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范仲淹苏州治水所遭遇到的无奈

 苏迷 2017-02-07

  去年南方的洪涝灾害之严重想必大家都是清楚的,而其中长江流域的灾情之大更是让笔者印象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笔者对宋代以后吴淞江流域频发的洪涝灾害的情景有了直接而又形象的认知,进而也使得笔者对宋代以来关注和主持吴淞江流域抗灾救灾和水利建设的那些学者和吏民们怀有了深深的敬意。而在那些精英人物中,笔者对范仲淹的关注是最大的。

  在研究吴淞江的过程中,笔者能找到的与范仲淹有关的资料少得可怜,但还是可以从范仲淹所处时代的吴淞江流域的现状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苏州发大水,情景跟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大水差不多,都是由于持续的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洪灾导致大片农田被淹,灾民超过10万户,灾情极其严重。第二年,也就是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六月,范仲淹被朝廷调任苏州知州。范仲淹一上任,就对水患进行调查,他遍访农村中的德高望重之人,察访水道,分析水患原因,终于找到了苏州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关键所在。

   范仲淹所面临的无奈困境

  入宋以来,古吴淞江流域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该地在宋代以后水旱灾害频发。这些根本性的变化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娄江、古东江的淤塞成陆

  《禹贡》上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这“三江”虽然历代学者说法不一,但古代太湖水下泄入海通道确实是有三江的,只不过古娄江和古东江的入海河道是人工开凿的,只有吴淞江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天然形成的入海河道。在唐朝后期,由于长江以南、杭州湾以北的海岸线向东推移,由于我国的气候进入一个寒潮期,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潮的倒灌,使得进入三江里的海沙不断增多,由于古娄江和古东江的入海河道是人工开凿的,其规模和水量都比古吴淞江小得多,所以在古娄江和古东江的入海口很快就被泥沙和海沙所淤塞,加上杭州湾北面捍海塘的修筑,很快就使得古娄江和古东江淤塞成陆。这样就使得太湖水原来通过三江入海变成了只通过一江入海了。

   二、太湖上游五堰被毁,太湖水量急增

  说起五堰,就得提到伍子胥。当年为了伐楚,伍子胥主持在现在的高淳那个地方开凿了一条运河,来沟通太湖和长江,以运送军粮。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就把这条运河称为胥溪。这条运河沟通了太湖下游的吴淞江流域和上游的青弋江、水阳江(后人称之为九阳江。)流域。由于该运河是开凿茅山而行的,要穿越山脊,所以就形成了两侧相背倾斜的地势。为防止汛期西水东泄,以及旱季溪河干涸,古人在胥溪上,就是在现在的东坝镇(上坝)到定埠间修筑了五道土堰,以分级节制水流。由于这五道土堰对于胥溪航运至为关键,所以胥溪又被称为五堰。

  五堰一直起着节制水流的作用,一直到唐代末期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在宋代水利专家单锷的水利书中有记载:“由宜兴而西,溧阳县之上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之众水,由分水、银林二堰直趋太平洲、芜湖。后之商人由宣、歙贩运簰木,东入二浙,因五堰为艰阻,因相为之谋,绐官长废去五堰。”(1)这五道节制水流的土堰在唐末因商人的私利和官长的渎职而被废去。而入宋以后,没有将之及时修复,所以就产生了很大的祸害。对此,单锷继续分析道:“五堰既废,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五六月暴涨,则皆入宜兴之荆溪而入震泽,盖上三州之水东灌苏、常、湖也。”(2)就是到了夏季暴雨多发之时,太湖上游当时三个州的水就通过宜兴的荆溪一股脑儿地进入太湖,再由太湖东灌下游地势低洼的苏、常、湖地区,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三、吴江塘路的修筑阻碍了大量湖水入江

