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太人的启示:你永远无法从一个总是赞同你的人身上学到东西

 昵称27668764 2017-02-06

来源:应许之地TPL(TPL-Israel)


犹太故事分享


以下的这个故事是塔木德故事的简介,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传递的寓意。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以色列,也就是以前所称的迦南,位于加利利的北部。故事的两位主人公,拉比·约哈南和列什·拉克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天壤之别。



拉比·约哈南天资聪慧、知识渊博,作为一位犹太正派教徒,他花了一生的时间呆在研习室里,意欲将《妥拉》(犹太人的《圣经》)研究透彻,并翻译出来,揭示其背后的智慧。而列什·拉克西,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人。他是一伙强盗的头目,邪恶残暴、野心勃勃,一生在外到处流浪,干尽坏事,从非法勾当中谋利。



有一天,因人体柔美而闻名的拉比·约哈南在约旦河附近洗浴。列什·拉克西,这个身体强壮的男人看见了他,深深地被他的美丽吸引住了,误以为拉比是个女人,于是脱掉衣服跳进了水中,紧跟着他。拉比发现他后,说:“你的力量足以为《圣经》效力!”(你的身体就像《圣经》一样强壮有力)列什·拉克西回答说:“你的美丽堪比女性!”(你就像女人一样美丽)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拉比约哈南很担心自己会被他强暴,于是说:“如果你能回头(重新做个好人,不要伤害我)的话,我将会把我妹妹介绍给你,她比我还要美丽十倍!”列什·拉克西同意了他的请求。



从那天之后,他们整天待在一起,一起研究学习(参考自希伯来语来形容正统犹太人的“Hevruta”学习模式),拉比教授列什学习《托拉》和《塔木德》,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伟大的人物。拉比·约哈南和列什·拉克西从此成为了好朋友。



就像一对典型的“Hevruta”伙伴,当在研究《托拉》的过程中出现了意见冲突,他们会为了自己的观点而像辩论队对手一样互相争论,甚至大打出手,像是要把对方杀了一样;而当他们结束一天的讨论学习,合上书本,走出研习室,他们就又变成了好朋友。



一天,他们在研习所里,就着一个问题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和争辩。他们的争论点在于,刀剑、匕首、猎用长矛、军用枪支、手工镰刀和收割镰刀这些工具,在什么时刻达成了纯洁的仪式?也就是,它们在什么时候可以被认定为适用于工作的工具?什么时候才表示生产的完结?(这些都是典型的塔木德会在一整天内讨论的问题类型)


拉比·约哈南说:“是当它们在火中淬炼得坚硬时。”“不是的。”列什·拉克西回答说,“是当它们在水中淬熄褪温时。”这个回答使得拉比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拉比认为自己是凭借理论作出的判断,而列什则是依靠实际经验,所以他对着列什疾言厉色:“一个强盗当然清楚他的勾当。(一个强盗、坏人,才深知怎么制造这些工具:偷窃用的小刀,杀人用的利剑,数不胜数。这就是为什么拉比会强烈反对他的意见。)


拉比的辱骂伤透了列什的心,他因此大病了一场(拉比认为,即使列什脱下了他的强盗服,改变了他的外表,可他内心的邪恶、低劣的品性还是难以改变)


列什·拉克西认为自己一直得不到拉比的认可,最后伤心欲绝去世了,拉比对他的离去感到十分悲痛。



有谁能够宽慰拉比·约哈南的痛苦呢?犹太贤人们(研习室的学生)对此进行了讨论。最后,他们决定派学识渊博、性格温和的拉比·以利亚撒·本前去帮助他。


拉比·以利亚撒见到拉比·约哈南后,坐在了他身边,想要跟他一起学习,来填补列什在他心中的空缺。


为了让他好受点,在讨论到每条法则或每个事实的时候,拉比·以利亚撒都会对拉比·约哈南的看法表示赞同,对他说:“我们曾经学到的传统法则大都跟你的看法相一致。”他想要同意他的意见,使他的心情变好,但是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他的这种态度激怒了拉比·约哈南:“你又不是列什的儿子(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可以和拉比激烈争论),现在也只有列什的儿子,才会在我提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提出24种不同的意见来反驳我,质疑我的正确性,然后我就不得不想出24个回答来回应他的反对意见和疑问,最终结果是我从这些质疑中获益匪浅(使得最终的回答和教学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和有依据。)


“但你总是这样说:‘我们曾经学到的传统法则大都跟你的看法相一致!’难道我自己不知道、不懂得判断自己所言是否正确吗?为什么我需要你来告诉我呢?”


