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金元时期的孔子家族

 佑航1 2017-01-31
2004年09月20日
李鹏程 王厚香
    孔浈,字昭度,是孔子第五十三代孙。父孔之固,早逝。祖孔元绂,袭封衍圣公孔元措之弟,为人忠厚老实,沉默少语,不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历官金朝的安远大将军、武昌节度判官。

    孔浈非孔之固正妻所生。孔之固正妻任氏,无子嗣,遂另娶一农家女做偏房,生下孔浈。孔浈生下不久,孔之固去世。或许是出于嫉妒,任氏在孔之固去世之后,将孔浈生母赶出家门,许配一李姓奴隶(驱口),孔浈因此一度随母姓李,“名在驱口籍”。这事后来被袭封衍圣公孔元措知道了,就把孔浈接了回来,自己抚养。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年),孔元措因病去世。孔元措因无子嗣,便奏明朝廷,以孔浈袭封衍圣公。

    孔浈袭封衍圣公,引起孔之全、孔治的不满。他们联合部分族人状告孔浈“喜较猎,日事鹰犬,不修祖祀”,“不事儒雅”,同时还指责孔浈“非孔氏子”,请求夺其爵。孔之全等人的举动吓慌了孔之固正妻任氏,因为一旦孔浈被夺爵,她将失去衍圣公母所享受到的地位和权利。因此,任氏连忙上书,列举事实,叙述原委,再三申明孔浈确系孔家子,力保孔浈之爵。这场纠纷越闹越大,引起“家族共议,词讼无休”(《阙里广志》卷十五:《任氏辨孔浈表》),最后闹到了以皇弟身份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忽必烈那里。最终以孔浈被夺爵告终。但孔之全、孔治父子亦未袭爵,仍分别做他们的曲阜县令和曲阜管民官。

    孔浈被夺爵,只使孔之全父子的目的达到了一半,孔之全父子梦寐以求的衍圣公爵位并没有落到他们的头上。由于孔子家族内部斗争引起了朝廷的反感,也由于忽必烈对儒生并不很重视,孔之全、孔治父子仍各司其原职。孔之全去世后,孔治以父死子继,承袭曲阜县令,兼主孔庙祀事。直到忽必烈去世,元成宗即位后,孔治才被召入朝,袭封衍圣公。孔氏世爵中断了四十多年,但孔元措一系与孔之全一系的矛盾并未从此终结。孔治去世后,以其子孔思诚袭爵,遭到了孔氏族人的反对,他们以孔思诚是孔元用之后,不属嫡系为由,上书朝廷,请求罢免孔思诚。元仁宗在查过孔氏族谱后,以为孔宗愿之后孔思晦是孔子嫡裔,当袭封,遂罢免了孔思诚,以孔思晦袭爵(《元史》卷一百八十:《孔思晦传》),这意味着孔之全、孔治一系在家族矛盾中的失败。至此,从孔元措时引发的围绕衍圣公爵位继承的孔氏家族矛盾才告结束。

    三、从四支到五位、二十派

    在经历了五代末的孔末之乱之后,孔子家族在宋金元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后来所谓的“五位”。

    中兴祖孔仁玉有四子:孔宜、孔宪、孔冕、孔勖,称为“四支”。

    四支中,孔宜,字不疑,袭封文宣公,后溺死于拒马河,上文已经谈到。

    孔宪,字执道,宋初进士及第。历任尚书、工部员外郎、河东转运使等职。

    孔冕,字世文,历任安州、兖州参军等职。

    孔勖,字自牧,进士及第。先是以殿中丞通判广州。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曲阜为仙源县,召孔勖知仙源县事,赐衣绯,主持孔庙祭祀之事。六年,转屯田员外郎,仍知仙源县事。仁宗景元年(1034年),迁太常卿,提举仙源景灵宫太极观。累迁秘书监,分司南京,主管祖庙。宝元元年(1038年)授工部侍郎。致仕,加上柱国,封会稽县开国伯,赐金紫。卒后赠吏部尚书。

    四支中,孔宜有三子:孔延世、孔延泽、孔延渥。孔延世,袭封文宣公,前文已述及。子孔圣,袭爵,无子,绝嗣。孔延泽,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赠右谏议大夫。子孔宗愿,袭爵,参见前文。孔延渥,赐同学究出身,无传。

    孔宪有一子:孔延之。孔延之,进士及第,赠殿中丞。生有二子:孔宗简、孔宗亮。孔宗简、孔宗亮均无子,绝嗣。

    孔冕有一子:孔延龄。孔延龄,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赐同学究出身。生有一子:孔宗旦。孔宗旦,被辟为司户参军。皇四年(1052年),死于侬智高叛乱中。赠太子中允。《宋史》入《忠义传》。以后失考。

    孔勖有五子:孔道辅、孔良辅、孔彦辅、孔延济、孔延范。孔道辅,原名延鲁。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历任宁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事、太常博士、右正言、左司谏、龙图阁待制等职。《宋史》有传。有二子:孔舜亮、孔宗翰。孔良辅,字师魏,历仕仙源县主簿、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等。有二子:孔宗寿、孔宗哲。孔彦辅,字德甫,历仕仙源县主簿、将作监主簿、国子博士等。有二子:孔宗英、孔宗彀。孔延济、孔延范无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