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输液导致湿性病的治疗

 清茶清清 2017-02-05
图片
当液体输入人体,全赖三焦及脏腑的气化功能以推动,所谓:“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湿停”。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极易困阻脏腑气机,脏腑机窍被蒙,阳气不伸,气机受阻是本病的特点,所以《湿热病篇》云:“蒙蔽上焦”、“阻闭中上二焦”、“阻遏膜原”、“湿滞阳明”、“内滞太阴”,《温病条辨》亦谓“湿郁三焦”、“湿郁经脉”、“机窍不灵”。今时之人凡病皆以输液为快,殊不知输液对身体的危害!
图片 
静脉输液对血管是一个极大的刺激。长期或不当的输液都会对血管造成严重的损伤。静脉输液会给人体输人大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不管是何种注射剂都会有大量不溶性微粒, 这些微粒进人人体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甚至危及生命。当药液中的微粒超过毛血管的直径时,这些微粒就会在肝、肾心等毛细血管中积压下来, 若长期输液就会造成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癌、出血、静脉压升高、微血管血栓等严重后果。同时, 随着这些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 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输液时输入大量抗菌素等药物,很多副作用可能短期不能表现出来,甚至药物研究也未能发现,输液者则成了药物了临床试验的“受试对象”。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更应该正视输液的影响, 慎用静脉输液治病。
中医说液体为阴水,易于“(寒)饮邪袭肺” ,例如寒凉所致感冒、咳嗽、肺炎、心血管供血不足等,大量输液,易于导致寒饮凌心射肺,咳喘、胸痛加重,甚至出现心衰。感冒多因感受、触冒风寒等多致,属于寒性者居多,本当予以辛温解表,现代医院输液多数给予性质属于“苦寒”的抗菌素、清热解毒药物,不利于肌表本较轻微的寒邪向外透发、透散,更易于闭郁邪气,损伤阳气,停痰成饮等。若输液太过,使水湿内盛,影响人体水液代谢之通调,阻滞脏腑气机,诸病由生。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为何不利用、珍惜、振兴?中医药历史悠久,安全有效,简便廉验,何乐不为?何必执迷不悟?
湿病的辨证论治:
(1)、湿邪困脾
症状:头重如裹,胃脘痞闷,纳谷不香,口渴不欲饮,大便溏薄,苔厚腻,脉濡。
分析:由于大量或经常输液,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水湿停聚,阻滞气机,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浊气不降,则胃脘痞闷,纳谷不香;津不上承,则口渴不欲饮;湿邪困脾,传导失司,则大便溏薄。苔脉均为水湿困脾之征。治当燥湿健脾行水。
处方:理中五苓方(愚自制方):党参、苍术、干姜、制附子、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砂仁、白蔻、炙甘草。
(2)、湿热中阻
症状:心悸胸闷,口苦黏腻,或有低热,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由于经常输液,水湿入里,水气凌心,故心悸胸闷;湿热上蒸,则口苦黏腻;湿郁化热,则低热,小便黄赤,舌脉为湿热中阻之征。治宜清化湿热。
处方:宣清化湿方愚自制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白蔻、柴胡、半夏、黄芩、栀子、泽泻、生甘草。
(3)、湿热下注
症状:腰部酸痛,疲乏无力,下肢沉重或浮肿,小便黄赤,苔黄厚腻,脉濡数。
分析:湿性重浊滞下则疲乏无力;湿热壅阻腰部,经气不通,则腰部酸痛;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黄赤,下肢沉重或浮肿。舌脉为湿热俱盛之征。治宜清热、燥湿、通络。
处方:宣清通络渗湿汤愚自制方):麻黄、杏仁、生薏仁、苍术、络石藤、海桐皮、白蔻、黄柏、土茯苓、川牛膝、炙甘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