说完这些话,拉比·约哈南流下了悲痛和委屈的泪水,大哭大喊着离开了:“你在哪里,列什的儿子?你到底在哪里,列什的儿子?”他一直不停地哭,直到失去理智,离开了人世。



是什么导致他如此伤心?为什么他会因此离开人世?或者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要分享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试图向我们揭示的寓意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需要向自己提问的地方。



道理阐述



就如“《圣经》有七十面”(《塔木德》的一句著名引语)所指,这个故事也含有多种寓意,从人性尊严和道德责任上升到“t’shuvah’(表示世俗的转化为正统的犹太人希伯来语)。一则简单的故事总是能揭示多个道理,这就是犹太《塔木德》的内在力量和美妙智慧。


然而,《塔木德》希望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道理是:那些最经常挑战你的人,恰恰是对你帮助最大的人,因为他们促使你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不断得到成长。



如果挖掘得更深刻,我们会注意到拉比·约哈南不是因为身体疾病去世,困于精神的煎熬才是他真正的死因。自从列什·拉克西去世,他就开始遭受精神的各种煎熬,再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够精力旺盛地挑战他的结论,同他一起进行激烈的辩论,寻找真理。拉比不仅视他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更是一个重要的、唯一的、真正的“Hevruta”伙伴。


希伯来语中的“Hevruta”(一个介于朋友和社会活动的词语)在犹太传统中,是一种与同伴一起讨论研究的学习模式,拥有一个学习和成长的伙伴,每天一起进行讨论和研究。这就是早前犹太人采用的传统、独一无二的学习方法,沿用至今,并且在犹太正统派中很受欢迎。





“Hevruta”的概念不止于限制在犹太正统派的范围中,它还能够延伸到作为犹太人思维模式的最佳阐述。


从古至今,犹太人的教育都在强调不同的意见,甚至提倡把基本的不同意和争论作为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我们犹太人都认为,有时候生活中最好的道理,不是白纸上的黑字,而是字里行间的空白间隙,道理出于讨论,甚至更进一步的,来自争论。


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所推行的教育方法,无非是为学生的眼睛蒙上滤纸,过滤掉老师不希望他们看到的事物。你能在桌子底下种树吗?被限制了的孩子能有丰富的创造力吗?当然不能!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不可能用这种方法去抚育和培养一个富有天赋和创造力的孩子。


虽然大部分人都只满足于停留在文章的表面,但是犹太人却更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挖掘更深层次的寓意。我们喜欢问问题,质疑为什么而不只是什么,用一个问题来回答另一个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或多个答案来终结这个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和讨论,甚至是互相争论。


讨论和争辩,如同挑战和竞赛一样驱使着我们在探索自己的内心,激励自己成长为更好的人,激发出自我的最佳潜力。就像同朋友一起跑步会更有动力一样,在与他们的讨论和争辩中,我们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虽然很多文化都在试图避免对抗和争辩,但犹太人却不同。这源于我们的悲痛历史,当我们被逼到绝境时,压迫感和紧张感迎面扑来,从这些无尽的艰难困苦中,犹太人学会了为生活和生存战斗(或者是在“Hevruta”的讨论中,奋力为自己的意见争取一席之地),这就是你能够激发自己最好一面的唯一选择。




生活就如同我们这里所讲的故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同的人,一些像拉比·约哈南一样睿智渊博,一些像列什·拉克西一样阅历丰富。一个富有经验,一个富有学识。对于同一个等式,他们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因而,只有将意见相结合,他们的答案才能更接近完美。




这就是为什么我父亲总是告诉我,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无论是作为老板还是朋友,你都要不停地寻找不仅比你聪明,还要与你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来作为雇佣的员工和结交的朋友或者找的伴侣...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点,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关于我现实生活的实例。尽管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不同意我对于伴侣问题的观点,他们认为找一个普通的女性就够了,并不需要她有独立的思想。毋庸置疑,持有我这种观点,会让找到合适的伴侣的过程变得更难。


但是我仍然执着地认为在生活中,至少在我的生活中,不管是现在要找女朋友还是未来一起生活的妻子,你都不应该将就。你要坚持寻找一个独立的女性,她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与思考方式。因为归根结底,你是想找到一个人一起生活,分享你40多年甚至更多部分的人生(至少你是想要这样)


比起她仅仅在你身边,你会更需要她可以向你发起挑战,让你不断地思考,反省,从而向上进取。这不仅能让你们的关系维持得更加持久,因为在她身边,你根本不会感到无聊和枯燥。而且更重要的是,比起让你停滞不前的伴侣,她会使你向上,让你学会不断成长,从而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犹太人的思维模式是很不相同的,我们顾虑得少却思考得多。少顾虑争论在短期内带来的“痛苦”,多思考成长在长期创造的利益。


请记住,你永远无法从一个总是赞同你的人身上学到东西。


作者介绍:

Raphael·Genis(中文名字蓝龙)是一位以色列混德国血统的犹太人,在中国的金融和科技中心—上海和深圳工作生活了六年的他,已经能十分熟练地使用中文,并且精通中国文化。通过利用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及结合个人的实际经历,Rafa专门对犹太人神秘的创造思维和财富教育背后的秘密进行了分析、探索和解读,向中国的父母和老师提供了一种更好地开发和培养孩子创造力和财富智慧的工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