  太湖西高东低,吴江、平望一带,原来一直是湖水东趋宣泄的要冲,一直是一片沼泽地带,直到唐朝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为了漕运交通,苏州刺史王仲舒“堤松江为路”(3),在苏州、吴江、平望之间修筑了一条塘堤,这就是著名的吴江塘路。当时“松陵镇南、北、西皆水乡,抵郡无陆路,至时始通。今吴江县之古塘、石塘、官塘、土塘皆是吴江塘路。”(4)从此,在太湖东面外围形成了一条堤岸,并与早些时候修建的平望至吴兴荻塘连接。宋代重视漕运,对这条塘路不断修治加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挡住了太湖风涛,有利于江南漕运和交通的发展。但是,在范仲淹时代的宋代,太湖入海的三江,古娄江和古东江已淤塞成陆,只剩吴淞江了。而“吴江岸界于吴淞江震泽之间,岸东则江,岸西则震泽,江之东则大海也。”(5)这样,吴江塘路就成为了太湖洪水东趋的障碍。从而导致了其“横截江流五、六十里,致震泽之水常溢而不泄,浸灌三州之田。”(6)这个危害是很明显的,宋朝的一些水利专家对此都有批评,比如郏亶认为吴江塘路的修筑,“徒有通往来御风涛之功,而无卫民田去水害之大效。”单锷认为吴江塘路修筑以后,“十年之间,熟无一二。”(7)而那个“三州”就是指苏、常、湖三州,是当时朝廷的主要赋税之地。

   四、五代吴越国时期完善的塘浦圩田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关于此,宋初的水利专家郏侨在其水利书《水利大略》中有明确的阐述:“浙西有营田司,自唐至钱氏时,其来源去委悉有堤防堰闸之制,旁分其支派之流不使溢聚,以为腹内畎亩之患,是以钱氏百年间岁多丰稔,惟长兴中一遭水耳。”(8)历史上,从唐代到五代吴越国时期,吴淞江流域都是设立专门的机构营田司来管理农田水利的,其塘浦圩田、各支流港汊都是建有完善的堤防堰闸体系的,所以在大水之年,田里的水能很快流入塘浦港汊,而塘浦港汊里的水又能很快地进入吴淞江的各大支流,而支流里的水又能很快进入到吴淞江主干道,进而抬高吴淞江的水位,并高于海潮水位,这样就使得巨量的吴淞江里的清水能有效地冲刷倒灌入江的海沙,并入海。这样就使得整条吴淞江都水流通畅,不会有淤积,从而也不会造成洪涝灾害。而在水少的年份,完善的塘浦圩田体系可以蓄水,以资灌溉。正因为有了这个完善的堤防堰闸体系,所以钱氏吴越国百年间大多年份都??丰收之年,只是在长兴年间偶有一次大水而已。

  但是,入宋以后,为了便于转运漕粮,“端拱(公元988年~989年。)中转运使乔维岳不究堤岸堰闸之制与夫沟洫畎浍之利,姑务便于转漕舟楫,一切毁之。……。营田之局又谓闲司冗职,既已罢废,则堤防之法,疏决之理无以考据,水害无已。”(9)转运使乔维岳把五代吴越国时期完善的塘浦圩田体系全部破坏掉了。吴淞江流域没有了堤防堰闸体系的保护,那些塘浦港汊、大小支流就会被泥沙和海沙日渐淤塞,一遇大水或持续的暴雨,就会泄水不畅,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五、北部边患不断,朝廷把主要资金都用于国防

  我们知道北宋建立时没有完全、真正统一中国,其北方还有几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比如辽、西夏等。这些游牧部落经常会带着铁骑来“叩关”,对北宋边境进行侵扰,甚至是烧杀抢掠,这让北宋政权很头疼,所以,为了更好地加强北部边境的防御,北宋朝廷将国库里的钱主要都花在国防上了。因为在这方面的开销越来越大,所以朝廷对两浙地区的越来越严重的占水为田的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暗中鼓励的,这无非是为了增加税源。所以对范仲淹提出的关于吴淞江流域??利建设的建议并不怎么支持。

