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媛:阮元《左傳注疏校勘記》成書管窺(注释)

 隨风飘逝 2017-02-07


 阮元《左傳注疏校勘記》成書管窺

——從陳樹華《春秋左傳集解考正》到阮書

 

袁媛



    



[1]陳樹華生平詳見段玉裁《陳芳林墓志並序》。段玉裁著《經韻樓集》卷八,鐘敬華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207、208

[2]筆者按,又有稱此書爲“考證”者,本文依陳樹華《自序》作“考正”。

[3]陳樹華著《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首,《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國家圖書館藏盧文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冊142頁1—3。

[4]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汲古閣本《春秋左傳注疏》,江沅錄清陳樹華、段玉裁校,典藏號:(2905)。二跋亦見於《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五“春秋左傳正義三十六卷,臨金壇段氏校宋慶元本”條。張金吾著《愛日精廬藏書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61。

[5]蔣光煦著《東湖叢記》卷五,《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光緒九年雲自在龕刻本,冊1162頁731、732。

[6]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有二本,均作七卷,爲王欣夫舊藏,一爲孫星衍、洪亮吉校抄本,一爲佚名抄本,典藏號分別爲(1547)、(3005)。前者無《自序》、孫、洪二氏抄本《自序》云“撰《考正》□卷”,於卷數處闕文,可見其底本尚未分卷。

[7]《陳芳林墓志並序》。

[8]國家圖書館藏《春秋外傳考正》,盧文弨抄本,典藏號:07397。

[9]段玉裁著《春秋左傳校勘記目錄序》,《經韻樓集》卷四,頁65。

[10]《陳芳林墓志並序》。

[11]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左傳注疏校勘記》卷首,《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十三年文選樓刻本,冊182頁311。

[12]經部典籍有《尚書注疏》、《毛詩注疏》、《韓詩外傳》、《周禮注疏》、《儀禮注疏》、《禮記注疏》、《大戴禮記》、《公羊注疏》、《榖梁注疏》、《六經正誤》、《九經三傳沿革例》、《匡謬正俗》、《群經音辨》、《論語》、《孟子》、《爾雅》、《廣雅》、《經典釋文》(指他經《音義》)、《說文解字》、《玉篇》、《干祿字書》、《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佩觿》、《復古編》《廣韻》、《集韻》等,史部有《史記》及三家注、《漢書》及顏師古注、《三國志》、《後漢書》及劉昭、司馬彪注、《汲郡古文》、《國語》及韋昭注、《國語補音》、《戰國策》、《水經注》、《元和郡縣志》等,子部有《孔子家語》、《荀子》、《說苑》、《新序》、《潛夫論》、《管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及高誘注、《淮南子》、《劉子》、《白虎通義》、《論衡》、《風俗通義》、《莊子》、《世說新語》、《初學記》、《太平御覽》等,集部有《文選》。另有金石材料如《漢樊敏碑》、《孫叔敖碑》、《劉寬碑》、《孔庿碑》、《後魏孝文皇帝弔殷比干墓碑》、《褚淵碑》等。

[13]唐田恬著《由<周禮注疏校勘記>看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成就與價值》,《藝衡》第七輯,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年9月,頁54。

[14]陸粲著《左傳附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顧炎武著《左傳杜解補注》,《清經解》本。

[16]《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一。

[17]惠棟著《左傳補注》,《墨海金壺》本。

[18]《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首《論例》,冊142頁15。

[19]筆者按,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清朱邦衡過錄惠棟校本《春秋經傳集解》,典藏號:03802。“險而易行”處無校。又,此本于文中所列“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自古有此言”、“石甲父”、“待于鄆”、“夏許男成卒”處均無校;“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鄉”處於“西”下補入“南”字,天頭校云“北宋本增‘南’字”,《考正》云“惠氏棟手校本‘西’字下增‘南’字,蓋據《後漢書·郡國志》”,可見陳樹華所見惠校本亦於“西”下增字,但無天頭校語,因此陳氏不知惠氏依據爲北宋本。據此可知,陳氏所據並非此校本,當時應有其他惠棟校本流傳於世。

[20]據《考正》卷首《論例》與卷一“春秋左氏傳序”條。《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冊142頁15、19。

