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快好了,为啥耳朵却懵了?

 北极熊788 2017-02-07

  韩浩伦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解放军第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许多人可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因各种原因感冒了,经过一番治疗,感冒快好了,而耳朵却不知为什么却一下子懵了,这其实是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其主要表现为耳朵发闷、发懵、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双侧听力感觉不对称,严重时甚至双侧耳朵都有感觉,那么,这分泌性中耳炎为什么总是和感冒联系到一起呢?

  这,还得从我们连接我们的鼻子和耳朵的一个叫咽鼓管的结构说起!

  咽鼓管的位置隐蔽,连接着我们的中耳和鼻咽部,呈弓状弯曲,从中耳向内、向前、向下直到咽口,整个管道长约35~39毫米,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的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具体位置是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

  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惟一通道。主要功能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软骨部平时闭合,咽鼓管黏膜与鼻咽部鼓室黏膜相廷续,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有相当多的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液体,维持恰当的咽鼓管张力,使之既不完全开放,却又能在适当的机会,如张口、吞咽、打呵欠或咀嚼时偶尔开放一下,以此来调节鼓室内压力,从而保持鼓室内外压力的平衡。

  感冒时为什么会发生中耳炎?

  感冒即我们所说的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时,咽鼓管周围的鼻咽部黏膜因炎症导致开口部分或全部阻塞,导致其功能障碍,使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失去平衡,影响中耳鼓膜对声波的传导。当咽鼓管发生持续性功能障碍时,鼓膜内侧压力就会低于外界压力,即出现负压。此时,中耳腔内毛细血管内的血清就会随之渗出到中耳腔,形成中耳积液,这就是所谓分泌性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生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使当初渗出至中耳的液体变得越来越黏稠,并最终将中耳的听骨包绕起来,这在医学上称为鼓室硬化症,就像给听骨安装了紧箍咒一样,使其无法行使振动的功能,听力就会逐步下降。

  TIPS:其他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1、鼻炎、鼻甲肥大引起的咽鼓管闭塞。

  2、婴幼儿不正确的喂奶姿势,使乳汁流入鼓室,引发炎症。

  3、坐飞机或者高铁穿行隧道时气压突然变化,引起耳压不平衡。

  4、腺样体肥大或鼻咽癌等鼻咽部疾病引发。

  如何诊断分泌性中耳炎:

  可从下列3个方面做出诊断:

  1、明确的病史,如感冒、坐飞机之后出现的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闷胀感;

  2、临床检查:鼓膜充血、鼓膜内陷等鼓膜像;

  内陷的鼓膜

  听力学检查:最重要的是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

  正常听力图传导性耳聋

  鼻咽镜检查:

  咽鼓管口狭窄,黏膜水肿

  3、诊断性穿刺:可抽出液体,粘稠或清亮

  如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及引流功能;积极寻求病因,进行病因治疗。具体如下:

  1、抗生素:急性期可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

  2、激素治疗:短期应用效果好,可口服,也可鼓膜内注射激素

  3、伴有鼻塞时,可用减充血剂、鼻腔冲洗、鼻喷激素治疗

  4、粘液促排剂:沐舒坦,吉诺通

  5、咽鼓管通气:捏鼻鼓气,吹张法、鼓膜按摩等

  6、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对于迁延不愈大于3个月、反复发作者,可以考虑做鼓膜切开及置管手术

  鼓膜切开

  7、针对病因进行的手术治疗:如有鼻腔疾病如鼻甲肥大,鼻息肉,鼻窦炎:可行内窥镜下鼻甲手术,鼻息肉摘除术;鼻咽部疾病如腺样体肥大:可以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咽部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有关:可行扁桃体切除手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