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声乐》课中的头腔共鸣

 人民富了吗 2017-02-07
摘 要:头腔共鸣能令歌声变得柔和、华丽,配合口腔共鸣使声音响亮而不至于单薄,听上来类似用耳筒听立体声的感觉。头腔共鸣其实是打开所产生的鼻腔共鸣,声波会在鼻腔中振动,故亦有人称之为「鼻腔共鸣」。但由于其共鸣范围是由颚至眉心,甚至到达前额、头顶,这常令歌唱者在头部产生振动的感觉(即所谓“头声”),故我们姑且称之为头腔共鸣,它在发高音(头声区)时为主要的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中国论文网 http://www./1/view-5705114.htm
  关键词: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头声区;立体声
  1 头腔共鸣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平时的歌唱中,往往都觉得高音很难唱上去,向我提问得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想要唱出好的声音,就要寻找科学的发声,简单的“开开声”而已。下面是我对《声乐》课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抛砖引玉。
  高位置的唱法,也称作是“面罩共鸣”,“面罩共鸣”实际上是一种高位置的唱法,是美声唱法的精髓,面罩唱法是以把喉咙完全打开为前提,声音明亮、圆润、宽厚、通畅,富有穿透力。美声唱法的共鸣腔体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头腔共鸣,包括鼻腔、鼻咽腔和鼻窦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明亮丰满,具有金属般的音质和很强的穿透力。二是口腔共鸣,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口腔共鸣使声音明亮清晰,亲切自然。三是胸腔共鸣,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胸腔共鸣使声音铿锵有力,低沉厚重。由于头腔共鸣范围是由颚至眉心,甚至到达前额、头顶,这常令歌唱者在头部产生振动的感觉(即所谓“头声”),故我们姑且称之为头腔共鸣,它在发高音(头声区)时为主要的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头腔共鸣是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三者协调运动的条件下,所取得的高位置的声音。打开喉头和鼻咽腔是关键。打开了鼻咽腔,也就打开了通往头声区的面罩共鸣的通道,使声音在鼻咽腔以上的面罩共鸣区内,形成共鸣焦点,换起“面罩共鸣”,这种面罩共鸣的区域,在颧骨到眉心一带的部位。
  科学的美声唱法很讲究腔体共鸣的发挥,所谓的腔体共鸣,是指头腔共鸣、鼻咽腔共鸣、胸腔共鸣,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歌者最难掌握的就是头腔共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高位置”。
  凡是正确的发声方法,总是低消耗的,高效率的。充分地利用面罩共鸣,不过分地使用嗓子,就可以节省嗓音的“本钱”利用共鸣的“利息”来歌唱,并以此增强声音的持久力,永保嗓音的青春,所以,意大利声乐大师巴拉说:“谁会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在《西欧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发展》一文中就介绍了很多著名歌唱家是注重头腔共鸣的,比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利里?雷曼就认为,“没有头腔共鸣的声音就没有光彩,也不能把歌声送到听众。没有头腔的颤音,声音是老的,声音的鲜明是在于声音的泛音,注重头腔共鸣就是保持声音鲜明的秘密”。这已经是所有声乐家的共识。能否掌握并运用头腔共鸣,对于一个歌唱演员是十分重要的。
  实际上不光是歌唱演员,话剧、朗诵、播音专业的人员都要求声音具有光彩、明亮、“高位置”,实践证明缺乏头腔共鸣的朗诵、播音甚至说话,声音都是苍白的,缺乏光泽的。
  2 学生唱高音遇到困难时所采用的方法
  我上的是《声乐》选修课,学生原有的声乐知识基础和上课安排的时间上与《声乐》专业的学生都有所不同,那么,怎么让《声乐》选修课的学生去获得声音的高位置的面罩共鸣呢?最好的方法是多练练哼鸣练习。
  有个说法: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哼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有人在高兴得意时哼,有的人则往往把自己的不满或不服气的情绪用一声“哼”来表达。歌唱中的哼鸣和生活中的哼鸣在原则上没什么不同。只是歌唱中的哼鸣要求喉咙要打开,而且要把“哼”的感觉帖在叹气的深呼吸支持之上,否则,是“哼”面罩里去的。“哼”的感觉如果对头,带出来的声音比较通畅,位置也高。哼鸣方法如果不对,带出来的声音又紧又僵。练好哼鸣对获得头腔共鸣有极大的好处。除了气息以外,共鸣、咬字对于歌唱也十分重要。共鸣,尤其是头腔共鸣较难获得。头腔共鸣就是通常所说的“高位置”发声。学生自我感觉声音不是由口腔发出,而是发自眼眉之间。声音不是一片,而是一点。这样的声音明亮集中,有穿透力。从而体会头腔共鸣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去体会由两眼之间直上头腔,发声时气流有上想后稍移,波动全部头盖,再向前发出。在此时期软腭向上,下腭向下,横隔膜挡住气息,支持头腔上的音波和共鸣,这并非简单,学生先要将头腔位置找到后,才能用轻柔声发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轻柔声的声音可渐渐变得洪亮,当学生找到这一感觉后,再逐渐加入真声。,学生就慢慢获得明亮如金属质感的声音来。如果,用强力向上唱,则可能误用中区发声,而以鼻腔,咽喉,口腔发出,这就不是头声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用头声唱中音区,这不会损害声带;但如果用中区发声法来唱头声区,则音量虽暂时觉得宏大,但久而久之会损害声带。
  在教学中,我还常常采取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学:要想唱好一首歌曲,首先用哼鸣方法先将曲谱哼出来,哼唱身体各部分,特别是口腔肌肉相当松弛。要注意哼高音时喉头不要产生挤卡现象,而挤卡现象对于歌唱的损害是致命的。然后,在“哼”的状态下,按照歌曲的要求,逐渐带入声音(字),这种声音一定会是松弛、优美、富有穿透力的。
  观察体会小孩子向父母央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却遭到父母的拒绝,他会撒娇般地“哼”着表示反对,这种哼鸣往往位置比较高。为了不因闭口哼鸣而导致口腔肌肉紧张,可以采用开口哼鸣。但是无论闭口还是开口,对声音的感觉是相同的。
  还有一种检验方法,即在哼唱转成歌声后,歌声又能还原成哼唱,中间不能有塄坎,应该是过渡自然的。如果二者的转换有塄坎或者不自然,那就是功夫不到或者是错误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单纯的哼唱或者是带字的歌唱,一定不能脱离气息的支持,下沉,流动。无论是大声、小声,对歌唱气息的要求是一样的都要求气息的下沉、流动。
  应该说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我上面所说的孩子的哼求,当有的人不满或不服气的情绪用一声“哼”来表达。每个人的理解必然会有所偏差,要想完全掌握正确的哼鸣,并且又能在哼鸣的基础上掌握头声的方法,是需要长期的、认真的练习的。要让学生明白,发声不能只靠声带,我们身体中的许多空隙都是共鸣室,它们都有扩大,通畅,美化与改变声音的作用。共鸣是发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声要靠共鸣,而不能靠强力,发生共鸣而使声音扩大与洪亮;一个只靠声带发出而不起正确共鸣的声音,虽用强力非但不能传远,且不悦耳。相反,一个微弱的声音通过共鸣后,就能不费力气地传达给广大的听众。这种以最少的气息获得洪亮而美妙的声音效果的方法和想要获得高位置的声音,必须通过头腔的共鸣。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多能感到唱高音时比原来顺畅多了。
  3 总结
  其实共鸣训练常常与其他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然后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音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参考文献:
  [1] 王如湘.跟我学唱歌,美声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30.
  [2] 赵伯梅.唱歌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33-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