[21]據卷首“引據各本目錄”。《左傳注疏校勘記》,冊182頁311-313。

[22]《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七。

[23]《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十五。

[24]《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首《論例》云“《經典釋文》則通志堂所據之舊鈔本”。

[25]《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卷首《凡例》云“《經典釋文》明代無單行之本,崇禎間震澤葉林宗仿明閣本影寫一部。國朝徐乾學取以刻入《通志堂經解》,盧文弨又刻之抱經堂。雖皆據原書訂正,亦或是非互易,棄瑜錄瑕。今仍取原書以校徐、盧兩刻拾遺訂誤”。

[26]黃焯匯校《經典釋文匯校》卷首《經典釋文匯校前言》,黃延祖重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7]顧廣圻著《思適齋書跋》卷一,黃明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7。

[28]《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首《論例》。

[29]周錫瓚著《小通津山房文稿·經典釋文校本跋》云“乾隆丙午秋季朱丈文遊攜此書來,云此何小山(何煌)家藏書也,即載於《讀書敏求記》,葉林宗從□□樓北宋本鈔出者,知君耽書好古,其善藏之。余感朱文丈厚意爲之什襲而藏,不敢輕以示人。金壇段茂堂先生,當代經師,箋注《說文》急欲借讀,餘遂撿出付往。茂堂托毗陵臧在東精心細校,並將宋刊諸經本參互考正,自書於通志堂刻本之上。” 《清代詩文集彙編》影印清周世敬抄本。

[30]《春秋左傳釋文校勘記》卷一,冊183頁16。

[31]《經典釋文匯校》卷十六,頁504。

[32]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江沅臨陳樹華、段玉裁校本,中有段氏跋識云“陳君既沒,嘉慶壬戌(七年,1802)予借諸令嗣,命長孫美中細意臨校,次子                             倅而終之。……癸亥(八年,1803)段玉裁記”,可見至晚在嘉慶八年已出現段玉裁校本。《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嘉慶十一年修成,撰修者有機會見到。《校勘記》標明引用“段玉裁校本”的“自詒伊慼”、“盛以脤器故曰脤”、“城父今襄城城父縣”、“鴻駵魋駟乘于公”、“申杼”五條也都見於這一校本。如“自詒伊慼”處校本改“伊”爲“繄”,《校勘記》此條云“段玉裁校本作‘繄’”,“城父今襄城城父縣”處校本乙“城父”二字,並於天頭校云“《元和郡縣志》引《左傳》‘大城父城使太子建居之’”,與《校勘記》所云段校本亦合。

[33]段玉裁著《古文尚書撰異》,清《經韻樓叢書》本。

[34]段玉裁著《周禮漢讀考》卷三“純注:鄭司農云純讀如均服之均,純緣也”條,清嘉慶刻本。

[35]盧文弨著《鍾山劄記》卷三“原圃具圃”條,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62。

[36]臧琳著《經義雜記》卷十五“左氏經納糾”條,清嘉慶四年(1799)拜經堂刻本。

[37]只有一條例外,即卷十七“屈蕩屍之曰”條,是條引錢大昕《跋余仁仲校刻左傳本》一文。但考之,此文撰者並非錢大昕,而爲明末清初學者錢謙益,見於近人潘景鄭所輯《絳雲樓題跋》卷一“左氏隨筆五”。(錢謙益著、潘景鄭輯校《絳雲樓題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頁4)又考陳樹華《春秋經傳集解考正》亦引錢氏此文,題撰者爲“錢氏”,《校勘記》當從陳書承襲而來,而誤以爲“錢氏”爲錢大昕。(《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十一,冊142頁472)

[38]錢大昕著《唐石經考異附補》,陳文和點校,《嘉定錢大昕全集》,頁96。

[39]錢大昕著《廿二史考異》卷十九,方詩銘、周殿傑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204年,頁335。

[40]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卷二,楊勇軍整理,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頁35。

[41]錢大昕著《潛研堂集》卷七,呂友仁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頁95。

[42]《經韻樓集》卷二十一《與諸同志書論校書之難》,頁332。

[43]《音注全文春秋括例始末左傳句讀直解》卷五十五,《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元刻明修本,冊178頁702。

[44]趙一清著《水經注釋》卷二十八“沔水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