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感应统纪》连载:冤冤相报 两败俱伤

 ldjsld 2017-02-05

《历史感应统纪》连载:冤冤相报 两败俱伤

冤家宜解不宜结(资料图)

主编:许止净居士 译:檀作文

伍子胥

【原文】

平王使费无极如秦,为太子建娶妇。妇好,来,未至,无忌(《左传》作无极)先归,说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少傅。无忌无宠于太子,日夜谗之于王,曰:“自无忌入秦女,太子亦不能无望于王。王少自备焉。太子居城父,擅兵,欲入矣。”平王召其傅伍奢责之。奢知无忌谗,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左传》,奢曰,君一过多矣,何信于谗)。”王遂囚伍奢,召太子建欲诛之。太子奔宋。无忌曰:“伍奢之子材,不杀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王使人召之,曰:“来,吾免而父。”伍尚谓其弟胥(《左传》作员)曰:“闻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报,无谋也。度能任事,智也。子其行矣,我其归死。”尚遂归,胥奔吴,王杀伍奢及尚。平王卒,昭王立。楚众不说费无忌,以其谗亡太子建,杀伍奢及尚,与却宛,令尹子常乃诛无忌以说众,众乃喜。十年冬,伍子胥率吴师伐楚,遂入郢,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楚世家》)

【译文】

楚平王派遣费无忌前往秦国,为太子建迎娶媳妇。那个女人长得姣美,前来楚国,还没到达,费无忌先返回,劝说平王道:“秦国女子长得好,可以自己娶,给太子另外找一位。”平王听从他的话,结果自己娶了秦国女子。当时伍奢任太子太傅,费无忌任少傅。费无忌不受太子宠幸,日夜向平王说太子建的坏话,道:“自从费无忌送入秦国女子,太子怨恨我,也不能不怨恨大王,大王对此要自己稍加防范。况且太子居住在城父,独揽兵权,将打算入宫为王了。” 平王召见太子的太傅伍奢责备他。伍奢知道是费无忌在进说谗言,于是说:“大王怎么能因为小人的话而疏远自己的骨肉?”于是平王就将伍奢囚禁。接着召见太子建,准备诛杀他。太子闻讯,逃亡投奔宋国。费无忌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是人才,不杀死会成为楚国的祸患。何不用赦免他们父亲作为条件召见他们,他们必定到达。”于是平王派人召见他们,说:“来的话,我赦免你们的父亲。”伍尚对伍胥说:“听说父亲能获赦免而没人奔赴,是不孝;父亲被杀戮而没人报仇,是无谋;估量才能委任事务,是智。你就走吧,我将回去赴死。”伍尚于是回来,伍胥出奔吴国,楚王杀了伍奢和伍尚。楚平王过世后,楚昭王继位,楚国民众都不喜欢费无忌,因为他用谗言害死了太子建,又杀死伍奢和伍尚以及卻宛等人,令尹子常于是将费无忌处死,以抚慰众人,大家于是十分满意。十年冬季,伍子胥率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地,大败楚军,进入郢地后,找到平王的坟墓,将他的尸体从坟中挖出鞭打,以报杀父之仇。

