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灵魂(一)

 老刘tdrhg 2017-02-08

书法的灵魂(一)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在中国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她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除了她完美的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外,更主要的则是书法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具有决定和指导的因素。这就是书法的灵魂,灵魂在宗教中认为是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东西,一旦灵魂离开人的躯体,人即死亡。书法也是这样,如果丢掉了她的灵魂,那么无疑也将面临死亡。什么是书法的灵魂呢?这个灵魂就是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精神。她应该包括幽雅的人文性、深刻的哲理性、丰富的传统性、独特的审美性这样几个方面。

 

一、人文性

 

    书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标记。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认为文化是书法的核心。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从书法的产生还是发展,都是围绕着文化这个核心来运行的,那种对书法技法层面的学习以及对书法线条表层的审美,只是一种肤浅的体悟,对书法的真正理解是隐含在汉字书法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超乎笔画之外的玄妙,是一个幽深无尽的文化世界。因此离开了文化的概念,书法将失去它一切耀眼的光辉。

 

    “诗为书之魂。”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是一切中国艺术的魂。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这是对中国艺术的一则通解。诗是内容,书是形式。其文是魂,其书为体。所以说“诗为书魂”或叫“文为书魂”。一次我向国学大师文怀沙请教如何提高书法技艺,文怀沙悄声告诉我三个字:“背唐诗。”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呢?第一,诗(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诗包括文学形式)是书法形式的基本内容。古书中说:“诗言志,歌咏情。”诗歌的境界表达的是人生,书法的境界表达的也是人生,所以古人评价书法叫“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家在笔歌墨舞之间流淌着人的情思,美的书法作品必定是线条墨韵的生命化和人生的形态化。可以看看我们的书家,不管是自己写的、别人写的,总爱“写”诗。而且还得是中国的诗。诗、书结合的艺术思维方式早已深入人心。其二、诗主宰着一幅书法的意境。我认为什么是好书,它必须是有文字的联想、诗词的意境、绘画的构图、舞蹈的韵律、音乐的节奏、体式的完美。沈尹默说:无色彩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音而行音乐的和谐。书家立意全从诗来,诗不同,书亦不同。书家内心的诗境驱使书家手上的笔构成一幅幅不同意境的作品。如苏轼的《梅花帖》,写到结尾,忽做狂草,那是奔放的诗所决定的。他的《寒食帖》写到“年年欲惜春”时,“年”字打破格局,忽做大字,借鉴了狂草的章法。由此可见是诗文引领了行文。其三,诗可以使书法渐入佳境。中国书法研究神韵,讲究空灵,可以超脱出世俗纷扰的的生活,王维诗: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说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很缓慢的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书法上找不到,在书法创作中找不到的东西,你就去诗里找,再反过来帮助我们创作。书法创作是一种抒情,更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寻觅过程,倘若在笔墨和自我体验中不能陶醉和沉浸,也就不能进入。当你进入诗意的境界,文化精神的飞扬尽在其中,一般的技巧和功夫已不成障碍,如果没有诗的境界,无论你基本功如何扎实,技巧如何娴熟,要想进入诗意色彩的书法境界都是不可能的。

 

    “文人书之情”。书法,从产生之日起就始终伴随着文人的荣辱兴衰。中国的文人作为一个阶层最早出现在先秦的“百家争鸣”时期。多数文人情感细腻,内心世界丰富,人格具有“二重性”。历代的文人,无论是“得意”或“失意”都情系书法。由此可以看出,书法既可以成为失意者的天使,也可以成为得志者精神疲累时的慰籍。中国书法艺术在古代文人那里就成了这样的“天使”与“挚友”。甚至可以说,就在书法艺术中他们找到了精神满足。

 

    文化素养与书法造诣。一般说来,这二者是正比例关系。作为书法家,从古至今一向被视为“文人”中的一部分,这主要是由于书法家都具备文、史、哲方面的学问。文人与学问、书家与文人、书法与修养等等,本来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古人谈的最到的话题,但近代有些人老是把书法视为一种单纯的“手熟而已矣”的技巧。我对当今的书法的总体印象是:形式丰富,内涵退化。偏重于笔墨效果,而淡化了“抒情达意”这一本质。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旧式的传统教育和文化,在今天已成为专门的学问。大多数书法家只能靠业余时间补习这方面的欠缺。就是下了很多功夫,由于环境的变迁也收获甚微,所以对书法传统中蕴含的丰富内涵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书卷气的退化是当前书法的最大缺陷。正因为这样,我认为:当今强调文化素养与书法艺术的密切关系就愈显重要。

 