   范仲淹治水方略所遭遇的责难

  面对如此困局,范仲淹还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治水的有效方略,并想尽办法请求朝廷支持实施。首先它向朝廷汇报了在苏州的调查情况,他说苏州四周低平,十分之二三是湖泊。太湖收纳数郡之水,但只有一条下泄入海的通道,那就是吴淞江。这个地区每当有连续的暴雨时,就会使得湖泊里的水都溢出来,而吴淞江因其主干道下游淤塞而导致洪水下泄不畅,泛滥成灾,从而淹没低洼处的各个城乡。因此,只有把吴淞江的水位降低,才能真正做到泄洪排涝。而一旦那年的雨水多,没能完全排涝,那么,来年夏天一遇持续暴雨,此地必将再次形成洪涝灾害。所以光靠吴淞江主干道来泄洪是没用的,还得靠吴淞江的入海、入江的那些大的支流来协助分洪、泄水,才能真正把吴淞江流域低地地区的洪水都排干。

  可是,吴淞江虽然曾经有很多支流北到长江、东到海,但这些支流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淤塞很久了,根本就不能起到泄洪排涝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把那些入海、入江的吴淞江的大的支流都挖深、拓宽、疏浚,只有这样,才能把苏、湖、常这三州低洼地区的洪水都排入东海或长江,“今疏导者不惟使东南入于松江,又使东北入于扬子江与海也,其利在此。”(10)

  但是,对于范仲淹的治水主张,朝廷有很多质疑、甚至是反对的声音。当时朝廷的谏官不知苏州患在积水不泄,“咸上疏言仲淹走泄姑苏之水,不知其利,反以为害。”(11)“是时,论者沮之。”(12)

  对那些质疑、反对,范仲淹一一给予了解释、甚至是反驳,比如:有人问:“日有潮来,水安得下?”(13)吴淞江入海口有海潮,那些入海的支流也都有海潮,每天都来,海潮倒灌,吴淞江及其支流的水又如何下得了?

  关于这个问题,范仲淹举了长江和淮河的例子来回答,他说长江和淮河也都有感应海潮啊,但海潮是来的时间少,退的时候多,所以长江和淮河能汇集天下之水而入海啊。

  又有人提出疑问:“沙因潮至,数年复塞,岂人力可支?”(14)海沙随潮而至,淤积在吴淞江及其支流中,导致其堙塞。即使对这些堙塞的支流加以清淤,几年过后又会淤塞,这种情况难道是靠人力可以改变的吗?

  对此,范仲淹回答道:“我认为不是这样,新开的河渠肯定都设有水闸,在平时,水闸都是关闭的,以阻挡海潮,从而使得海沙不会淤积在闸内的河道内。到了第二年开春,就把淤积在闸外的泥沙清理掉,这样就可以省掉很多工役。而在水少的年份,水闸也不要开,这样河渠就可以蓄水,这些水就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同样,在水多的时候,就把水闸打开放水,泄洪排涝。”

  有人又从另一方面进行责难:“开畎之役,重劳民力。”(15)意思是这些疏浚工程规模大,如果实施,必将劳民伤财。对此,范仲淹反驳道:“东南之田所植惟稻,大水一至,秋无他望。灾沴之后,必有奇疫,乘其羸惫,十不救一,谓之天灾,实有饥耳。如能使民以时导达沟渎,保其稼穑,俾百姓不饥而死,曷为其劳哉?民勤而生,不犹愈于惰而死乎?”(16)苏州这个地方都只种水稻,发大水后,老百姓就秋后没什么指望了。而且水灾过后,必有厉害的瘟疫随之而来,必将害人无数,这都是由于老百姓饥寒交迫,没什么抵抗力所造成的。如果政府此时拿出粮食来组织百姓以工代赈来疏浚河道,泄洪排涝,那么不仅可以保住庄稼,而且也可以使百姓不会因饥饿而死。这样做怎么能说是劳民伤财呢?百姓因勤劳而生,不是胜过因懒惰而死很多吗?

