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特辑·医患共成长】凌斌:子宫肌瘤微创手术引发的灾难与思考

 清风明月tbm5q1 2017-02-04

  http://www./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主任 凌斌·子宫肌瘤微创手术引发的灾难与思考,[487].医师报,2017-1-26(10)”


凌斌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主任委员。

前些天,山东省一位38岁的年轻病人专程来到北京,她在当地一家医院接受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仅就手术而言,医疗行为循规蹈矩,无可厚非,肌瘤剔除和切口缝合得非常好,微创术后“痊愈”出院。问题在于,手术时采用了电动粉碎器将子宫肌瘤粉碎取出,大量的肿瘤碎屑已经在盆腹腔内广泛播散,因此而悄然埋下了夺命的祸根。

腹腔内播散种植的肿瘤碎屑如同土壤里的“种子”,终将生根、开花和结果,于是病人术后不久又接受了第二次手术,但是就像豆腐掉到煤渣里,如何洗得干净,再次术后肿瘤又疯狂生长起来,医者无计可施,只能艰难地做了第三次手术。

她找到我时,核磁共振图像提示盆腹腔里随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包块。我们多学科团队的几位大夫商讨治疗方案,希望还有机会再次手术,无奈的是,大家最后一致认为选择放弃手术是明智之举,究其原因,一是手术风险太大,肿瘤已经无法完全切除干净,二是术后也无有效的补充治疗方法,强行手术的结果可能是加速死亡的来临。

病人满怀希望来京求医,我们却束手无策,回天无力,只能告诉她:专家们再会商,请你回去等消息吧。我不忍心把“死”说出来,她是如此的年轻,如此的渴求生命,但我们都知道这是最后的结局。本来是一个貌似简单的腹腔镜手术,但却因为手术过程中应用“创新技术”造成肿瘤医源性播散,最终让病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值得强调的是,此类情况绝非偶然,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粉碎肿瘤造成的扩散转移已经屡见不鲜。

电动粉碎肌瘤手术是通过一种带有长筒管状刀片的能量器械,将腹腔镜下剔除的子宫肌瘤在腹腔内粉碎,然后经过腹壁的微小切口取出。对于此项西洋舶来的技术,国外专家设计之巧,确实妙不可言,因此而避免了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带来的巨大切口,减轻了病人的创伤和痛苦。但是,根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调查,术中使用器械粉碎子宫或肌瘤组织时存在肿瘤(如子宫肉瘤)播散的潜在风险,其中每350例中就有1例会发生这样的风险,发生率之高令人惊愕,而且一旦肿瘤腹腔内播散,就如同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对于患者而言或将是致命的。

医学需要容错,尽管腹腔镜下电动粉碎肌瘤技术的弊端日渐显现,但是瑕不掩瑜,我们至今依然不能否认医学前辈们发明的这项“创新技术”对人类微创医学进步的重要贡献。任何技术从无到有,都必然遵循逐步成熟的客观规律,后来者的责任不是责备,而是完善。

FDA2014417日建议医生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时停止使用电动粉碎器,这是患者用生命作为代价换来的惨痛经验教训。

然而,在我国这种手术方法仍在延续,毋庸置疑,这种“创新技术”必需改进完善。设想在腹腔内将剔除的肿瘤装入密闭的标本袋中粉碎,保障整个粉碎过程是在一个密闭的隔离空间内完成,不让任何一个肿瘤细胞进入体内,这样的创新设计就值得深入研究和完善。

细节决定成败,创新研究更是如此。譬如,应用密闭标本袋在腹腔内的粉碎过程中,快速电动粉碎形成的大大小小的肿瘤“碎屑”如同“雾霾”一样污染了整个标本袋,然而腹腔镜和手术器械需要通过标本袋上的“门窗”反复出入标本袋中才能完成粉碎操作,标本袋上的“门窗”设置在何处就成为原则性问题,因为潘多拉魔盒的“门窗”不应该开放在人体的盆腹腔内,道理很简单,就像夏夜里瞬间敞开的门窗,肿瘤碎屑如同飞舞的蚊蝇往往会乘虚而入。

显然,在密闭粉碎用的标本袋上选择内置式“门窗”,还是外置式“门窗”已经不再是美观和便捷的小问题,而是人命关天的大问题。创新研究就是这么细碎而有趣,有时当我们发现和解决了需要改进的问题,但很快又有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研究者只能不停思考,并倾力完善,一步一步艰难前行,这就是人类医学发展的步伐。

无瘤原则事关病人生死存亡,研究者不能有丝毫懈怠和侥幸之心,临床医学创新的严谨性体现在对生命的敬畏。

临床医生需要心灵手巧,技术是每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如果受训多年依然手脚笨拙,那便会草菅人命,不适合当医生。

外科医生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在手术积累的过程中,熟能生巧,刀法娴熟,游刃有余,恰如“庖丁解牛”,乐在其中;第二境界,感悟技巧,独具匠心,实践中萌生了一些体会,并经过梳理、总结,从技术水平上升到学术水平,感悟而来的学术思想才是学术交流之源,师者三省吾身时务必谨记其中“传不习乎”之古训;第三境界则是创新,医学永远面对生、老、病、死这个终极难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挑战,虽然我们终将失败,但是人类能够无限接近成功,而其唯一的路径就是创新。值得注意的是,病人的疾苦就是临床研究的方向,所有的科学问题都是病人用苦难、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临床医生对此应该有所感悟,不能麻木不仁,习以为常。所谓科学创新研究永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临床医学亦然,因此特别强调原始创新,唯有原始创新才能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显然,良医难为,需要仁心、技巧和智慧。任何情况下临床医生做人、做学问的标准都没有降低的借口,在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如果创新的技术方法还不成熟,甚至还存有严重缺陷,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草草用于病人,科学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必不可少,求真务实的临床实践中的思过更是必不可少,须知唯知不足者方知何去何从,正所谓知耻者而后勇。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遥远的未来,医学永远是落后的,医者永远是神圣的,谁也不应该亵渎。

   在脆弱的生命面前我们始终应该谨言慎行,力争万无一失。






编辑、排版:《医师报》窦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