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食用菌栽培实例

 tjdjekdkcgf 2017-02-08

 常见食用菌栽培实例

平菇

一、平菇栽培的基本情况

平菇又名冻菌、鲍鱼菇、白香菇、凤尾菇、美味北风菌等,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菇)属。

平菇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平菇生长旺盛,适应性强,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面积最大的食用菌之一,主产国有中国、日本和意大利。国内除青海、西藏和宁夏之外,其余省份均有栽培。

平菇的生长发育与常见的栽培品种

平菇的生长和发育主要分为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生长两个阶段。平菇的生活史是:孢子→初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子实体→孢子。其生长发育时期主要经历原基期、桑葚期、珊瑚期、成形期、幼菇期和成熟期等六个时期。平菇菌丝体的生长是通过菌丝尖端生长点不断向前延伸实现的。菌丝生长速度很快,一部分菌丝可以伸展到空气中变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进一步扭结转化为子实体。

“平菇”通常是商品名称,是侧耳属中多个栽培种的总称。平菇的栽培种类很多,仅在我国栽培的就有500多个,常见的如下:

(1)糙皮侧耳  平时所说的“平菇多指这个种,是目前栽培最广泛的种类。主要是低温型和中温型品种。常见的品种有平杂17、细胞AX3、天达、江都792、黑89、常州2号、双耐等。

(2)凤尾菇  原产印度,是一种栽培较为广泛的中高温种类。常见的品种有平菇831、F327等。

(3)榆黄菇  又名金顶侧耳,属于高温型品种。常见的品种有东北榆黄蘑、农大榆黄96等。

(4)佛州侧耳  从美国和德国引入我国,属于中低温型种类。常见的品种有中蔬10号和平菇AS5.184等。

(5)黄白侧耳  又名美味侧耳、小平菇,属于中低温型种类。常见的品种有姬菇9008、姬菇9811等。

(6)桃红侧耳  高温型种类。常见的品种有福建桃红平菇、江西桃红菇等。

三、平菇栽培技术

平菇的生产流程主要分制种和栽培两个阶段

1.菌种的获得和选择标准

平菇菌种选择的主要标准是菌丝体粗壮、密集、洁白,呈棉毛状,有爬壁现象;菌丝体长满瓶,菌丝分布均匀一致,刚形成少量珊瑚状的小菇蕾。

2.培养料的选择、配方与处理

培养料的选择培养料应就地取材棉籽壳、玉米芯、棉秆粉、豆秆粉、锯木屑(阔叶树)稻草、麦秆等均可采用,其中以棉籽壳最好。使用前,棉籽壳应在日光下晒12d,凡霉坏变质的均不能采用。

培养料的配方平菇培养料的来源很广,主料与辅料的配法也多种多样。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可添加0.1%的多菌灵或托布津。生产上常用的配方有下列几种:

(1)杂木屑78%、米糠或麸皮20%、蔗糖1%、碳酸钙或石膏粉1%,水适量,pH 6.5

(2)杂木屑93%、麸皮或米糠5%、蔗糖1%、尿素0.2%~0.4%、碳酸钙0.4%磷酸二氢钾0.2%~0.4%,水适量,pH 6.5。

(3)棉籽壳98%、生石灰(CaO2%、多菌灵0.1%~0.15%,水适量,pH 6.5

(4)棉籽壳96%过磷酸钙2%、石膏粉2%、石灰水0.5%,水适量,pH 6.5

上述配方中木屑、棉籽壳,可用稻草、废棉、玉米芯和甘蔗渣等代替。

3.栽培方式与出菇管理

平菇的栽培方式很多,主要有椴木栽培、枝束栽培、室内床架式栽培、扎捆栽培、阳畦栽培法、地道山洞和坑道栽培法以及塑料袋栽培法等等。下面介绍平菇的生料塑料袋栽培法:

