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rit,让平凡人取得非凡成就

 Andy7798 2017-02-07

题图:Quentin Dr 作品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026篇文章,来自公众号:兰启昌(lanqichang6)。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兰启昌,90后,复旦新闻系毕业,曾就职于特斯拉中国,现在在一家创业公司负责营销。


绝大多数人,从出生起就面临一道选择题:

努力认真地活,争取获得成就;

将就自己,相信平平淡淡。

你会选择哪一条路?

这个问题非常残酷,很多人选择逃避。他们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以为把头埋进沙子就可以忘掉它。许多畅销书会劝导人们:“别刻意追求,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如果70岁长者相信这些理论,是岁月带来的智慧;但20岁年轻人认同这一套,就是怯懦了。

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颗“不甘平庸”的种子,但这颗种子缺少发芽的土壤,经常被扼杀在摇篮里。我们从小被灌输了“智商”的概念,所以把成绩差归因于智商低;教科书告诉我们“天赋”的重要性,所以当我们做不好一件事时,就拿缺少天赋当借口。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这本书的作者,挥着锤子把“智商”“天赋”这些观念砸得稀巴烂,她用一个又一个的科学研究结果,讲述了一个既朴实又惊人的道理:杰出者的成长道路有迹可抛开地域、国家、领域等不同条件,他们拥有同样的特质。

这个特质,就是Grit。作者把Grit分解为Passion和Perservance。请注意,Passion在书中的含义和我们日常理解的“激情”非常不同。

Justin Luebke 作品

别只发掘兴趣,更要培育兴趣

也许是中国人被应试教育坑惨了,所以我们造出了另外一个神话:兴趣。很多人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挂在嘴边,他们的潜台词是:如果我学不好或者做不好一件事,是因为没有兴趣。

迷信兴趣是一种病。许多人不断尝试,但总是没法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原因。他们之所以迷信兴趣,本质上是逃避努力的痛苦,认为做感兴趣的事会一直开心,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作者揭示了兴趣与成就之间的真正逻辑。兴趣对人的成功非常重要,但要想把兴趣变成杰出事业,有三个步骤需逐步完成:发现、发展、加深。(Discover Develop Deepen)

在这三个阶段中,“发展”和“加深”兴趣比“发现兴趣”更重要,也更难。“发现”兴趣是轻松快乐的,就像在高温的夏天里吃上了冰激凌。“发展”和“加深”兴趣变成了苦乐相伴的过程。

为什么许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兴趣?因为他们永远停留在“发现兴趣”的阶段,当进入一个新领域,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心血去发展兴趣时,他们会轻易地被困难击败,从而放弃,并且给自己一个放弃的借口——我原先的兴趣并不是真的。

在作者看来,那些遇到挫折就匆匆放弃的人谈不上有“激情”,激情是指在长时间内一直发展兴趣的持续状态。

Greg Rakozy 作品

刻意练习是成功者的“捷径”

当发现兴趣之后,如何去发展它,从而把它变成独特能力呢?

心理学家对棋类、游泳、记忆、音乐、科学领域的大师进行了漫长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培养能力、不断精进的最好办法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和“练习”不一样。当你学会解一道数学题时,你重复地做同类型的题目,这叫做“练习”。如果给自己增加难度,尝试去解在此基础上稍有变化的题目,这叫做“刻意练习”。重复练习不难,而且会给人虚幻的成就感,但实际上你一直在做无效的劳动。刻意练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你需要跳出舒适区,不断给自己施压,但长此以往,进步明显。

我最近在学滑雪,很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两者的不同。开始时,学会了刹车,然后就能从山顶快速俯冲,体验极速的快感。如果不断地重复俯冲的动作,感觉很爽快,还会给人一种自己擅长滑雪的错觉,但如果止步于此,不进一步去练习转弯等更难的动作,就会永远停留在入门阶段。

作者对“刻意练习”做了更详细的分解,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 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设定更高的目标。

  • 为了达成目标,不断增加训练的难度。

  • 在训练过程中,始终向他人寻求真实反馈。

  • 根据反馈改进动作和状态,从而提升技能。

在练习技能的过程中,心态要从“Feeling good”转化为“Getting better”。挑战更有难度的动作,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困难,使我们怀疑自己。这时候,就需要更有耐心,一点一滴地感受到成长,让踏实的精进不断为自己增添动力。只要你能保持这个状态,就会不断进步,因为:

大多数人都会高估短期行为的收获,而低估长期行为的收益。

Cristina Gottardi 作品

将自我融入到更大的世界中

很多人都好奇成功者的驱动力是什么,因为攀登顶峰的路程如此坎坷,没有强劲的动力实在难以坚持。为了自我目标去努力的人更可能成功?还是为他人去奋斗的人更容易获得胜利呢?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公众人物中,愿意坦诚自我的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总是乐于包装自己的光辉形象,外人难以窥探他的内心。比如,贾跃亭蒙眼狂奔,在资本市场闪转腾挪,在发布会上多次哽咽,你能分辨出他的身体里到底是梦想还是野心吗?

对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清晰的解答。大多数杰出者最开始的动力都来自于个人目标,比如实现财务自由,或者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但当他们日渐跋涉,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时,就会发现,对他人利益的关注更能支撑自己不断前行。

一个人白手起家,开始做生意,每年收入几百万的时候,他可能想未来要多挣点钱,让生活变得更好,当他的商业版图成百上千倍地放大时,推动他继续奋斗的,更有可能是对行业的提升、对社会的改变。在经济学中,这可以解释为个人利益的“边际效益递减”。

这也和中国古人的智慧非常吻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现在很多创业者在刚起步时便喊着要改变世界显得很滑稽。乔布斯最开始组装电脑时,没想过要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口”,只是发现这种方式能带来很多收入。

对心怀抱负的人来说,在能力增强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拓宽眼界和心胸,把更多人的利益纳入自己的考量范围。这将为你增加燃料,让你能一往无前地不断冲锋。

Nik Shuliahin 作品

放弃虚无,建立真切的希望

在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难关。这时,Grit中另外一个重要特质——Perservance(坚韧不拔)登场了。

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在遭遇困难时不断给自己希望的人比悲观主义者更能保持前进状态。希望和信念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们像催化剂,让长年累月的努力能够在一瞬间爆发。

不过,人们对希望存在普遍误解。在很多人看来,希望是相信“不论如何,明天一定会更好”,这不能称之为希望,只能算作迷信,因为未来的走向是多元的,停留在原地祷告没有任何帮助。真正的希望是相信“通过行动能让结果变得更好”,这是建立在努力之上的真切期待,并且会激励人们放弃幻想,做出改变。

每个生命的诞生都纯属偶然,这种偶然性让生命变得更加珍贵。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尽可能地体验生命的深度与广度?与甘于平淡的人相比,追求卓越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可能会更加满足。但追求卓越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缺少同伴,野兽出没,没有正确的观念和方法作为装备,很可能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在出发前,不妨读读Grit这本书,它会成为你的手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