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帝国将倾(三)

 昵称21399464 2017-02-07

(三)你从哪里来?我的敌人

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让苏格兰贵族乔治·马戛尔尼伯爵出使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出发前,英国人对中国保持着巨大的憧憬和浪漫的想像,几个世纪来,他们不断从传教士和商人口中听闻那个富饶而文明的国度,满脑子生意经的英国人试图与之发生更密切的商业联系。

使团副使斯当东从意大利那不勒斯传道会的中文书院里找到了几个中人国充当翻译,其中有个甘肃武威人叫李自标。做梦都想落叶归根的李自标显然是个老江湖,他把英国人的措辞严肃的国书翻译得谦卑恭敬。感觉飘飘然的乾隆皇帝龙心大悦,他下令在避暑山庄接见了使团,但傲慢的“十全老人”拒绝了英国的提出六条通商要求,称之为“非分干求”。在把英国的各色“贡品”丢进了庞杂浩繁的库房之后,中国继续埋头大睡,马戛尔尼的使团失败了。

为了突出乾隆的高大,画师修改了人物比例

1816年,阿美士德勋爵再次出访中国。在北京通州,大清国理藩院的官员们与阿美士德就“三叩九拜”礼仪展开了漫长而反复的劝说。面子与礼仪永远是中国皇帝最为关心的重点。为了哄骗嘉庆皇帝,大清的官员们说英国人腿子长、骨头硬,生来不会下跪磕头,但是在我大清国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帮助下,目前阿美士德正在加紧练习, “起跪颇不自然,尚堪成礼”。最后,虽然双方妥协,商定以三次“单膝下跪低头三次”代替“三叩九拜”,但因官服及国书未达到,阿美士德不愿立即觐见,引发嘉庆皇帝不悦,会见活动最终取消。阿美士德使团被风风光光地礼送出境。


         英国使团眼中的中国

英国人两次上门提亲均被拒绝。被拒绝的后果就是大量走私活动开始在东南沿海出现,其中非法的鸦片生意最为猖獗。

受自由贸易思想的影响,英国人废除了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十三行之间的生意特权。1834年,律劳卑勋爵出任首席驻华商务总监,谋求与清国进行贸易对话。律劳卑与两广总督卢坤的沟通极不愉快,基本上相当于广东人说的“鸡同鸭讲”,不信您请看:

----律劳卑未经清政府允许进入广州,并向卢坤递交了“公函”而非“禀帖”,随即被驱逐出城;律劳卑发现自己的中文译名如此不堪,大怒;律劳卑在广州四处张贴“大字报”,阐述中英贸易中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卢坤大怒,果断地中断了中英贸易,并派兵实施“强迁”-----包围英国商馆,赶走中国雇员,断水断粮,逼英国人就范;

------受到英国不法鸦片商人蛊惑的律劳卑请求在珠江口的英国军舰介入;

------1834年9月7日,英国军舰开进珠江,清军炮台在空炮警告无果的情况下,率先开炮,英军还击;清军用沉船堵塞航道,四面包围,英军进退失据;

------鸦片商渣甸等人出来充当好人,双方罢兵,律劳卑离开,途中病死澳门。

拜托,这还不能叫做鸦片战争。

1838年,义律接任英国驻华商务总监,深谙中国事务的他,开始假意奉承两广总督邓廷桢,试图打破两国贸易壁垒,期间英军驻印度海军总司令马他伦带船前来耀武扬威,被广东海军司令-----水师提督关天培好言劝走。

吸食鸦片之风日益蔓延,天津等地都出现鸦片走私生意,大量的官员、贵族、军队、平民都成为了烟民,无数白银外流,早就陷入窘境的国家财政更加脆弱。一向生活简朴的道光帝再也坐不住了。19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开始在广东禁烟,他采取以往广东领导干部的成功经验:赶走中国雇员、包围商馆、切断信息交通、断水断粮等办法,“双规”各国洋人300多名,逼近英国鸦片商交出鸦片。此后,义律代表英政府要求英商屈服,上缴鸦片2万箱。林则徐随后恢复了商务区运转,除颠地等十余名大鸦片商外,其他人在写完保证书之后被放走。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把收来的237万斤鸦片烧了个净光,他天真地认为自己圆满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道光帝“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的要求。


        表演艺术家赵丹饰演林则徐

一场因非法走私引发的贸易事件,终于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义律向英国外相巴麦尊致信,要求英国出兵解决两国贸易争端。1840年4月,英国议会下院开会,研究对华开战军费和赔偿鸦片烟的问题,最终以271赞成、262反对,同意与中国开战。

1840年夏天,英军分两路先后进攻广州、厦门、镇江、舟山等地,继而一路杀到渤海湾,直逼天津。道光帝听说只为贸易而来,决定变剿为抚,就以这事好商量为由将漂泊在海上的英国人支走。英人一路南下,在发现自己领了一张空头支票后,开始攻浙江、破广州、打镇江,围南京。面对英军,各地官员无不以把英军送出自己的防区为己任,在一系列的搪塞敷衍和虚假情报下,清国与英国糊里糊涂地签订了《南京条约》。

1840年是清道光二十年,这一年李鸿章中秀才,开始正式进学。英国人的战火引起了清廷的巨大恐慌,也给东南沿海的部分民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国毕竟太大了,鸦片战争尤如像水面投出一枚石子,虽有微波,却终归荡去不见。没有资料记载,英国人带来的这种战争给远在安徽老家读书的李鸿章产生任何影响,他正在按照传统的读书人之路艰苦跋涉。

对于清政府来说,这些英夷与云贵的苗乱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边衅”,都是借机要挟,望天朝开恩要些财货罢了。只不过这一届英夷玩得有点大,让天朝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英军撤后,天下太平。林则徐记述了战后北京景像:

“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战后,心疼军费的道光帝火速解散了各地征调的救援部队,对于奕山等人提议的仿造西式军舰、火枪的建议也是各级官员也都是研究研究之后便没了下文。


大清国重新关上门继续酣睡,直到十年后有人给羸弱混沌的中国又添了一把柴火,把他烧醒。

连载转至公众号:云中好茶说旧事


觉得有用请赏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