 (1)装袋接种

技术要点:一是 一定要选择新鲜无霉变的棉籽壳,播种前晴天翻晒3~4d,降低棉籽壳的杂菌含量;二是 一般选用长筒形塑料袋,分层装料接种。装料前将塑料筒的一端用线扎好,先放一层菌种,厚约0.5~1cm,然后放入拌好的棉籽壳,稍加压紧后再放1层菌种和1层棉籽壳。按照此方法在袋中共放入2~3层菌种;三是 装料结束后,用8号医用针头在放置菌种的地方均匀地扎20个微孔,以确保通气顺畅。

 (2)堆积发菌

技术要点:一是 入室培养时的准备。提前对发菌室(棚)进行消毒,杀死空气中的杂菌孢子,净化环境;二是 将菌袋呈“井”字形逐层堆放,每层放4个菌袋,一般堆放7~8层;三是发菌期间,要保持培养室空气新鲜,每天中午进行通风换气;四是经常检查菌袋的生长情况,发现污染菌袋立即剔除,以免向其他菌袋蔓延。在室温22~23℃条件下,一般经过20d左右,菌丝即在袋内长满。

 (3)出菇管理

技术要点:一是 培养的地点最好在塑料大棚、太阳能温床或者地下室出菇;二是袋内出现菇蕾时,此时应及时解开袋口,将塑料袋口翻卷露出菌蕾;三是 出菇期间随时向空间、地面和袋子上喷水,使周围环境湿度达90~95%。四是 出菇期间要经常补水和通风换气,以保持平菇适宜的生长条件。

 4. 间歇期管理

第一潮菇采收之后1015d,就会出现第二潮菇,共可收四到五潮,其中主要产量集中在前三潮。在两潮菇之间是菌丝休整积累养的时间,此时要做到:

(1)清理菌板表面老菇根和死菇,防止腐烂。

(2)轻压菌板并使老菌皮破裂,以利新菇再生。

(3)将门窗打开通风45h,换入新鲜空气。

(4)用清水将薄膜正反两面彻底擦洗干净,然后贴菌板覆盖,清理室内杂物,保持卫生。

(5)一周后按头茬菇管理法,浇出菇水和温差刺激催蕾。以后管理均按头茬菇管理方法以后各茬菇照此管理。

  5. 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

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对所有霉菌也都适合,只是霉菌最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略高些,因此,在菌丝培养阶段,稍微疏忽温度上升至2830以上,若湿度也大,杂菌就猖獗起来。而且虫卵也纷纷孵化,螨类也随之而来,病虫害一旦蔓延就难以驱除,另外,平菇对敌敌畏极为敏感,低浓度的敌敌畏会致使小菇蕾枯死。由于不能轻易用药,只能以防为主,避免病虫害发生。一旦发生,则采用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三者结合的综合措施来控制蔓延。

(1)控制主要的环境因子:针对温度、湿度是引起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所以栽培过程中要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温度:根据各气候条件,掌握各地区各品种的安全播种季节。如果人工控温下栽培时,室温不宜超过22℃,料温不超过25

湿度: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065%之间。菌丝生长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2)杂菌的预防:培养料要新鲜,无霉烂变质,配料前先暴晒12d每次栽培前培养室及用具都要清洗、熏蒸。生料栽培时,培养料尽量少加或不加有机氮源和糖类物质。菌种量要大,加速菌丝生长,优先占领养料,抑制其他杂菌繁殖。注意防鼠堵塞鼠洞,防止交叉感染

3)虫害防治:平菇栽培时常见的害虫有:线虫、螨类、蚋、鼠、蚁、蛞蝓、蜗牛、马陆、果蝇、菇蚊等。药剂防治可用2.5%溴氰菊脂乳剂2500倍液喷雾;用灯光和糖醋液诱杀蝇类;骨头烤香诱杀螨、蚁类;用盐杀蜗牛、蛞蝓等。

香菇

一、香菇栽培的基本情况

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目前中国的香菇年产量为8万吨,在全球10万吨中占有8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香菇栽培最早为“砍花栽培”,但它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产量很低。20世纪60年代采用“椴木纯菌丝接种法”,在椴木上打洞人工接种70年代后期采用木屑代料菌砖栽培80年代初又采用塑料袋筒(棒)式与小袋式栽培。栽培技术上的革新,促进了香菇生产的飞跃发展。