【评语】

按:楚平王与子干、子皙同弑灵王,复用诡谋,杀子干、子皙。杀三兄而窃位,当受亡国之报无疑。况专听馋人无忌之言,杀子娶妇,忠孝之伍奢伍尚,直和之卻宛,均视之如草芥,芟夷唯恐不尽。其得早死,不身婴诛戮,倖也。伍奢、卻宛之遇馋,实国人所公愤,而况其嗣乎。论佛家高尚之理,则虽父母之仇,亦不得以杀报。盖以杀报杀,循环反复,终无已时。遇极恶人,当首先发愿度之,始能断造恶之根源,而完吾心之悲悯。但春秋时,佛教未入中国,故子胥大复仇之义,忍死冒险,而入于吴,一时江上丈人、濑边女子,皆哀其志而怜其身,不惜杀身相救,此固足觇当时义侠之风尚,亦正见子胥之哀愤,深入人心也。鞭尸三百,包胥以君臣之义责之,自不值子胥一笑。然取其君臣之妻以辱之,则实为已甚。且令吴受夷狄之讥(《谷梁传》:书吴,狄之也。何狄之?君妻其君之妻,大夫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故斥其狄道也),楚怀奋臂之斗。(《淮南子》,吴入郢,鞭平王之尸,舍昭王之宫,昭王奔随,百姓携幼扶老而随之,皆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军卒行列之,各致其死)。为吴谋而为不忠,为己谋亦不智,此不能不为子胥惜也。然子胥亦是豪杰之士耳,不惟佛理未梦见,即圣贤仁恕之道,亦且背道而驰。己欲报仇,是因父兄无罪受戮。试问王僚何罪,其子庆忌又何罪,而一进专诸,再进要离,成阖闾之篡弑,以遂一己之私,其不仁不恕甚矣。终受属镂之赐。殆亦有因果之理存也。

【译文】

楚平王和子干、子皙二人一道杀掉楚灵王,又使用阴谋诡计,杀掉子干和子皙。平王杀掉三个兄弟,从而窃据王位,理应受到亡国的报应,这是毫无疑问的。何况他一味听信小人费无忌的馋言,杀儿子、娶儿媳妇,忠义孝悌的伍奢伍尚、正直温和的卻宛,在他眼里也一并形同草芥,想要将他们统统杀掉。平王只不过因为他死得早,才没有遭受杀身之祸,也算幸运了。伍奢、卻宛遭遇馋言构陷,连国人都被激起公愤,更何况他们的儿子呢?说到佛家的高尚理念,就算杀父之仇亡母之恨,也不应用仇杀报复凶手。因为以仇杀冤冤相报,循环往复,永远没有休止。所以遇即使到非常坏的人,也应该首先心存感动度化他的善良愿望,这样,才能斩断产生恶的根源,从而完善我们内心的仁爱与关怀。但是春秋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所以伍子胥怀抱复仇信念,冒着生命危险和山川险阻,进入吴国,当时江上的老渔夫和濑水边的女子,都同情他的想法,可怜他的境遇,不惜舍命搭救他。这一切,固然足以窥知那个时代的侠义风尚,也说明伍子胥的悲愤,深深打动人心。申包胥用君臣标准指责伍子胥掘墓鞭尸,这种迂腐看法,原本不值得伍子胥付之一笑。然而伍子胥抓住楚平王君臣的妻子进行侮辱,则实在做的太过分了,这一报复行为,还让吴国被讥笑为蛮族(《谷梁传》写吴国,说吴国人是蛮族。为什么以野蛮人称谓他们,因为吴国国君强占楚国国君的妻子,吴国大夫强占楚国大夫的妻子,甚至有人还想强占楚王的母亲为妻,所以指斥这是野蛮人的行为。),令楚国人奋起反抗。(《淮南子》说,吴军攻入楚国郢都,鞭打楚平王的尸身,占据楚昭王的宫室,楚昭王逃奔随国避难,楚国百姓携幼扶老跟随昭王,一起奋起反抗,那时的情势,甚至来不及对军丁士卒进行整编,追随昭王的人民,却人人奋勇战斗,舍身忘死)。伍子胥这是吴国谋划,而不忠于其事;为他自己考虑,也不周全明智。实在不能不让人替他惋惜。虽然伍子胥也是英雄豪杰,却不仅对佛经中的道理一无所知,其行为即使与一般圣人贤者所秉持的仁爱宽恕之道,也是背道而驰的。伍子胥要抱仇,是因为他的父亲兄弟无辜被杀,可吴王僚又有什么罪,他儿子庆忌又有什么罪?伍子胥先向阖闾进荐杀手专诸,接下来又保举刺客要离,帮助阖闾实现杀君篡位,从而成就个人私利,这人没有仁德,不懂宽恕,实在到了极致。他最终被阖闾赐剑自杀,也说明因果报应是确实存在的。

《历史感应统纪》连载之三十九,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号:rushidao_q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