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刚开始7ezvf36d 2017-02-07

iKids写在前面的话

前段时间《莫扎特》在上海文化广场完美收官,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这部来自德国的音乐剧在年末掀起了一股教育的风暴。很多来看剧的都是父母,他们觉得看到的不仅仅是音乐天才的人生,更是在莫扎特和父亲之间剑拔弩张的对峙中,看到“莫扎特连结婚都不告诉父亲,父亲去世了他甚至连葬礼都不去,他人生很短暂,虽然艺术造诣极高,却幸福感极低。看了觉得很难过,因为潜意识里特别怕自己的孩子这样、也怕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这样糟”。

在《莫扎特》演出期间,上海文化广场请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高级咨询师陈默老师,做了一场为时一个多小时的演讲。陈默老师从业20多年,快人快语。她从莫扎特讲起,讲所谓3岁看到老,说的是孩子的人格,而人格是家庭教育可以塑造的。

她说,莫扎特的艺术是巅峰,人生是低谷。如何让孩子的人生不走向低谷?需要塑造完备的人格,具体来说,是父母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比较强大的,社会适应性比较好的,在人群里能过得比较好的孩子?相信这是我们所有家长的目标。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兴趣选择可以气质纠偏,性格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


案例

有一个高三的女生,她讲:“老师他们对我们太好了,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我物质从来没有缺过,我出生就是有自己的一间房,我想要什么,我有时候也不需要开口,我的父母是很爱我的,我也很爱他们,但是我靠近他们就感觉到他们对我有很高的期望,我理应满足他们的期望,我太想满足他们的期望,因为我爱他们。可是老师我做不到,我做不到,我不要做,爱就没有问题,可是我又要做,你说我怎么办。我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我不活,我死掉,可是我死掉了他们怎么办呢,那也就是说我连这个也不行。”我把这个话讲给很多同龄孩子听,他们竟然说很有共鸣。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因为现在孩子条件太好,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而是情感条件。当背负着很多情感的时候,孩子同时背负着这个赋予人的情感的期望,人的内心感受就会像高三那个女生一样。

陈默觉得莫扎特其实和这个女生的感受是一样的。他很爱他的父亲,也深知自己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和父亲的栽培分不开。但是他短暂的生命为什么常常有低谷?因为他缺了一些常人需要具备的健康的人格特征。(讲到这里时,陈默老师说,我们作为外行,可以把人格、个性、性格看成一个概念)

健康人格一方面来自遗传,但同一对父母生两个孩子,可能人格完全不同;另一方面靠家庭教育塑造,塑造完备的话,他就可以在人群中自如地表达和接受别人的情感,生活会过得好。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看到气质上有失偏颇,可以有意识地去纠偏。比如说这个小孩子注意力很短暂,很闹,我们让他写写书法。这个小孩是典型的黏人者,半天动不起来,很缓慢的一个人,我们让他学习跳拉丁美,这个就是家长们注意到气质纠偏。

没有哪一种气质说这个就是好,那个气质不好,不是。比如说这个人很急躁,急躁有急躁的好处,也有急躁的坏处;这个人很缓慢,这个缓慢也有缓慢的好处,也有缓慢的坏处,只是我们不能让他太过了。这个是人格里面最核心部分的东西,最原始部分的东西。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慢热和兴奋过度,家庭教育都可以引导孩子“不过度”

气质的类型分成两大类,一大类叫抑制型,一大类叫非抑制型。抑制型这种孩子,在新的环境里面,到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很容易害羞、拘谨,很慢热,不会主动。非抑制型的那种人,在新的情景里面自由自在。

上幼儿园的时候你就看看你们家的孩子是哪一类的孩子,但哪一类都不是有问题。

比如一个比较慢热、比较拘谨的一个孩子,我们在家庭教养上面,给他什么样的教养环境可以让他有所改变,或者稍微有所变化?那么家长就要给他创设一个经常有变化的环境,经常有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这样的可能性,而不是让把这个孩子关在家里只跟一两个人接触,就是他要见多识广。这个家庭教养的作用,就是气质纠偏。两个同样抑制型的孩子,一个家庭教育注意人格纠偏,一个不注意,十年后差别会很大。

再比如非抑制型的孩子,如果兴奋过度、人来疯,那么你家长给他创设的环境就得有时候是比较安静的,让他感觉到我们经常是安静地在做事情。这都是家庭教育有所作为的地方。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缓慢的孩子、粗心的孩子、坐不住的孩子,分别该怎么辅导学习?

