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

 威龙集藏 2017-02-02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入选时间:2016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vi)

地理位置:N22 15 20 E107 01 23

遗产编号:1508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简介: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城西南约25公里处的明江河畔,有一座断岩山,临江断面,形成一个明显内凹的岩壁。岩壁上留存有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花山岩画。
      
广西左江岩画主要分布在桂南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等壮族聚居的地区的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的石壁上,是壮族祖先骆越人所画,共79处。其中宁明县明江花山崖壁画规模最大,最为壮观,被称为“自然展览宫”、“壮族文化瑰宝”。
         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位于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明江西岸,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国内外著名的古代 涂绘类岩画点,至今己有1800—2500年的历史,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成为广西左江流域岩画的典型代表而闻名于世。1988年由国务院公 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
        花山,壮语称为pay laiz(岜莱),即画得花花绿绿的山,汉译为“有画的石山”。花山是一座峰峦起伏的断岩山,高270米,南北长350余米,临江西壁陡峭,向江边倾斜。岩画以赤铁矿和动物胶、血混合调制的颜料绘制,呈红色。画面宽170余米,高40余米,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数的图像尚有1800余个,大约可分为110组图像。画面从山脚2米开始绘制,以5-20米高的中间部分的画像最多;岩画以人像构成主体,人像一般作正面、侧身两种姿式,皆裸体跣足,作举手曲膝的半蹲姿势,辅以马、狗、铜鼓、刀、剑、钟、船、道路、太阳等图像;每一组正中或上方位置者多为腰挂刀剑、头上有兽形装饰,配有坐骑的数米高巨人,威风凛凛的居高 俯视着击鼓弄乐、纵舞狂欢的人群,应为部族首领或活动的指挥者。这些岩画构图与人物造型勾画出一幅幅内容丰富,意境深沉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己经消逝久远 的骆越社会活动情景。
        花山岩画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古代岩画之一,其融整体(左江岩画)的规模宏大、单体(自身)的气势雄伟、个体人物(岩画中)体形硕大之“三大”特征于一体,从而形成的雄阔气势为其他岩画所不能比拟;花山岩画的图像大多采取平面塑 造即投影单色平涂的创作方法,用特制的软笔在岩壁上涂抹图像轮廓,形成“剪影”般的艺术效果,造就了花山岩画粗犷的外貌及活跃的动感,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是壮民族先民绘画艺术的不朽杰作及传承基础。
       花山岩画宋、明时代已有记录。50年代初期调查发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画面临江,崖壁明显内斜。画面长约 172米,距江面最高约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离山脚一级阶地 3~10米不等。绘画颜料是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 廓,没有细部描绘。风格古朴,笔调粗犷,场面十分壮观。现存图像1900多个,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以人物为主。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无五官等细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像形体高大,最大的高达 2米以上,皆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腰间横佩长刀或长剑。侧身人像数量众多,形体较小,多为双臂自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面向 一侧,作跳跃状。
     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向,作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铜羊角钮钟。刀、剑一般佩带在正身人腰部。铜鼓数量多, 只画出鼓面, 有的鼓面中心有芒,个别鼓面侧边有耳。这些图像在画面上交错并存,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排满整幅画面。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伟、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 中心,脚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矮小的侧身人。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 岩画由于长期暴露,许多画像颜色逐渐减褪,模糊不清,有的画壁已崩落,现正在研究保护措施。
       花山岩画就像是一本还没有被破译的天书, 至今还有许多令人无法解开的谜:花山岩画所传达的内容是什么?在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在这高耸陡峭的岩壁上,这些图像是怎么画上去的?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画?有何目的和意义?岩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何色彩如今还能如此鲜艳?古人用的是什么颜料?等等一系列的疑问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
       而关于岩画的内容,又是另外一个不解之谜,是专家们研究的又一个重点。由 于花山岩画历史久远,又缺少相关文献记载。专家们只能就岩画的画面和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们有的认为这是描述骆越人抗击外敌入侵战争胜利的庆祝场 面;有的认为是骆越人祈求上天保佑其兵强马壮、社会繁荣的愿望;有的则认为岩画是骆越人用来镇河妖,祈求风调雨顺的意愿......各种观点说法不一,至 今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左江流域岩画长廊,以其岩画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都是国内外所罕见,具有很强 的艺术内涵和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从岩画中,我们不仅看到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绘画艺术成就,同时还感受到了古代壮族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和勤劳、勇敢、奋斗的民族精神。
     “初识壁画认前朝,色自丹丹迹未凋。”千年的时光,也打磨不去花山岩画的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关于绘画的颜料,目前已有定论。据介绍,历年来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有关专家,先后用科技手段对花山岩画的作画颜料进行过检测,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天然矿物质原料——赤铁矿。然而只有这天然赤矿粉,无法在坚硬、光滑而且直立的崖壁上作画,必须配以粘剂调合。经过进一步检验,发现颜料里的确包含有胶着剂成分,但是检测出来的胶类,到底是植物胶还是动物胶?以当时较为原始提炼工艺,古骆越人又是如何获取这些成分的?胶与赤铁 矿又是如何配制的?这又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谜团。
       数千年不变色的颜料配方,或许可以理解为古人偶然得到的,毕竟这还在经验和常识的范畴内。而他们如何“飞上”半空,在高达40多米的岩壁上画下岩画,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发出“悬崖峭壁费登攀,泼墨涂朱更觉难”的感叹。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花山岩画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的陡峭岩壁上。这38处岩画展现的是骆越族人生活和宗教仪式的场景,这些绘制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岩画与 其依存的喀斯特地貌、河流和台地一起,使人得以一窥过去在中国南方盛行一时的青铜鼓文化仪式的原貌。这一文化景观如今是这种文化曾经存在的唯一见证。

      Located on the steep cliffs in the border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these 38 sites of rock art illustrate the life and rituals of the Luoyue people. They date from the period around the 5th century BCE to the 2nd century CE. In a surrounding landscape of karst, rivers and plateaux, they depict ceremonies which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portraying the bronze drum culture once prevalent across southern China. This cultural landscape is the only remains of this culture today.

      Situés sur des falaises abruptes dans les régions frontalières du sud-ouest de la Chine, ces 38 sites d’art rupestre illustrent la vie et les rituels du peuple des Luoyue. Ils datent d’une période s’étendant du Ve siècle avant J.-C au IIe siècle après J.-C. Ils s’inscrivent dans un paysage fait de karst, de rivières et de plateaux et donnent à voir des cérémonies qui ont été interprétées comme représentant la culture des tambours en bronze, autrefois dominante dans la Chine méridionale. Ce paysage culturel est aujourd’hui le seul témoin de cette culture.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国(4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06)图文介绍(6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