    书为心画与陶情冶性。文人的内心生活、爱憎感情的丰富复杂,较之于非文人,在程度上一般说来应该是高得多的,在古代,从事书法艺术的多是士大夫文人,可以说:大凡文人,都有强烈的“书写欲”。显然,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书法是历代文人最亲密的朋友,文人手上有一支笔内心就感到充实,用手中的笔就可以诉说心中的所思所想。在创造它的过程中体味着创造的快乐,在欣赏它的过程中体味着审美的快意。由“书为心画”势必导向抒情冶性,以满足文人们最频繁也是一般的对艺术的精神渴求。可以说,中国历代文人与书法艺术的因缘之深,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绘画、音乐等其他文学样式。

 

    总之,文字是书法的基础,“识文断字”是书写的前提,仅这点就把书法限制在文人圈中了;文学是书法进步的阶梯,“艺术学养”是书法进入审美境界达到情感体验的桥梁,文人对于书法既是必备的条件,又是先天的优势,只有文人与书法的结合才能使书法步入艺术的殿堂。

 

一、哲理性

 

    中国书法可谓“一墨大千,一点尘劫”,具有自己的发展体系,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促使中国书法亘古不衰的基本思想,即“形”、“神”、“气”、“韵”、“理”、“法”等中国的哲学观。

 

    “形神”是中国书法的核心范畴之一。“形神论”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它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形神论的衍发。“形”与“神”的关系,在古代哲学思想中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和神对形有无依赖性,以至形神的同一性。后人把他引申到审美中,沈括《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经形器求也。”这是说,书画要想达到妙境,不能仅仅从“形”的方面去寻求。“神会”,就是“物”“我”两方面的统一、契和,达到“物我一如”的境界。这样即能捕捉到“物”象的精神特征,而且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要表现的“物”中。苏轼更是注重舍形求神。他在《书焉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前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强调精神的重要,是受了道家的“形本生于精”,“唯神是守……与神为一”,重“神”观念的影响。从形神观来看,便是以“神”为质,以“形”为用。“神”是存在于“形”的内在精神,它是要靠书法家去认识、感受和去捕捉的,所以要“熟于心”。“熟”的过程也就是“练”的过程。

 

    中国书法中的“形神论”是哲学上的“形神论”的衍发。所以在对形神关系的把握上,由于有不同的侧重,因而形成有的以形为质,以神为用,形神统一;有的以神为质,以形为用,重神轻形。中国书法在形神的把握和表现方面,就是上述形神观的具体表现。中国书法之所以重“神”,因为“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质。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所以把“写神”和表现“神韵”作为最高表现。中国书法除重“神”之外,还更注重“气”与“韵”。

 

    从中国书法的审美本质看,注重的是审美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的是一种神与形、情与物的统一。特别是对气与韵的理解是中国书法的核心。“气”本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从春秋战国开始,就用“气”这个概念来说明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和人的生成及其精神现象。“气”成为书法艺术中的一个美学范畴。孟子提出要善于“养气”。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孟子认为此气(即精神)如能“善养”,就会“塞于天地之间”,这种“塞于天地”的“气”,是一种从修养中来的“精神境界”。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都很注重“气”与“精神”的联系。认为必须“率志委和”,“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文心雕龙·神思》)。强调在创作中应顺其自然,不能勉强;注重艺术家平素对精神“和气”的调养,保持心气平和,精神畅通,这对于感受、体察生活,进行创作十化重要。对“精”与“气”的调养,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探索创作规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论中有所谓“精神者,气之华也”(东方树)的说法。书法也讲“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嫩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大涤子题画诗跋》)。

 

    这些有点太玄了,太理论了,怎么落在笔墨上呢。中国书法对于“精神”与“气”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从创作冲动、章法布局直到落墨的整个过程。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有这样的描述:“兴之所至,毫端必达,其万千气象,都出于初时意料之外。”“气”和精神是统一的。所以古人说“气去精神绝”(《论衡·订鬼》),气和精神的统一,正是书法家自身生命力、创作力的表现。“气韵生动”的“气”是指“精神本质”,和“神”是同一个意思。“韵”在这里是“风韵”、“韵度”的意思,“气”和“韵”都是内在的。“气韵生动”一词的本意就是:生动地表现诗文或文字的精神风韵。“生动”是作为“气韵”的状词。“韵”即是审美境界,又是艺术方法。
 
    “韵”在中国书法审美本质所要求达到的艺术境界。它在中国书法里,和神、意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中国书法家常常把“韵”作为书法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书法中的“韵”,其特征如与“诗”和“乐”。如果说诗中之“韵”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乐中之“韵”是“无声之弦”,“声在音外”;那么书法中之“韵”则是“黑白旋律”,飘逸纵横,妙在笔墨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