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虎,还是有些话可以聊。 老虎并不是单独行动的,它有一种助手叫伥。 伥是被老虎吃掉的人,灵魂不能远去,只能跟着老虎,负责给老虎通风报信。遇到机关、陷阱,要先做清理工作。比如把药弩上的弦松掉,把陷阱的盖捅开之类。碰上无辜的人,就引诱他来到老虎面前,让老虎吃掉。 然而贫道今天的重点不是讲这些,今天的重点是:这篇文章是我媳妇写的!! 贫道引导半天,就是一只伥。 原文的引文是文言,贫道改成了白话,但文章结构并没有变化。 一、“伥”长得什么样? 作为鬼的一种,从现有记载来看,伥并没有稳定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 青衣小儿状 这一类虎伥形象起源较早,保留在《太平广记》中有两条记载:
另外,浔阳有猎人,也是设埋伏打虎。二更后,见一小鬼,青衣,秃头,一拐一拐地来到伏弩的地方搞破坏。 这种青色皮肤或青衣服的小鬼,还会给老虎做记号。
这里的伥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保存了青衣童子的外形,但是行为和道具都已经和民间传说中勾魂的无常相近了。在这则记载中,伥鬼的行径也不再是破坏捕虎机关陷阱,而是以纸糊人面,给老虎来吃人做记号。除了用纸蒙人脸,还用在人头发里插纸幡的。 贫道这Photoshop也就这样了 (二)常人状 这类记载较多,记载中默认的伥鬼形象都与生前相同,只是多了些鬼气而已,这似乎是唐宋以来人们印象中伥鬼的常态,大多数记载对伥鬼的形象都着墨不多,往往一语带过。这种伥鬼除了替老虎办事之外,和民间迷信的鬼魂形象融为一体,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外形。例如《太平广记》卷四三〇“马拯”:
这些人都是伥。大概生前被吃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当伥鬼的时候就是什么样子。 (三)仙人状 这类伥看上去很不凡,具有神异的外表,并且具有某种神通,通常装扮成道士神仙的形象出现迷惑人,可谓高级的伥,例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
(四)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明沈周《客座新闻》卷七“虎伥”:
清俞蛟《梦厂杂著》卷八《伥鬼记》:
这种虎伥形象出现较晚,读起来完全没有早期青衣小儿的轻松感,只觉得毛骨悚然,这种无形之鬼是最能引起人们心理恐惧的形象,直到现在仍是鬼片中增加恐怖气氛的常用手法。这种虎伥故事的出现应该跟明清志怪追求惊悚的倾向有关。 二、伥和星宿派 所有的伥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老虎吃人前,为老虎打头阵。但是在不同的记载中,伥与虎的关系却是大相径庭的。 有些伥被老虎控制,帮助老虎吃人。但老虎死后,他们马上脱离了依附关系,转投他处。例如《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马拯”:
试比较《天龙八部》里虚竹打败星宿老怪,星宿派众门人的表现,就知道这种伥鬼,到处都有:
这一类伥和虎的关系友好亲密,助虎食人是出于自愿,然而老虎一死,立即变心,和星宿派弟子一模一样。记载这一类伥的故事最多,时间跨度从唐到清,是人们使用“为虎作伥”这个成语普遍暗含的伥的形象。 三、修炼到顶级的伥 伥并不是一辈子做奴才,而是有翻身机会的。伥发展到高级阶段,竟然能使唤老虎害人。这种反奴为主的现象,古代故事里也有。如《太平广记》卷四三一“荆州人”:
这里的伥鬼有使人化虎的本领,虎本不愿食人,而受伥鬼指挥,不得不违心行事,以至于老虎抓住机会逃入寺庙,向僧人求救。 奴才历练久了,就成了主人。这种人物,比如领导的秘书,县官的师爷,把十个八个主子顶跑了,他都没事。看《红楼梦》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个门子,就是一只修成正果的伥。侯耀文有个相声《抬轿子》,说一个办公室主任通过两面三刀的手段,拱走了好几任厂长,无疑也是一个高级的伥。 四、“伥”是四川鬼? 伥的原义并不是给老虎帮忙的鬼。《说文解字》中对伥的释义为“狂也,从人长声”。正史记载中,唐前有取名用“伥”字者,唐后就没有了。《后汉书》卷六:“长乐少府九江朱伥为司徒。”这里“伥”用的是“狂”义。《南史》卷七七:“奄人王宝孙年十三四,号为伥子,最有宠,参预朝政。”这里的伥也是用“狂”义。梁武帝后,正史记载中再也没有叫“伥”的人了,说明在南朝之后不久,伥字就已经被赋予一种贬义了。 “伥”作为给老虎帮忙的鬼,这个概念似乎起源于西南地区。《太平广记》中典型的虎故事分布举例《太平广记》保存了最早的伥的记载,共有七则,七则故事的发生地都在长江沿岸,且以四川为主。大概是唐代之后慢慢传到中原来的。 唐以前志怪小说,很少有“伥”的形象。而且在唐人笔记中,“伥”的形象没有定型,往往差异很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是伥的故事刚刚传进中原,在唐人心中没有固定而统一的形象,口口相传便会因地制宜,产生流变。 伥产生于西南四川一带的另外一个证据,就是唐代的元稹在诗歌中首次使用了“伥”,而都是在四川的作品。《元氏长庆集》卷第十二有“伥魂阴叫啸”(《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卷二一有“哭鸟昼飞人少见,伥魂夜啸虎行多”(《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但还没有“助纣为虐”的喻意,只是用来烘托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这两首诗都作于元和年间元稹在通州司马任上。通州就是今四川达州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 五、成语“为虎作伥”的出现 唐宋以后,由于经济的发达、人类的捕杀,老虎已经日渐稀少,老虎少了,伥的传说也日渐稀少,清代笔记中关于伥的记载已经寥寥可数,伥在叙事文学中的形象逐渐弱化削减。但是在诗文中,元明之后,伥被文人作为一个稳定的意象在诗文中使用,例如较早的元郝经《陵川集》卷二古诗《雁媒》:“置媒使号呼,投网来抢攘。奄忽一举尽,羽毛皆摧戕。厌然束缚去,又向云间望。嗟嗟罔民徒,诡计不可防。被获反为用,竭力如鬼伥。有信复无智,终自为身殃。误已更误人,不悟真可伤。”在郝经之后,这种讽刺意味的作品,不可胜数。例如易顺鼎在《请罢和议疏》:“不谓有李鸿章焉,为虎作伥,教猱升木,于是倭不啻取怀而予操劵以偿,盖倭力不及此而李鸿章之力能及此,倭愿不及此而李鸿章之愿早及此矣。”在元明清三代,文人大量反复地使用伥这一意象,最终形成了成语——为虎作伥。 转发一下,伥鬼退散 用一生时间陪媳妇读书,并直播这个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