部抄本《红楼梦》真爱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
  1954年,冯其庸被调至北京,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特殊十年,冯其庸前往江西干校,生活辗转,意外频出,让他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石头记》 清代抄本有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等十几种,相较之下,庚辰本年代较早,文字也最为完整,保留了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及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版本价值最高,极为珍贵。冯其庸因担心这个珍贵抄本会灰飞烟灭,红学研究之脉有断绝之虞。决定冒险照原样再抄一部,他设法托好友秘密借到一套庚辰本《石头记》,每天深夜家人入睡后,即开始严格按照原著的格式逐字抄写。他从1967年12月开始抄写,到1968年6月抄毕,全书整整抄了七个月。

  不仅解读《红楼梦》故事情节

  在冯其庸看来,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所以需要读更多的书来印证,才能把它弄明白。冯其庸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有关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全部收入了他的《解梦集》。
  冯其庸认为,“结合曹雪芹的时代和家庭遭遇来看,他的家庭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后才会写出这样一部了不起的小说。”“曹雪芹为了使整个故事完整,同时也为了让世人把它当做一种茶余饭后的小说来看,不要看透他自己的心意,所以他要掩盖自己。以前人说它是自传,胡适说《红楼梦》是自传,自传也不对,这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传记来写的。书里有许多虚构的东西,比如太虚幻境,家庭哪来的太虚幻境?没有这个可能,那是神话,他虚构的东西。”

  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史大家

  除了红学研究,冯其庸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史大家。他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成就,研究了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此外,冯其庸还擅长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其书画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重走玄奘路留下珍贵影像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冯其庸开始致力于西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玄奘取经之路进行实地考察。20多年来,他走访新疆十多次,三上帕米尔高原,二度跨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绕塔里木盆地整整走了一圈,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记录。
  上海摄影家丁和是冯其庸的忘年交。2005年秋,丁和与冯其庸同入罗布泊考察,并开始全力探考、记录玄奘当年东归之路。丁和说,在冯其庸指点下,他寻访新疆十多次,更走完由西安至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取经之路全程,沿途拍摄了弥足珍贵的佛教遗迹、地理风情作品。
  回忆一起拍摄的经历,丁和说:80多高龄的冯老亲历亲为,哪怕是抓一把沙子、摸一摸残片碎瓦、拍几张照片也好。
  一天傍晚,在罗布泊边缘发现了一个沙丘,从远处看过去像一条条白龙,大家认为可能是白龙堆,于是马上安营扎寨。第二天到近处一看,却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不符。冯老坚持要继续找,说“要与历史对上号,来不得半点马虎”,最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白龙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