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安全城市,地质工作大有可为

 fulongch 2017-02-03

专家视角


 


提高风险认识   主动防控应对
——谈城市建设与地灾防治



陈红旗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城镇化进程举世瞩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应尊重自然、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在人口迁移和城市形态塑造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减轻灾害风险是建设安全城镇的主要课题。

我国山地多,与丹巴、北川、舟曲、绿春等类似地形地质条件的山地城镇还有许多,有的位于河谷岸坡,有的处在山间坝地。受地理、资源与环境条件限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危害严重,风险特征日益复杂。怎么做好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需要地质灾害防治从业者提高灾害风险认识,探索主动防控与快速应对的办法。





1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精准化的地质服务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三成以上的人口在山区。这里是资源和生态能源集中地,具有天然的资源环境禀赋优势。从时间轴上看,在区域竞相工业化发展中,山区开发进程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扩容尚有潜力,山区城镇化不是没有空间,是难点多。

与平原地区相比较,山区多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用地条件制约了城镇功能及布局的优化,面对地质灾害较为脆弱,灾后重建也缺乏弹性。不同地域的山区城镇灾害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西南高山峡谷区底子太薄缺少缓冲区,西北干旱山体若遇极端降雨将是考验,东南低山丘陵区小流域特征突出等。若抛开发展,希望所有山区城镇都避开地质灾害,显然不合实际。

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经验表明,新型城镇化进程离不开地质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大中型城市发展,我国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与重大地质工程问题,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与城市宏观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大量实践,基本研究完成了我国城镇化宏观实体布局。近年来,在功能区划、地震灾区重建和重大工程规划中,地质专家的意见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区域稳定动力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又增添了城市地质安全规划的科学工具。当前,大尺度、动态化、精准化的地质调查评价服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清醒认识



多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地灾防治中付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数据显示,我国“十二五”期间避险抢救人数和挽回的直接经济损失,比“十一五”分别增加67%和178%。《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发布以来,各地共发布实施41项法规规章、103项标准规范、2613件应急管理预案;31个省、253个市、1573个县将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29 个省(区、市)、161个市(地、州)、990个县(市、区)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31个省(区、市)、171个市(地、州)、420个县(市、区)建立了应急技术指导机构,各级应急专家近3000名;完成了1080个县(市、区)的1:5万详查调查和15833处隐患点的勘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实现全覆盖,有29万多名群测群防员,建成1765个“十有县”,其中774个迈向高标准,专业监测站(点)达到2638个,精细化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完成4000多个重大隐患点治理,惠及千万人;举办各类培训演练近13 万场次,促进“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观念转变。应急防治科技进展与产业支撑发展迅速,成立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从业人员30多万人;编制《地质灾害排查规范》、《重大集镇地质灾害勘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导则》等标准,提供规范支持。

可以看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与应急四大体系逐步建成,群众对灾害的认识从心里没底到基本有数,应对方法正在变被动为主动;属地为主、政府主导,分工落实,专业指导和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方式逐步形成。

同时,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我国地质灾害风险水平总体下降,但是灾情仍不稳定。受极端气候、地震和包括城镇化在内的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致灾因子强度、频率以及承灾体暴露性在加大,灾害经济影响在加剧,老隐患没有来得及消除,又会增加新的隐患,灾害风险更加复杂、隐蔽、多变。例如:2009年6月5日,重庆武隆滑坡滑动1.5公里,远超出成灾范围预测认识;2013年2月18日,贵州凯里一处崩塌山体顶部存在一落水洞,不爬上去难以发现;2013年7月10日,引发四川都江堰三溪村滑坡的累计雨量超过1000毫米。重特大灾害时有发生提醒人们,人类对极端工况下的地质作用规律的认识是有限的,我国灾害地质条件在不断变化。


3城镇地质灾害破坏性强,自然与人为因素交织、间接危害重



近年来,山区城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引发滑坡,北川县城遭遇重大破坏;2010年8月,甘肃舟曲县城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2011年3月,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县城发生滑坡,直接损失近4亿元;2013年7月,特大山洪泥石流将四川汶川县草坡乡集镇变为孤岛;2015年5月,贵州贵阳市云岩区头桥社区居民区发生滑坡;同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区发生特大滑坡事故……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城镇区地质灾害的3个特点:

一是极端条件下带来的破坏性强,不仅直接损失严重,而且非常容易产生连锁效应,间接影响深远。

二是自然和人为因素交织。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距,造成承灾体的流动性。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速度之比值远高于发达国家经验合理值,带来规划不当、“先地上、后地下”、大挖大填、快挖快填、降低蓄滞水功能、设防标准不足、软实力滞后于物质聚集、疏于管理等风险要素问题。

