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妨碍你人际关系的不是你的原生家庭,而是你对原生家庭的指责

 小蓝2266 2017-02-03


来常有人在后台留言:自己现在夫妻关系不合,越来越觉得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感觉在以前的家里很少感受到父爱和母爱。


在我接手的心理咨询个案中,确实有一大部分人,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从而在人际交往、亲密关系、恋爱婚姻中出现困难。


于是,恋爱婚姻的失败、人际关系的困扰,甚至事业上的失败,似乎都能找到原生家庭这一罪魁祸首。


我曾经在带领父母“心”课堂的 “童年回溯”时,有位男士回忆说,小时候父母对自己太严格了,做作业一旦错了一道题,父亲会要求再做十道同类型的题目。

 

还有位男士说,从小觉得父母并不怎么关心自己。


只是安排好吃穿用度,正常送去上学,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创伤和问题,但总是感受不到父母是爱自己的,现在觉得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爱自己的家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双“足够好的父母”:能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感、照料、尊重和爱。


我们都希望能从原生家庭中汲取到足够的生命养料,让我们不费力的成长。


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若是我们都将自己现在的问题归罪到父母和童年经历的头上,那么这种“家庭悲剧”就只能代代相传,循环往复了。

 

出现夫妻关系问题,或者人际交往的问题,第一反应是指责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不良的归因方式。


归因就是为事情找出原因。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解决行为。


归因三维度

内部 vs 外部

事情的主要原因是:

个人条件能力、努力、身心健康状况等等;

还是

外部原因机会、环境、他人的支持、甚至气候湿度等等。


可控性

这件事情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控制和改变:我的父母是谁我无法决定、我出生在何时何地我无法改变,地震海啸这些自然灾害也不在我的控制中。

稳定性

事情的发生时偶然的,还是经常如此?


每一个维度都会影响我们最后如何去解决问题。


内外部归因会影响你改变的主动性:

如果你觉得问题出现的原因是自身,那么你可能产生更多改变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总觉得失败是由于缺少外部资源、没人帮你支持你,那么你更可能“破罐破摔”地放任自己。


当然,如果过度将失败归结于自身会使自己自尊降低,这样也是不好的。

 

和爱人、孩子出现矛盾和争执的时候,你觉得是自己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呢?还是没有准确的察觉到自己的情绪?

 

或者每次你都拿着“缺点放大镜”看周围的人:觉得是爱人“不讲理”,孩子“不懂事”呢?


可控性归因会影响自身的价值感:

如果总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则会降低自身的价值感。

 

地震海啸带来的死亡和创伤,我们完全无法控制和改变,只能尽力摆脱这些阴影带来的伤害。

 

父亲和母亲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童年经历也无法改变。


但我们能做的是,认识到父亲和母亲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哪些是我们需要的,而哪些是我们不愿重蹈覆辙的。


稳定性中蕴藏着我们的“情结”: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写道:所有发生过一次的事,可能永远不会再发生;但所有发生过两次的事,肯定还会发生第三次。

 

所以当你和某个人总被某个特定的“导火索”点燃,那么最好拆开这个导火索背后的炸药包仔细研究看看,这个炸药包里也许包着你童年时的“情结”。


所以当你在关系中遇到问题时,先想想:


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别人的问题;


如果是出在自己身上,那么哪些事情是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而哪些事情是无法改变只能接纳的;


这件事情是偶然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反映出自己在关系中究竟存在什么“情结”,和童年的成长经验又有什么联系呢?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没有人是“足够好的父母”或者足够好的“爱人”。


童年也好,夫妻也罢,每一段关系,每一段经历都会带给我们喜悦与伤害。


出现问题,不是将罪过推到原生家庭头上我们就“解放”了,而是仔细思考原生家庭究竟给了我们什么。


感激父母给过我们的照料与爱;

接纳他们在育养我们时造成的伤害;

努力实现我们想要给孩子的未来。

最后送你一段祷告词:

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并努力增长区分这二者的智慧。



▲来这里说出你无处相告的心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