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文章

 kaer2004 2017-01-31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扫房日)(写大字)

二十五糊窗户,(窟窿堵)( 擂大鼓)

二十六炖猪肉,(炖大肉)(去买肉)(煮煮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把面发)

二十九贴倒有(春联),(蒙香斗)( 蒸馒首(头)( 帖吊酉)

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晚上坐一宿) (晚上熬一宿)( 三十的夜里闹一宿)

大年初一街上走。(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个民俗歌谣,用简单的话语一代代传承着春节的习俗,这种方式本身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延续的一种手段。上面歌谣中括号的部分反映了歌谣在不同版本中的差异,虽然有差异,但总体习俗是不会有太大差别的。当然歌谣的演变也会反应出历史的一种变迁。不过今年却出现了不少的争议的声音,这些争议都集中在了一句话,那就是二十六到底吃什么。

很可笑是吧,确实。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说法,各式各样的评论解释,有一本正经的胡编乱造,有言语激烈的谩骂,有理性分析的斥责,各说各话一番热闹。

想了想,就个人了解的一些历史知识和社会常识,对这个争议性不断的话题做一个逻辑分析吧。大过年的,咱不玩严肃、不谈敏感、全部都可以描述、欢乐的来絮叨絮叨。呵呵,有兴趣您就看一看。

首先,说明一个社会共识,二十六要吃肉,必须是肉,不是肉我跟你急,(旁边的素食主义者大呼一声,二十六吃馒头,瞬间被一顿狂踢)。

至于吃什么肉,目测集中在大肉、猪肉、羊肉、牛肉(媒体版)这四大选项。下面给大家聊聊几个故事和我对这些故事的思考。

第一个故事:对大肉的误解

别笑,你们真的误解大肉了!

大肉跟不可描述的宗教其实历史上没有多大的关系,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了一种民间理解是因为他们忌讳猪肉才改称大肉,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什么朱元璋因为避讳所以改称大肉。

哎,一旦形成民间认知,似乎就这么流传下来了,大家还都这么讲,不知道会不会又是跟一些历史发明家有关?!下面的文章我会给大家讲一些故事,大家就会明白了。别急,慢慢看,码住了看:-)

首先,来个大家熟悉的工具,在各种百科里面查“大肉”一词,你会发现解释都不相同,这也正常,百科本来就是开放编辑,不过不同之外,它们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觉得自己已经具备在UC当小编的能力了,赞自己一个)

百度百科中大肉的“大”主要是一种形容词
百度百科中大肉的“大”主要是一种形容词


互动百科中大肉则是满族祭祀使用的词汇,另外说对于猪肉古代没有特指的词语
互动百科中大肉则是满族祭祀使用的词汇,另外说对于猪肉古代没有特指的词语
搜狗百科直接讲大肉划分到猪肉的一种?!
搜狗百科直接讲大肉划分到猪肉的一种?!

发现我说的惊人的相似之处么?大肉跟什么不可描述的宗教好像没有啥关系哦?!

其中互动百科里的解释有些错乱,什么叫没有特指名词就叫大肉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清晰的写了一句“猪,天下畜之”,这意思就是可以明确的推断出3点

1、猪,明代的时候就大面积养殖,要不怎么叫天下畜之啊

2、同时也说明,猪啊,那时候就叫猪肉

3、谁说因为朱元璋姓朱,就避讳猪肉,改称大肉了?李时珍的书籍是公开发表刊印的好不好…

那么大明朝有没有禁猪令哪?还真有,这话就要说到一位神经…哦不,一位神奇的正德皇帝,确实下了禁猪令,不让杀猪。哪为啥老朱家得天下那么久了,到他想起来禁猪了哪?原因很简单,这哥们属猪的,哈哈。基本上就是宋徽宗禁狗令的翻版,明武帝正德皇帝一个突发奇想,禁猪了。就这也没有说不能写这个字哦。搞得内阁大学士杨廷和愤然上书《请免禁杀猪疏》,直接告诉正德,不让杀猪吃猪肉,大明药丸了,你看咋办吧……没办法,禁猪令三个月不到就废除了。正德这个神人还继续安心的吃着猪肉,于是便有了“内批仍用豕”这么一个大笑话。

同样来分析这个故事,你就可以看出猪的养殖和食用在大明已经形成多么庞大的规模,而且在明代的时候,猪肉就是猪肉哦。

那么返回头看“大肉”,我们就会产生新的理解。大肉之大,是一种形容词,意思就是数量之多,是对丰收和富裕的一种表达和期许。为什么这么说那?再来看下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猪肉的意义

猪肉、羊肉、牛肉咱们一起来说道说道。今天看到一篇博文,里面讲的是不可描述的宗教之所以不让吃猪肉,是因为猪的拱食习性以及粮肉产出比,还有中东地区粮食产出低下的原因造成的。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更加直接的原因,养猪吃猪是一项涉及到优良选种、先进养殖技术、先进烹饪技术在内的科技相对密集型产业,猪肉产业的发达也是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一个直接佐证。