三是由于异地安置难度大,就地重建缺乏整体性长远规划,后期处置与恢复重建压力大,很难真正做到减灾。


4重视风险调查评估,将减灾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



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地质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

增进对地质工作基础性和先导性的认识,将地质灾害防治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中;健全完善重大隐患、重要基础设施的风险调查评估,形成约束,提高地质工程设防标准,强化隐患治理与关键承灾体保护工程,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立管控体系;健全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体系,增强灾害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开展自救互救宣传教育和演练,提升社区应急管理水平,建成与城镇化地质灾害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体系。

其中,以下五点尤为重要:

一是抓住评估规划环节。把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纳入规划基本体系,将其作为第一层级的评估要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只是单点的、个别地段或场区的,更是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集中体现,将评估结果表达为城镇化防灾减灾底线。取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制度,恰恰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增强了评估的动态性、实效性,体现了源头治理与依法治理。

二是严格地质灾害设防标准。适用于城镇化防灾减灾,现在设防标准不只是低了,还不够系统和精细。勘查重要集镇隐患,对监测预警与治理工程,既要工程设计,还要运维设计;地质工程严格按照基本程序、工期和标准;对关键设施,实施必要的保护性工程。

三是提供社区精准化治理服务。社区作为重要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在灾害风险管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地质灾害应对形势相比,当前城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不均衡、长效机制缺乏,缺乏专业指导。发挥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目标过程化优势,让大家参与隐患排查、风险评估与应急计划制定,达成减灾共识、行动指南及规范。

四是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发挥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优势,促进行业协作与信息共享。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全方位控制和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增强监测预报,服务城市发展模式调整,增强其风险适应性和恢复能力。高风险城镇山体变形,布设高精度监测网。

五是强化风险动态管理。城镇化中,城市在扩展,人员在流动,地质工程深度广度在增加,应及时调查采集这些要素变化情况,动态评估,及时更新应对措施。


5提高应急防治能力,做好应急准备,保障城镇安全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城镇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地灾防治的应急能力建设,重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应急预案修编完善。根据预案建构的情景—结构—功能原理,对城镇地质灾害情景进行精细化的梳理,研究设定目标能力,根据应急法制要求,优化应急机制模式,通过预案评估修编和完善,引导与风险相匹配的应急准备,提高应急体系灵活性和恢复弹性。具体包括:完善组织分工,明确权责关系,增强综合应对功能;贯彻法律法规,提升预案效力,明确调查评估与监督指导机制;加强先期处置,更好地衔接监测预警与后期防治;重视险情处置,增强减灾功能;体现科技进展与产业发展,保障预警响应一体化及快速识别能力;酌情考虑灾害经济影响、增强重建弹性。

二是应急防治科技支撑。研发主动防控与快速响应处置技术方法;探索城市地质环境综合监测,建立定量风险动态评估模型,尝试建立区别与农村的城市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标准;依托数字化预案,研发基于网络决策的情景构建与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开展关键基础设施易损性评价、风险预测与应急保护能力建设;进行典型社区科技减灾示范研究。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城市减灾大家谈




防灾减灾,争取主动是关键



在城市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房子依山而建或是开挖山体建设,形成陡坡。在未进行有效治理的情况下,由于受到长时间连续强降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易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如何减少灾害风险,保障城市建筑安全?

我认为,有必要对城市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准确掌握地质灾害点的分布情况,按照灾害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制定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有条件的重要隐患点应实施可视化的动态监测,主动防灾减灾,减少灾害风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与城市建筑工程同步建设或先于其他建筑工程建设;城市地质灾害治理一般不宜设计为冷冰冰的纯钢筋混凝土结构,宜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治理工程措施与所在地周围城市景观相融合,既确保安全,又美化环境,做绿色地灾治理、景观地灾治理;对原有景观发生部分损毁类型的城市地质灾害,可应用景观修复地质灾害治理技术,既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又把被破坏的城市景观恢复到灾发前的状态。

——广东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   陈仲超



有效治本,切勿“一刀切”



   

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安全城市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切不可“一刀切”。 要以“立足科学、有效治本”的原则开展工作。例如:我省在开展两淮采煤塌陷区塌陷地综合治理过程中,以示范区为带动,以恢复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复田造地为重点,针对多层煤回采的深层塌陷区和单一煤层回采的浅层塌陷区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塌陷地复垦种植、塌陷地复垦基建、塌陷区深水面养殖利用、深层注浆等不同的治理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要善于学习和总结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广泛收集相关研究成果资料,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我省应用光纤传感技术监测阜阳市地面沉降和淮北市采煤区地面塌陷,就是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地灾防治。

