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山西古村镇(52)东于村——元宵狂欢哪里去?东于架火爱煞人

 山汉藏书阁 2017-02-08

正月十五闹元宵,神州大地张灯结彩,欢歌笑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方式欢度自己的狂欢节。在山西太原清徐县的东于村,有着历史悠久的架火习俗,可谓中国狂欢节的一个注脚!

东于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城西5公里处,距省城太原45公里,307国道、大运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5.5公里。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清徐乃至太原市最大的行政村。 作为清徐最大的一个村,自古有放架火的习俗。它最早起源于初唐时期,又名“黑火山”。据《清徐县志》记载,远在初唐时期,高白东于一带就有放天火的传说。相传凡界人得罪玉皇大帝,天庭降旨,派三官大帝在正月十五纵放天火焚烧人间,三官大帝不忍嫁祸于人,于是点化人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二更时分家家点明火放高火,凡界百姓依三官大帝指点照办。然次日却有天宫启奏玉帝,言明真相,玉帝加罪三官大帝,腰剁三截扔下凡界。人们为报答三官大帝救命之恩,忍痛供奉大帝肢体,每年正月十五,搭供棚燃香烛供奉三天,夜放焰火以示纪念。这一民俗文化活动流传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东于村古有四大截,按居住的区域分为四大片,分为西截、北截、中截、南截。四大截共分为十八个火社,是正月里开展祭祀、闹红火、放架火的单位。

自古传说徐沟的铁棍,太谷的灯,东于的架火爱煞人。东于的架火不仅火药好、搭配好、夜里好看,而且门面更好看,白天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过去架火的火药全是自己人配制,亲手制作的。架火的制作是很讲究,是一门整体综合的艺术。架火最讲究的是门面的彩带装饰。白天它是作为一种纸扎工艺美术品供人们观赏,其地板骨架是架火桌,这种桌无桌面,全村惟有十门社是有桌面的,长方形,前面和中间都有#字形框架,然后把高粱秆扎成各种形状绑在上面,做成庙宇、戏台。桌子正面是门面,两边是影壁,门庭上面是飞檐斗拱,丘槛卧欠,猫头滴水是用刻好的模具印上去的,瓦房红漆柱上书对联跟真的庙宇一样。大门匾额上书“灵隐寺、宝梵寺、少林寺、法云寺、双灵寺”等彩带,下面做成戏台,戏台上还有泥塑人物或剪纸人物造型的戏曲故事,还有的山门半开,小沙弥探头,有的窗下种花草,前卧狗,有的简单写个大“寿”字、“福”字挡住后边的火药。架火平年做12桌(层),闰年制作13桌(层),为了将架火的门面装饰点缀得更好看,要在已制作好的门面前再挂剪纸彩带。 带儿挂在两边,庙宇的挑檐上插上火焰旗,最顶上一桌插上个大“帅”旗或者“令”字旗,周围做成“城门、城墙、垛口”式样,城门洞顶写上有名气的城名或关口。。

正月十五一大早,街上大人们早早起来,忙于去顶架火,社首即敲锣(有的街上正月十四就顶起了):人们便一齐去顶架火,预先竖好的架火杆,从顶端的滑轮上吊下粗粗的麻绳,火药组的人们把制好的各种药绑到架火桌上,打灯、起火绑对面和左右两边,一般是朝斜上方射的,只有最顶上的才有朝天直射的,有时还有沙罐、走犊、门炮,放在适当地位置。绑好火药后,一桌桌往起顶,粗绳从架火桌中间穿入,两边是用细绳绑着,用木棒绞紧,顶完后,前面摆一排供桌,上面放着香炉、烛台及各种供品,烧香火,点蜡烛,点燃塔塔火挂好“十王爷、三官爷”,满街扯上花红。有时还需祭祀活羊,完毕即宰掉,给各家分肉。街上人每年最讲究的是供献架火,正月十五架火顶好后,架火前面供桌上摆满了各式供品,桌下下跪着许愿的善男信女。有祈祷风调雨顺的,有许愿升官发财的,有企望全家平安的,有渴望生儿传宗接代的……