为啥这样说那,宋代以前的猪肉味道一般啊,哈哈哈,这是真事。考古发现就证明了四千多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养猪了,但是那时候猪肉一直属于肉类的中端产品。先秦时代,干脆就把肉分了个等级,和人的社会地位进行了绑定,《国语》中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吃猪肉的记载,书中多不胜数,比如鸿门宴,项羽见到樊哙,“赐之彘肩。”,樊哙认为项羽匹夫竟敢侮辱与我…人家好心请你吃肉啊,还赠你酒喝…

牛羊肉一直占据统治阶级的餐桌,后来养殖技术提高了,老百姓好歹可以吃到肉了,不是庶人食菜的年代了,出了一个牛人,这个人叫苏东坡。宋代,牛肉一般情况下你就别想吃了,打汉代制定的禁止杀牛的法律后,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唐朝干脆就说老祖宗李耳的大青牛的子孙你还敢吃,要疯么。宋代的统治阶级,皇帝、士大夫共天下、共吃羊肉啊,比如宋真宗一天350只羊,宋仁宗一天280只羊,别问我他们咋吃的,反正就是个多啊。直到宋神宗,宫廷之中才有了猪肉的影子,就这样据史料记载一年宫中就吃了43万斤羊肉,而猪肉只吃了4000多斤。

这时候我们的主角苏轼先生被贬官了,哥们一气之下开始大鱼大肉的干啊,还写了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软广告《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看到没有,猪肉此时还买不上价钱,富人还是不愿意吃。不过这都难不倒苏大学士,经过刻苦攻关、细致分析、认真比对,苏大学士发明了“东坡肉”、“竹笋焖猪肉”等多道猪肉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人家已经把猪肉吃出诗情画意了,和苏大学士相比,惭愧啊!

自此开启了猪肉的逆袭,猪猪在美食排行榜的爬升速度及其的惊人,势不可挡啊。再配合上高科技“阉猪养殖法”,中华美食水平以几何倍数成长,甩了世界人民无数个身位,遥遥领先了。

吃的是糠,贡献的是肉!
吃的是糠,贡献的是肉!

养猪技术的发展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不信你看满族同胞,人家通古斯民族的名字涵义就是养猪的人,而满族的迅速崛起也与其掌握了养猪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为什么中东不让吃猪肉哪?除了当时粮食生产能力不足以外,确实也没有掌握这项科学技术。

回到主题,为什么说猪肉到后来就演变成富足和丰收的一个寓意哪,我们来看看这一个故事。

这是天津城市快报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二十六的这碗肉怎么演变成了猪肉。这篇文章至少反映出2个重要的观点:

1、我们今天讨论的年节民谣,在明代就已经出来了。卫所制度是明代一大特点,天津卫的建立也是明初的事情。

2、猪肉在文化上代表的就是富足,甚至其蕴意已经超越了鱼,众所周知,民间过年,鱼肉必不可少,取其年年有余的吉祥之意,而猪肉能够替代鱼肉跃居第一位,这其中的文化象征已经不言而喻了。

猪肉为啥就能代表富足和幸福哪?其实说白了也是简单,这跟猪的功能有直接关系,猪在当时基本上是纯出产肉食的,没啥其他功能。而猪又是杂食性动物,因此朴素的农耕民族就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循环农业模式。种粮->杂物麸皮->养猪->粪便->种粮。

这个模式的运行,可以使当时的产出最大化,还能解决改善生活品质的迫切需求。有粮食吃,有肉吃,这本身就是幸福,就是富足,这也是朴素的劳动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当然,无形之中还创造出一个生产力的再次进步。从此年节之中的猪肉也被赋予了富足、幸福、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韵味。

总结

回到标题上提出的问题,腊月二十六到底吃什么哪,已经不言而喻了吧。看到有一些媒体说“二十六,炖牛肉”,真的,笑喷了。

汉代禁止杀牛立法以来,一直到新中国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模式替代了种地牛耕,同时肉食牛的大力育种养殖,你杀牛吃肉让我看看,这好像就是过去说的“挖社会主义墙角”了吧,松松的也要给你关上几年。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大家都知道,书中的好汉们天天牛肉吃着,那就是作者在暗示,这帮人干的事情是不被法律容许的,哈哈哈哈哈。

那个地方的民俗会是炖牛肉呀,想不出来,至于说吃羊肉的,喂,你不是劳动人民出身吧,民俗民俗,就是最普通的社会百姓一代一代的传承,老百姓养羊的比例远远低于养猪(前面已经讲了,养猪是高生产力水平的体现,是循环农业的雏形)。

因此,腊月二十六只能吃猪肉大肉,必须吃猪肉大肉。其中大肉就是对猪肉的一种表述,是指非常多、非常爽的大锅大盆的肉,与其他原因无关。

新年了,祝愿各位看到这里的朋友,新年快乐,新的一年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幸福安康、温馨富足!

兄弟伙,一起吃猪肉,high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