最后,地灾防治工作一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灾室主任   吴兴付



地质为基,协调城市开发中的人地矛盾




城市空间资源与安全是世界各国都重视的基础工作,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就是城市的地下地质情况、地质灾害及环境状况,地质条件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之一。

目前,一系列城市地质问题,如与城市发展和建设有关的土地污染、地下空间资源无序利用、地壳与地基稳定性差、岩土结构破坏、人居环境不合理、地质灾害频发、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问题日益突出,必须解决。同时,城市发展规划的修订等也必须有系统、完整、准确的城市地质资料与信息支撑,这就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瞄准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等关键问题,综合考虑城市的资源与环境保障能力,特别是通过对城市的地质、环境和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监测及对地质数据进行多学科综合处理,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和缓解城市经济开发、空间开发与地质载体之间的矛盾。

——江苏地调院徐州城市地质技术负责   魏永耀



安全+美观:新工艺抹平“城市伤疤”



  

很多山区城市破损山体治理工程的治理方法大多采用危岩体撬除、锚喷加固等方式。治理后虽然安全效果较好,但因锚喷加固所用混凝土大多为灰白色,使加固后山体灰蒙蒙一片,城市显得疤痕累累。

随着边坡治理施工工艺的逐渐成熟,在边坡上挂网防护已可实现。总结近几年多个破损山体治理经验,笔者认为在破损山体上张挂主动防护网(在撬除松动岩石后,把已缝合的主动防护网片通过拉结绳锚固在岩石边坡上)或被动防护网(把已缝合的被动防护网片与通过锚固在边坡上的拉杆牢固连接,像帆一样张挂于山体底部边坡上),可消除危石坠落对下部行人或车辆等产生的危害。与传统锚喷治理方式相比,施工工艺简单、速度快,施工时对环境影响小,投资较少,并且能在治理后的坡面上喷播或种植,更大程度地减少了地质灾害危害,保证了城市安全,又消除了“城市疤痕”,美化环境。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孙廷仁 张闻璟



城市安全:密切关注活动构造



    

我想建设安全城市,做好地灾防治,首先要重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摸清城市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并据此做好合理城市规划和预防措施。比如应考察地基承载力并据此合理进行土地规划,地基由岩层或土层构成,其岩性及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承载力。其次应考虑活动构造的影响,特别是断裂活动、地震活动等对一个地区的影响程度。

其次应对城市中易产生的滑坡、溶洞、矿坑、古河道、塌方、沉陷、地下水侵蚀、水资源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垃圾场的环境污染、放射性污染、第四纪活动断裂和地震所引起的破坏性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及气象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作出定性、定量的结论,进行灾害系数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整治方案。

另外,应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对于普通民众的科普工作,可充分与地质类高校学生建立联动,鼓励地质类高校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校进行地质灾害科普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基地班   赵鹏飞



景区防灾:不容忽视的角落



   

华山地质公园很多景点因地质灾害而生,同时也存在大量地质灾害隐患,如华县大地震后山峪和黄甫峪形成的崩塌带,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极易发生大型水石流,对景区游客以及下游人民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我认为,城市景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日常监测和预警工作,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做好地灾防治。通过持续监测对比,才能有效发现灾害隐患。华山地质公园就设立了5处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点,附近安装了警示标示,落实了监测人,监测点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二是做好防灾方案和应急预案,把灾害损失减到最小。提前做好防灾预案,可以使防灾工作提前介入,增强预见性,在暴雨等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自然现象发生之前,提前投入力量开展工作,甚至按照应急预案指定区域撤离隐患区域的人员和物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是综合施策,加强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地质遗迹景区可以通过规划编制,合理规避在灾害严重区域从事旅游工作,贫困地区可以通过规划顶层设计移民搬迁。

同时,建议国家把地质遗迹景区(公园)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国家战略,开展灾害普查,建立国家档案。

——华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   吴剑锋   唐艳荣


 





今日矿价



2016年5月12日


品名

价格

涨跌

266.70-267.99元/克

-0.12%

1#银

3685-3695元/千

35

1#铜

35780-36160元/吨

170

1#铅

12950-13050元/吨

25

1#锡

110000-113000元/吨

500

A00铝

12130-12170元/吨

180

(数据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