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李叫兽(ID:Professor-Li), 作者李靖25岁就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 I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 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 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不能像大卫·奥格威一样设计广告,不能像梅西一样踢球,不能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 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在过去,如果你羡慕邻居公司有个一流的销售员,每个月能拿100W的订单;不用担心,你只需要雇佣10个二流销售员就完了——反正质量差距可以用数量差距来弥补。 而现在,如果通过互联网文案来营销,1个一流文案所创造的价值,1000个二流文案都无法弥补。 当数量越来越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顶尖水平的专家』就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 假设你现在在从事任何一个领域,同时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务,如何开始呢? 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 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 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每过一个弯,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表现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 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比如跟客户打电话沟通合作,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拿起电话,告诉客户我们的需求和报价。毕竟这件事已经做过了无数次,之前做的也都OK,早就进入了『自动完成』的状态。 而优秀的人却会刻意避免这种『自动完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无意识』地完成了这个工作。 在拿起电话之前,他们可能先问自己: 上次我做类似的事情,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哦,对了,我表达逻辑有问题,让客户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讲什么。 还有,我记得上次沟通后我曾遗漏了细节,忘记跟客户讨论。 怎么办呢?逻辑问题的话,我首先练习『结论先行』这个原则吧,这次先练习一下。 遗漏细节的问题,记得上次看过一个《清单革命》,我这次就开始练习每次沟通之前列一个任务清单,这样就不会遗漏了。 在打电话过程中,他可能变打电话变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技巧(比如训练『结论先行』)。 结束电话,他可能会想一下:刚刚是不是有效训练了沟通技巧?还有哪些可以继续提升的?我还用了什么技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论是沟通客户、改个公关稿件还是写一段文案,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极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不过是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60分的东西,越来越可以自动的维持过去的水平,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顶尖专家。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5年之后,就陷入了能力增长的瓶颈——因为他已经做到了60-80分,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已经可以满足职位的要求。 他们每天就是按照『自动模式』发邮件、沟通电话、管理文件,很少进一步去精进自己每天的工作。 但是有的人却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在把领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时候,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状态,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只有80分。 其实即使职场上最简单的『发邮件』『沟通电话』都有很多技巧、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 离开舒适区 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 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而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就足球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足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不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足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 足球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踢球,他们享受踢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场拔脚怒射、排解郁闷。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 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他们被要求今天专门训练左脚踢球…… 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比如你热爱文案或者热爱商业分析),但是相信我,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因为那意味着你需要经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并且经常遇到失败、挫折。 比如,对文案感兴趣,有空的时候看看文案书、看看创意文案合集,这很放松和有趣,但是这和专业的文案练习是两码事。 在刻意的文案练习中,你找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比如20字以内解释清楚产品是什么,同时解决消费者偏见问题、能够给读者记忆力、能够强化品牌、能够区分竞争对手……) 为了完成这个『离开舒适区』的任务,你需要用上几乎所有的文案技巧,比如『巧妙利用基模』、『指向读者利益』、『建立反差』、『附着在大众情绪上』、『策略上扬长避短』、『寻找极端且高频的使用情景』…… 然后经过大量的修改、反思,再比照优秀的文案…… 这绝对没有任何舒适的享受和轻松的乐趣。 