  这时,又有人拿水利建设挤占军粮来说事:“或曰力役之际,大费军粮。”(16)对这种刁难,范仲淹也用精确的计算加以驳斥:“姑苏岁纳苗米三十四万斛,官私之籴又不下数百万斛。去秋蠲放者三十万官私之籴,复无有焉;如丰穰之岁,春役万人,日食三升,一月而罢,用米九千石耳!荒歉之岁,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一月而罢,用米万五千石耳!量此之出,较彼之入,孰为费军食哉?”(17)苏州每年夏税交三十四万斛(一斛相当于十斗,一斗相当于十升。),去年官方赈济发放就超过了三十万斛。而搞水利建设,如果是在丰收之年,春天开工,服役之人为一万人,每人每天吃三升米,服役一个月,则总共需用米九千石罢了;如果在歉收的年份,每位服役之人一天吃五升米,服役一个月,总共也只需花费一万五千石大米罢了。这么点开销跟动辄三十来万的赈济相比,只是一个零头而已,又怎么会挤占军粮呢?

  又有人提出质疑:那些已经变为田的湖荡、沼泽地带,稍有兴作,就会被泥沙充溢,把它们开挖成河,难度较大,也没有什么益处。

  对此,范仲淹不以为然,他反驳道:“吴中之田非水不植,减之使浅,则可播种”(18),并不是一定要开挖河道把水放干才算有功的。

  ……

  在驳斥了种种非议、刁难后,范仲淹认为必须要将吴淞江的入海和入江的一些大的支流进行疏浚,然后还要将吴淞江的一个著名的大湾盘龙汇(古称蟠龙汇)进行裁弯取直,通过这些水利工程后,苏州地区的泄洪排涝工作必将得到有效改善,那么今年秋天的收成也许还有一半的指望。

  “然今之世,有所兴作,横议先至,非朝廷主之则无功。”(19)而“苏州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20)所以希望朝廷“择精心尽力之吏,不可以寻常资格而授,恐功利不至,重为朝廷之忧且失东南之利也!”(21)

  因为有了切身体会,范仲淹认为现在这种风气非常不好,只要一提搞水利建设,就有非议、刁难,如果不是朝廷亲自主持搞,就不会成功。而苏州、湖州、嘉兴这三州沃野千里,是国家的粮仓。所以朝廷要任命那些忠心为国、实心办事的人,给他们授权,给他们“尚方宝剑”,只有这样才能把吴淞江流域的水利治好,也才能保住国家的粮仓。

   有心无力,徒叹奈何

  在解决了那些来自朝廷的质疑和反对声后,范仲淹的治水主张打动了朝廷,朝廷命他主持苏州地区的水利建设。于是,范仲淹以工代赈,每日给粮五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部役开决积水”。这年八月,水利工程还在进行中,朝廷突然下旨要把范仲淹贬到明州(今浙江宁波。)任职。范仲淹无奈,只好放下手头的水利工作,准备去明州赴任。这时,一位转运使看不过去了,马上上疏朝廷,认为范仲淹“治水有绪”,请求朝廷将范仲淹留在苏州,继续担任吴淞江支流东北各港浦的疏浚治理工作。这道奏折帮了范仲淹,朝廷撤回任命,范仲淹留任苏州,把水利工程完成。因此,虽然有波折,但范仲淹还是亲手完成了此项疏浚吴淞江入海、入江诸港浦的水利工程。

