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帝国是宗教大杂烩

 牛人的尾巴 2017-02-01

罗马帝国是宗教大杂烩

   标签:历史文化 社会生活 国际交流 罗马帝国 2015-06-11 23:10 星期四

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 -- 第二章 欧洲的地形与渊源

 

2.24 罗马帝国是宗教大杂烩

 

罗马主导下的太平盛世,也是产生与传播新型宗教的温床。这一方面是因为帝国的统治,使得各地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要比以往容易与紧密。“条条大路通罗马”所显示的不单单是首都罗马的中心地位,也显示帝国在修建与维护公路上所下的力气。军队的调动与军粮的输运,有赖于一个运作良好的公路系统。虽说道路遥远崎岖,但是至少相比以前战火纷飞的年代,行程要安全可靠得多。走在道路上的,并不只是罗马军团与他们所需要的军需物质,还有商人与他们的货品,还有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各种思想与宗教。另一方面,帝国的统治也造成不少人员的流动。主动踏上旅途的,有赶赴行省就任的官员以及他们的随行人员,也有来往各地的商人,以及他们的伙计帮手。随着命令调动的罗马军团,要从一条前线转往另一条,若是从莱茵河畔转去叙利亚,那可是要从西欧走到中东,而且也时常带着不少随军家眷。还有则是迫不得已,背井离乡的可怜人,比如在战火之中流离失所的难民,又比如战争中的俘虏,被卖去异地他乡当奴隶,以后就算是赎得自由身,也是无家可归,四处流落。

 

人员的流动,也会带动文化的交流,新宗教思潮的产生。地中海周边的神灵,原本多半都有地域性,最常见的是各地的保护神,比如雅典有雅典娜,巴比伦有马杜克,罗马有朱庇特及他的妻子朱诺。离乡背井,也就离开这些保护神的守护范围,就算你还惦记着故乡的神灵,也不可能去神灵的寺庙中祭拜。身在外地,不可避免会接触别人的神灵、宗教,所谓入乡随俗,其中也有一层认识与敬重他人的神灵的含义。围着地中海建立的罗马帝国,包含许多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宗教习俗。相互之间,虽说在神灵、教义、祭祀、仪式上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多神教,一般百姓敬奉的神灵有好些个,就像我们民间的宗教,既有佛、道,也有玉皇大帝、龙王、财神、土地,各有各的神通,各收各的香火,相互之间并没有严重的冲突。古希腊人与古罗马人,碰到某位外族神灵的时候,通常是先来一番比较,看看这位神灵与他们自己的哪位神灵最为相似。找得到相似者,那就只是一个称呼不同的问题,这位外族神灵在他们的众神榜上,自然有一个位置。找不到相似者,那也不是大问题,在众神榜上多加一位也就有了,多一份香火,多一份照应。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借鉴,融合,原本只是局限在埃及、小亚细亚,甚至波斯的神灵,传遍整个地中海周边。

 

十八世纪以写罗马帝国历史而著名的英国人吉朋,对罗马人的宗教态度有一个简练的总结:“在民众眼里,所有的神灵都是一样的真。在智者眼里,所有的神灵都是一样的假。在官员眼里,所有的神灵都是一样的有用。”[1]所谓“一样的真”,正是一般民众兼蓄并收的通融态度。“一样的假”,则是因为这毕竟已经是苏格拉底之后的年代,罗马的读书人也已经有我们历史上西门豹的觉悟,对神灵有怀疑的态度。“一样的有用”,却是一种罗马官员的政治取态。如前所述,古代政府规模有限,掌控社会的力度更为有限。要想达到安定,乱世用重典是一个方法,只是其手段太重,效果不佳。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更可取的方法是教化。在我们的历史上,教化是基于儒家礼教的道德灌输。在世界其它地方,更常用到的是宗教,将对神灵的敬畏转化成道德的约束。直到现代都还有宗教人士声称,道德如果没有对神灵的敬畏做基础,缺乏约束力。罗马的官员多半有些文化,不像后来欧洲中世纪那些披盔带甲,不读书甚至不识字的贵族骑士。读过哲学与学过辩论的他们,看着这些五花八门的宗教不会觉得很当回事。掌管着大帝国的官员们,不同于无法控制自身命运的流亡犹太贵族,更为关注的是谋事在人,而不是成事在天。但是做政治的人也倾向于从实际出发,不难看到宗教有用的一面。这跟我们古代那些当官的读书人,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很有几分相似。

 



[1] 参见Edward Gibb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Chap. 2, Volume 1, http://www./ccel/gibbon/decline/files/volume1/chap2.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