同样,业余歌手练习歌曲的时候非常有乐趣和放松,当做排解压力的方式,这和专业歌手非常紧张和困难地挑战一个高音是两码事。 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学习大量的知识,寻找困难的任务,用着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大量训练。 牺牲短期利益 自检问题: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 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很多人把精进某种技能当做工作的附加品,在最快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顺便学习一些掌握一些经验、技能。 但是如果想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成为顶尖专家,你需要在某些时候,把掌握技能当做工作的目标呢,而不仅仅是附加品。 『既然今天的工作不那么着急,那么我今天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这些工作来训练技能,而不是追求最快把工作做完。』 ![]() 大量重复性训练 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在实战中,我们是用到所有的能力来完成一个职责——比如如果你是市场人员,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构思创意、检查策略、沟通乙方、撰写邮件等十几项能力。 刻意练习,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 而单纯的实战其实并不能持续地提高一个人的能力——没有一个足球运动员是每天的内容就是参加比赛。 相反,足球运动员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和参加比赛毫无关系,比如一个球员可能会花费一整天的时间练习40米外的右脚任意球;另一个球员可能整周只是在做小腿力量的训练。 而如果所有运动员每次的训练内容就是各种比赛(踢野球的人就是这么练的),就无法持续而迅速地提高能力。 所以,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联系并最终成为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而不是只去实战。 ![]() 持续地获得反馈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就像前面说的,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如果缺乏反馈和激励,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坚持下去。 结语 刻意练习是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讲的没有关系,你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不论你有多大天赋、多久的经验和多大的梦想。 但是一旦你长时间至少在一个领域进行了刻意练习,你最终取得的成果将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包括: 碾压并且秒杀你的大部分同行; 远超同龄人的远见卓识; 不断接近的伟大成就…… 这就是为什么杰克韦尔奇可以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梅西可以像梅西一样踢球,二郎可以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成功人士周一早上的15个习惯 来自:每天正能量 ![]() 一日之计在于晨。作为一周的开始,周一早上无疑是非常关键的时候。美国职场专家Lynn Taylor表示,周一早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连续几天休息结束后,首个工作日的早上将为一周的工作奠定心理状态。 Taylor表示,大多数职场成功人士都清楚地意识到周一早晨可能会遇见很多不可预知事件、大量的沟通以及混乱。他们会采取许多措施来应对这一特殊时期,尽最大努力保证顺利度过这一天。 在周一早上,成功人士们往往会做以下15件事: 1、早起锻炼 这将有助于你的新陈代谢循环并帮你保持清醒,让你在一周的开始活力四射。你体内胺多酚会增加,这让你心情愉悦。 2、吃一顿营养早餐 周一早上,你当然希望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掌控之中。吃早饭也是其中之一。你不会希望一边开会,一边饥肠辘辘地数着秒钟等待午饭时间。 3、比其他人早到公司 不要像懒散屈服。从周末到工作日的转换很痛苦,但你得克服它。比其他人早到公司会让你更加从容,你的周一早上会看起来显示中午。因为你将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应对接下来的繁琐事务。 4、清理办公桌 但愿你周五下班的时候已经做过整理了,如果你没有,那么周一早上做掉吧,否则一团乱麻的办公桌只会增加你周一的压力。将文件分类并按照优先等级排序,将重要的文件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不重要的归档。当老板和同事需要的时候,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准备。 5、为预期外的任务预留时间 成功人士会在周一为计划外的事情预留出时间。老板、项目成员、同事都可能在周末想起一些事情,所以有必要预留出额外的时间来处理。 6、鼓舞团队士气 理想的状态是,每周一早上你花几分钟时间和团队在一起。这会让团队的目标更明确,关系更融洽。 7、更新工作目标和任务清单 为新的一周设置5到8个目标,并排列好优先顺序。专业的成功人士每周和每天心里都有若干个目标。他们明白即便没法完成所有目标,那么完成大部分目标也是令他们满意。然后到了下周,他们又会追逐新的目标。 8、将目标视觉化 通过将手头的项目完成后的景象视觉化,你将了解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的步骤。 9、找出重要的邮件 如果你通过浏览找出重要的邮件,那么你必然会疲于应付。将重要的邮件用星号标注,你需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10、先解决最有挑战的事情 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很容易被排在后面去做,但早上是你经历最旺盛的时候,所以这也是处理最有挑战的事情的最佳时间。 11、努力保持笑容 在繁忙的周一早上,微笑大概是你最没有心情做的事情。但你的笑容可能会感染所有的团队成员,包括你自己。 12、发送邮件前仔细检查 周一早上,看到堆积如山的邮件,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当然是噼里啪啦迅速回复。但点发送之前,请务必再读一遍,确保措辞友好、清晰。赶时间会让你忙中出错,并让你的邮件缺乏人情味。 13、适时说“No” 周一早上会有很多事情分散你的注意力,比如同事、邮件、电话、会议等等。成功人士会客气地说“No”,并承诺过一会来处理。 14、保持专注 成功人士并不会纠结于周末发生的烦心事和其他琐碎的事。既然新的一周开始了,那么就将这些隔离到心底吧。 15、他们明白:还有礼拜二呢 如果一天忙碌下来却发现还有事情没有处理完,你大概会很郁闷。不过,你应该意识到有些事情可以放到明天来做。有时候,你会在收到更多的信息帮助你做判断,或者你会发现事情自己已经解决了。 成功人士的9个挣钱习惯 1 2 3 4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