从气质讲到大家最关注的学习。如果家长了解孩子的气质,应该预先和老师沟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老师给出孩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这是对孩子的保护。而家长在辅导学习时,更加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对比较慢的孩子,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


案例

往往一个急躁的母亲生的孩子缓慢的多,为什么?因为她显性的那部分基因她孩子隐性的,就是孩子把她的那部分基因隐性在里面,没有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都是慢的。这个很急的妈妈经常是这样催孩子的,快点快点快点!有必要吗?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陈默老师觉得是没必要催的。因为这个孩子反正也做不到妈妈这么快,妈妈你就是再讲快点快点快点,他还是这么慢,你不讲也是这个速度,你讲也是这个速度,但是你讲有什么不好呢?因为你讲,孩子会感觉到是他不行,在你眼里他不行,那么这个小孩子就没有自信心。自信的根源其实跟妈妈很有关系,如果这个孩子的妈妈老是讲快点快点,这个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他感觉到在他妈眼里他就是不行的。

所以各位妈妈,如果你的孩子很慢,你能不能嘴里不要再老是催他,催也没有用,他还是这种速度,你回去试一试,反过来有时候说宝宝你慢一点没有关系的,写的好一点,慢一点没事,你看他反而快一点了,你不相信可以去试试。


案例

还有一个孩子,很容易出错,就是这个人神经很大条,经常要这个错那个错,家长一直在怪他,你要注意,你不要粗心大意。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你讲这么多有用吗,他那个神经类型就是这样,很容易出错。像这种孩子你在帮助他学习的时候,就是他每一个程序熟练的程度要到位,把它分解好,让他熟练,每一个程序分解。当每一步都是很熟练的,以后他的错误就会少一点。而不是不停跟他说“你要注意”。当他很容易出错,你把他要做的事情分解好,一步一步分开来,让他在里面做透,以后来做这个题目的时候他不会犯错。


案例

还有一个孩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三分钟就动来动去,注意力持续性很短。这种孩子在晚上做作业,家长在指导的时候经常是吼叫的,“你快点做!”“怎么又停下来?!”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这种孩子你可以任务分解,就是数学今天有十道题,你做好三道题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或者做好五道题稍微休息一下,任务分解一下,其实你不让他休息一下他其实也是休息,他也是动来动去。所以你能够给他分解,他就觉得你没有对他提出“一气呵成”这个要求,因为这个要求他做不到的,所以他对于分解的任务不害怕,对于“一气呵成”很害怕。你只要把任务分解了,他就心安了。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强化、消退、惩罚,养成“好规矩”的三个办法

那天演讲现场,陈默老师还分享了家庭教育里对养成好“规矩”、形成完备人格的具体操作方法。

强化是什么?当我有一个好行为,你给我一个五角星,这个就叫强化,那么这个是正面的强化,一个孩子得到了这种正面的强化,就知道这个行为是家长愿意他做的这种行为。这个“五角星”可以是我们的一张笑脸,当一个很小的孩子吃饭前自己洗手,妈妈笑咪咪地看着他,这个就是强化,告诉他你这个行为是值得赞赏的。那么强化一定要及时,当一个孩子有好行为出来的时候你要马上及时的给到他强化,只要这个强化是这个孩子愿意的,比如说笑咪咪是他愿意的,五角星是他愿意的,都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

也有一个负强化,负强化就是我们想要你做这件事情,而你不做,我们剥夺你很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愿意做了。比如说你不吃蔬菜的话,那么果汁你就不能吃,因为这个小孩很愿意喝果汁,所以他为了有果汁喝,所以他就愿意吃蔬菜,这个就叫负强化,你要不吃这个蔬菜我果汁不让你喝。通过这些正强化、负强化的交错作用,孩子的好行为习惯慢慢就会养成。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消退也是一种方法,消退是对很小的孩子,如果这个孩子做的行为我们不想看到,比如说他赖在地上哭、打滚,我们可以用消退的办法,就是不去注意他。你在地板上赖半个小时,我也让你去赖,不注意你。但是当这个孩子恢复了、不躺地板、不跳双脚了,你马上要去注意他,他就知道我用这种跳双脚、赖地板这个行为没用,以后他这个习惯就没有了,这个就是我们消退他我们不要看到的行为,不让他这个行为以后成为坏习惯,这个是我们家庭使用的方法。

