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岁片沦为烂俗片代名词?

 指间飞歌 2017-02-03

贺岁片沦为烂俗片代名词?

当贺岁片集中“比烂”的时候,它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损害是不可低估的。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春节长假占全年票房的比重正在不断增加,2015年春节档票房19.94亿元,占全年票房4.52%,到了去年,春节档票房已上升到36亿元,占全年票房上升到7.88%。今年的情况看来也不错,据电影专资办日前提供的统计数据,春节档前4天累积票房已经超过24亿元,是不是能够超过去年虽还不能下定论,但票房成绩应该是让人满意的。

  今年的春节电影市场,一共有5部新电影隆重登场,它们是《功夫瑜伽》、《乘风破浪》、《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和《熊出没·奇幻空间》。这5部片子有周星驰、成龙、王宝强等名演员和徐克等名导演做招牌,韩寒虽然还不能称为名导演,但以他在青少年中的知名度,在电影市场上应该也能产生相当强大的吸金能量。但是,这个春节的电影市场虽然很热闹,如果要问观众对什么影片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多数人恐怕只能是一头雾水。因为,这些以喜剧、奇幻为招牌的影片,无论在故事构思还是情节推进上,都极为粗糙,演员的表演也极尽夸张。   

用艺术的尺度来评价这些影片,将它们称为烂俗片,并不过分,而它们却创造了比较好的票房。这个高票房却是值得质疑的,因为各大电影公司为了打开市场,都向影院推出了票补手段,使观众享受到了低票价,但也使高票房产生了严重的水分。更重要的是,这些电影打着贺岁片的招牌,集中推向市场,同质产品使市场竞争机制无从体现,观众走进影院,失去了选择。因此,高票房并不能掩盖这些影片的低质量。甚至,由于这些影片集中在春节推出,都贴上了贺岁片的标签,使得贺岁片已经成为烂俗片的代名词。在去年春节期间,被贴上“烂片”标签的《澳门风云3》和《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其票房居然都超过了10亿元,这使电影人错误地认为,春节放映的贺岁电影只要满足观众嘻嘻哈哈的要求就可以了,在艺术质量上不必有什么追求。   

贺岁片的概念虽然滥觞于香港电影市场,但在中国内陆电影市场的出现还不到20年时间。1998年,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第一次冠以贺岁片的概念在春节上映,给观众带来了欢乐,这部电影不仅收获了高票房,而且得到了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故事片三项大奖,可见最初出现的贺岁片并不以降低艺术质量为手段,贺岁片不应该沦落为烂俗片的代名词。实际上,贺岁片虽然通常以喜剧为主,但喜剧电影的创作同样需要追求艺术质量。近几年电影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贺岁片,大都以奇幻为表现手段,普遍回避现实题材,实际上是电影人偷懒的表现,这也是这些电影滑向烂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电影市场上,曾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很多电影人认为,观众进电影院是为了得到娱乐,因此电影创作应排除严肃。这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它将电影的艺术追求简单地理解为娱乐,并且通过各种手段来掩盖电影人艺术表现能力的平庸和低下。   

当贺岁片集中“比烂”的时候,它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损害是不可低估的,我国的电影市场看似热闹,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能够让观众津津乐道的作品已经极少出现,这与这种烂俗的贺岁片泛滥不无关系。由于电影观众以青少年为主,当这种烂俗片成为电影市场主流以后,它对青少年观众所产生的艺术欣赏品位的拉低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电影生产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还将其作为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产业来给以支持。这为电影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电影生产与工农业产品的生产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它除了是物质产品外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不能像流水线生产那样简单复制,每一部电影都需要电影人怀着对艺术创造的恭敬态度精心创作。中国要成为一个电影大国,不能仅追求高票房,还需要一批高质量、深入人心、能够流传下去的电影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