元宵节的大街,支起大锅现滚元宵。

热气腾腾的元宵出锅了,路过的人都可以随便吃。

街头巷尾处处锣鼓擂台,此起彼伏声震云天。

东于村放架火,最具特色的是迎鼓。迎鼓全称叫“迎春鼓”,因为元宵节是在立春和雨水节令之间,预示着春天将来临,所以叫迎春鼓。迎鼓是放架火的前奏曲,格外隆重而热烈。全村自古有18架火,放架火次序依次逐年排开,今年是头架火,放完排列最后,明年是末架,今年的第二架火,明年即是第一架火,四年一次,周而复始,依此类推。上午第一架火的锣鼓队敲打出发到各家送香蜡,并约好晚上放火事宜。当夜幕降临时,第一架火的迎鼓队伍便出发了,队伍由社首统领,副社首若干人,队伍有灯笼、火把、牛牛拔(海螺),执事锣鼓队和大鼓社火,这些队伍分别由副社首分管。前面是四只大灯笼,上书某某社及“吉祥如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语,灯杆是用三根竹板并在一起,前面一个弯头很柔软,前进时一步一巅上下跳动,休息时三根竹板分开,将灯笼悬吊在中间,灯笼后边是执事队伍,即为仪仗队,各家会把自家最风光的东西打出来,显示一番。第一架火的锣鼓队浩浩荡荡来到第二架跟前,于是第二架火的锣鼓队跟上第一架火的锣鼓队,然后去迎第三架火,直到依次把其余十七架火的队伍都迎齐了,十八支队伍锣鼓喧天,灯火通明,浩浩荡荡排成一条龙,整个街上人山人海。然后来到第一架火前,十八支队伍依次过火场。 过火场是迎鼓戏的戏眼。第一架火的锣鼓队在前,开始过火场,前面四只灯笼,上下颠着,打灯笼的踩着稳健的丁字步,缓缓向前移动,执事队伍紧随其后,锣鼓队把锣鼓敲得震耳欲聋,火把、牛牛拔前后跑动。锣鼓队暗中较劲,一家比一家敲得响,一家比一家响得欢,后面的大鼓队伍,更是热闹非凡,抬大鼓一边颠鼓,一边扭着,走三步退两步,大鼓两边的人还用鼓槌不停地敲着,“咚——咚——咚——”有的是抬鼓人自己敲,两手同时敲,肩上的抬杆也是稳稳地搁着,不会滑落。他们拼命地巅着、扭着,虽满头大汗,仍然悠然自得,忘乎所以,闹红火和看红火的都融成一片,人们个个都是如醉如痴,如癫如狂。人们把一年来喜庆丰收的热情,盼望来年好光景的激情,都倾注到了迎鼓的这项话动中,那粗犷豪放的舞步,悠然自得的神态,令人忍俊不禁的扮相,狂放不羁的动作,可以说是中国式的“狂欢节”

迎鼓队过了火场,接着就正式揭开了放架火的序幕——试火。试火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从容欣赏本社各种火药的水平,其二是让人们注意安全远离火场,试火是先放起火、打灯,后放沙罐(火树),架火点着后,先是开门炮,接着走犊、起火、打灯越往上越热闹,随着劈劈啪啪的响声,一起蹿上天空,起火拖着长长的尾巴射向长空,打灯像照明弹发出耀眼的光亮,走犊像头苍蝇拖着火尾到处乱窜,把节日的夜空交织成绚丽多姿的图画,照耀得如同白昼。特别是起火,犹如飞箭直射过来,火药从空中下来直溅地上,整个街上闪光一片,窜起金星一般,有的架火最上边安放沙罐,接近尾声时,巨大的火树升起在半空更为精彩。有的还用硫磺沾在铁丝上最后绕织成美丽的祝福语,各种火药在夜空中交相辉映,别有千秋。有诗为赞:“火树银花不夜天,男女老少舞翩跹,锣鼓响彻月儿圆,游人如织挤满街。

开心快乐的孩子们

燃放升起孔明灯,放飞理想和祝福

文字编写参考相关资料图片摄影均为山汉原创谢谢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