  在这项水利工程中,范仲淹主持疏浚了白茆塘、福山港、黄泗浦、许浦、奚浦、三丈浦、茜浦、下张浦和七丫浦等吴淞江的支流,这些都是属于吴淞江流域最早开凿的三十六浦中比较大的支流,有的在现在的常熟境内,有的在现在的昆山境内,或入海,或入江(那时还没有上海。)。在疏浚了这些支流后,范仲淹还在那些支流的入海、入江处设置水闸,随时启闭,遇到大旱,可以引水灌溉;遇到洪涝则可以宣泄洪水。同时,还能有效规避海潮侵袭时的泥沙淤塞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接下来,范仲淹还准备将吴淞江的大湾盘龙汇裁弯取直。这个盘龙汇(在昆山和华亭之间。)河道直线距离只有十里,但是其迂回曲折的路程达四十里。吴淞江下游曾有五汇四十二湾之说,可见其曲折。那么怎么会这样的呢?明代的水利学者归有光在《水利后论》中是这样解释的:“故古江蟠曲如龙形,盖江自太湖来源不远,面势即广,若径直则又易泄,而湖水不能蓄聚,所以迂回其途。”(22)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古代太湖上游的五堰还没毁掉,吴江塘路还没修筑,吴淞江流域各支流的堰闸体系还健全的时候,当时吴淞江江面宽广,离海又近,上游水量大,水流通畅,如果水道太直,湖水就不能蓄聚,所以久而久之,吴淞江下游就出现了许多的大湾。但是,到了范仲淹的宋朝时代,随着吴江塘路的修筑,随着吴淞江流域的塘浦圩田体系的破坏,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向东推进,使得吴淞江及其各大支流的下游这些蟠曲的大汇、大湾都往往会被泥沙所淤塞,每当发大水,就泄水不畅,就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对此,宋代的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有记载:“江流为之阻遏。盛夏大雨,则泛溢旁啮,沦稼穑,坏室庐,殆无宁岁。”(23)所以要使得吴淞江能有效地泄洪,就必须要将这些大汇、大湾裁弯取直。但范仲淹没有机会了,朝廷在他完成上述水利工程后,就调他去做别的官了,“范公尝经度之,未遑兴作”(24)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负责主持过水利建设。

  在苏州治水时期,范仲淹研究了五代吴越国的成功的水利建设经验,他发现“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25)“浙西(五代吴越国时期苏州地区行政上属于浙西地区。)地卑,常苦水沴,虽有沟河可以通海,惟时开导则潮泥不得而堙之;虽有隄塘可以御患,惟时修固则无摧坏。”(26)那么又该如何经常对吴淞江的各大支流及塘浦圩田进行清淤、疏浚和修复、加固呢?经过调查研究,范仲淹才明白,“臣询访高年,则云,曩时两浙未归朝廷,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隄,以减水患。”(27)原来在五代钱氏吴越国时期,建有专门的营田军,有七、八千人,专门从事农田、水利建设。

  在研究了五代吴越国的成功的水利建设经验后,结合自己的治水实践,范仲淹对吴淞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的“三合一”治水理念。虽然他以后再无机会实践自己的治水主张了,但是,他的这个治水理念却成为了宋代以后历代有心治理吴淞江流域水旱灾害的专家学者、重臣和地方官员们都奉之惟勤的不二圭臬。

   注释:

  1、(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76页;

  2、(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76页;

  3、(宋)范成大撰,陆振岳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吴郡志》卷十一,牧守,第136页;

  4、(清)金友理撰,薛正兴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太湖备考》卷三,水治,第110页;

  5、(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76页;

  6、(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76页;

  7、(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76页;

  8、(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72页;

  9、(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72页;

  10、(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3页;

  11、(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78页;

  12、(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治水,第52页;

  13、(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3页;

  14、(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3页;

  15、(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3页;

  16、(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3页;

  17、(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3~364页;

  18、(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4页;

  19、(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4页;

  20、(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4页;

  21、(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4页;

  22、(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五,水利三,第403页;

  23、(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治水,第53页;

  24、(宋)朱长文撰,金菊林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治水,第53页;

  25、(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2页;

  26、(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2页;

  27、(清)顾沅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吴郡文编》卷二三,水利一,第36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