还有惩罚也是我们培养习惯的方法,家庭教育里面惩罚是重要的一种,没有说教育不可以用惩罚。甚至体罚也是可以的,问题是你要知道这个体罚怎么用,体罚如果你让这个孩子恐惧了,那么小孩就会一辈子恨你。为什么有的人很恨他的父母,讲起来一件事情就恨的不得了,讲一个案例。

案例

上次有一个30岁的男青年,他指着爸爸说:我永远记得8岁的时候打我,那天下雨他打我,还一脚把我踹到门外,踹到地里,我妈把我拉进来,他还把我推进去,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爸说我对你好记不记得,他说不记得,就记得爸爸打了他,为什么打他他也不记得,但是你留给他的恐惧是很深很深,他终生不会忘。

那个爸爸说他犯错误了我不管吗,他犯错误了我总要管他,我说你管他的时候采用的那个叫惩罚,你打他是体罚。体罚是要预告的,如果你的体罚是预告的,那个当事人是心服口服的,“你今天犯这个错误,我告诉你我们家是不允许的,下一次如果你再犯这个错误我将打你十板手心”,这个就是预告。

但凡一个预告的体罚不会让这个孩子留下阴影的,不会恐惧,因为体罚他的人是理智的。体罚他的人不会因为情绪爆发然后让他的孩子很恐惧。我们有时候体罚孩子的时候是我们自己情绪在爆发,一个耳光打过去,结果这个孩子一直有阴影,一辈子都在恨这件事情。特别是独生子,你打他,他一辈子恨你。所以这个惩罚也是家庭的一种方法,你怎么使用?惩罚最好是预告的,告诉孩子我将怎么惩罚你,你再犯这个错误,你将到卫生间里面去反省反省,我会让你站在那里面壁思过,诸如此类。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关于音乐:美学教育比弹琴重要得多,学得痛苦趁早放弃

我们问陈默老师,琴童家长不好当。很多琴童想要放弃,家长应该如何做决定,是真的让他就这么放弃?还是引导他坚持?

陈默老师说,家长需要先明确目的,为什么要学琴?让孩子学乐器,家长一般不太有培养钢琴家的企图,钢琴家一般都是钢琴家的孩子,郎朗的情况很少。学琴希望孩子有艺术鉴赏力,高贵的气质。

可是孩子在学琴时都是什么状态?有一位高中生跟陈老师说:“我小时候弹琴,妈妈躺在床上,弹错琴、就毯子扔过来”。你看看家长这是什么状态?如果在弹琴的时候,家长希望让孩子感受到美、快乐,那么请家长先优雅得体。

也有家长说学琴是为了锻炼双手协调,开发左右大脑,其实最好的玩具是游戏机,又开心又能达到目的。

如果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你们双方都痛苦,那趁早不要学了

如果家长在乎的是美学培养(太好了中国最缺的就是这个),完全不用局限于弹琴,可以带孩子去看音乐厅、话剧场、听京剧,看美术展,这些都可以培养鉴赏力。美育教育,美是让人不功利的。可是如果你在让孩子弹琴的目的非常功利,你这样就无法达到目的,无法享受美的过程,这样也无法让人格调很高。

我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诚如陈默老师所言,看《莫扎特》这样一出荡气回肠的剧,就是一次很好也很轻松的美学教育。我们常说,“经常进剧场的孩子,气质很不一样”,而这个“气质”,今天陈默老师是给我们解释清楚了。

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应该和我一样,觉得陈老师的建议直接又有用。这20多年来,她总共接待超过9000个家庭案例,积累出来的忠告在此:“希望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帮助他们长成内心强大、适应社会的小孩”。

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一起谨记。

感谢关注

iKids(i-Kids)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感谢你的阅读和分享。我们写过的学校和玩乐推荐,应该是上海最丰富的品质亲子生活信息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