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哲学的现代解说(十七)

 自在飞熊 2017-02-01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大意】天下的人们遵循道,就送马去务农。天下的人们无视道,战马就出现于边境。引发罪恶的莫大于能引起贪欲之物,引发祸端的莫大于贪心而不知满足,引发灾难的莫惨于想得到。所 以知道满足的富足永远充足有余。

  【解读】知止的哲理,应用在财富上面,就是知足的价值观念。

  【附注】《说文》:“咎,灾也。”《说文》:“憯,……,通惨”。 《韩非子?喻老篇》引为“故曰:‘咎莫憯於欲得。’”章句与本文合。它本或作“咎莫大於欲得。”帛书甲本也作“憯 ”,与韩非所引同。

  四十七章

  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窥於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大意】不必越出心灵的门户,就能用以了解天下的情状;不必窥探于心灵的窗口,就可用以把握世界的规律性。越出得越远,理解的反而越少。因而圣人不外出就能理解事理,不亲见就明 白其中的道理,不妄作就办好了事情。

  【解读】三十五章曰:“道之出言也,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足既也。”道的功用是能够用以把握“众妙之门” ,从而有所谓的“用之不可既”之妙,也就可 以用以“辅万物之自然”而达到“不为而成”的效果。

  【附注】“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窥於牖,以见天道”句,它本或作“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今依帛书甲、乙本写正。

  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意】 做学问的日益增益其知识,探求规律的日渐减损其所得。减损了又减损,以此达到没有了妄作的无为境界,达到了这种无为的境界就没有不能办成的事了。要取得天下就要保持无妄 自生事的状态。到了他敢于妄自生事的时候,就再也无法取得天下了。

  【解读】老子认为认识有两种途径:分割而认识之,从一隅之得开始,而日趋于遍满而归于朴,这是德与器对举之路;大制不割,整体认识之,这是道与朴对举之路。这里进一步阐明建德, 也就是为学的过程是“建德若偷”,越偷越多,知识日益增加;而明道,也就是为道的过程则是“玄之又玄”,日益精炼,越炼越少。最后就尽是来自无名之朴的自然规律,一点也没有自己 妄自制作的成份了。自己无需妄自制作,也就“无事”了。无事,无为含义相通。无为才能成功遂事,无事才能取天下,理同。

  【附注】《庄子?天道篇》曰:“帝王之德,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而不足。”意相近。

  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大意】圣人永远没有成见,而以百姓的见解来作为自己的见解。完善见解我就肯定它,不完善的见解我就补益它,这就得到了“善”的真谛了;实在的见解我就听信它,不够实在的见解我 就审定它,这就得到了“信”的真谛了。圣人处世,危惧不安,为天下而浑浊其心。百姓都把视线集中在圣人身上,圣人都闭塞之。

  【解读】老子认为一切精微的道理都来自无名之朴。百姓的见解符合这个原则的,则信从之,作为间接的知识增益的来源;不符合这个原则的,则审定从之,直接从无名之朴那里求得印证。 正因为如此,圣人不盲目自信,对待知识诚惶诚恐,不敢自以为是。百姓如果迷信圣人,误把圣人的话当为真理来顶礼膜拜,这样就会误事,所以圣人要阻塞这样的视听。

  【附注】善,佳也。见《广雅?释言》。善,是也。《荀子?非相》:“王如善之。”善,犹济也。《孟子?尽心》:“达则兼善天下。”济,即补益之谊。信,诚也。见《说文》。信,从也。 《呂览?劝学》:“尊师则言信矣。”信,审也。歙歙,危惧貌。见《陆氏?释文》。高亨曰:“”孩借为阂。《说文》:“阂,外闭也。”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大意】出于生,入于死。生的路途十有其三,死的路途十有其三,人生因活动而处于死地的十有其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出生而有生命的缘故。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在陆上行走不会 遇上兕虎,进入战场不会受刀兵之伤。兕没有机会使用它的角,虎没有机会使用它的爪,兵没有机会使用他的刀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始终没有陷入死地的缘故。

  【解读】生命有生就有死,生死各具一定的可能性,遵循一定的规律。要保护生命,就只有遵循规律。避开必死的路途,危险也就可以避免。

  【附注】“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句据朱谦之校释本,考证略。“以其生生也”句依帛书甲本写正。乙本作“以其生生”,意同。马叙伦曰:“《说文》无‘塗’、‘途’两字,盖‘徒 ’即‘塗’、‘途’本字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