香菇的生长发育与常见的栽培品种

香菇的生长和发育主要分为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生长两个阶段。

根据香菇子实体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大致可分为高温型、中温型和低温型3种。秋季栽培的香菇品种应以出菇早的中温型品种和中温偏低温型品种为主;春栽香菇,要选择耐高温的中温和中高温品种。以下是常见的栽培品种:

中高温型常见栽培品种有:Cr20、Cr04、8001等。

中温型常见栽培品种有:鲁育6号、Cr02、82-2、农1、Cr62、L26a等。

中温偏低温型常见栽培品种有:SL-8815、7402等。

三、香菇栽培技术

1制袋
  香菇是腐生菌,本身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提供给它的基质内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以及少量矿物质和生长素进行生长。
常用的配方有:
  a.杂木屑78%,麦皮20%,糖1%,石膏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b.杂木屑78%,麦皮15%,连麦面5%,石膏1%,过磷酸钙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c.杂木屑40%,棉壳40%,麦皮18%,糖1%,石膏1%,水120-125斤,PH值自然。
  d.杂木屑20%,蔗渣58%,皮麦20%,糖0.5%,石膏1.5%,水120一125斤,PH值自然。
  e.棉壳90%,麦皮8%,糖1%,石膏1%,水110一130斤,PH值自然。
  以上各种原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虫蛀。其中松、杉以及含芳香类物质较多的楠木、樟木等不能用于香菇的代料栽培。 
  使用以上配方时,加入0.1%的多菌灵(50%的含量)对抑制杂茵有一定的效果。即1000公斤料中加多菌灵1公斤。
  将培养料98-100灭菌10-12小时,待菌袋冷却后进行接种发菌和菌袋培养。接种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菌袋培养时,料温应保持在18-23,在菌丝培养过程中,料温会逐渐上升,当料温达到25时;要及时翻堆,同时打张门窗散热,接种5-7天后,需要进行检查菌丝是否吃料,有无杂菌感染等,以后每隔5-7天翻堆一次,发现杂菌应立即淘汰。菌袋培养50-60天,菌茼成熟,袋内菌丝起波浪状或形成少许原基,接种块(穴)周围有部分出现棕褐色水珠,菌筒表面有零星原基出现时,即可以进行脱袋转色。
  2、脱袋转色
  香菇菌筒脱袋转色的好坏,会直接影陶其出菇的早迟、品质和产量。
  脱袋必须选择在晴天或者阴天,无西北风,气温在17-25,最适宜气温为20-22。用小刀轻轻划破薄膜并小心撕去,将菌筒按10厘米间距,80度倾斜排放于地面。
  菌筒的转色主要靠人为调节控制覆盖薄膜内的小气候。具体做法是:菌筒脱袋后,若薄膜内温度在20-22之间,空气相对湿度85%,3-5天内不要掀动薄膜,使菌丝适应新环境,恢复正常生长,但当温度超过25时,第二天使要掀张薄膜,通风降温;若温在20以下,7-8天后才掀张薄膜通风,总之,首先要使菌筒表面菌丝恢复生长,长出一层浓白的气生菌丝后,才张始掀动薄膜,掀动薄膜的目的是增加氧气,降低温度,防止菌丝徒长,防止霉菌危害。一般情况下,脱袋后3-7天内每天通风换气1-2次,每次20-30分钟,当菌筒出现淡黄色水珠,可以用喷雾器轻喷细水一次,然后盖紧薄膜,使黄水均匀分布菌筒表面,第二天用喷雾器冲喷菌筒,洗净黄水,通风至菌筒表面晾干不粘手而稍有粘感,再覆盖薄膜,3-5天内不掀动,然后每天上午9时与下午3时掀动薄膜通风换气,散发水分,增加散射光,拉大菌筒表面的干湿差,这样反复进行2-3天,即可使菌筒正常转色。从脱袋到转色完毕一般15天左右。
 3、出菇管理
  张袋后经过15-20天,菌筒已经正常转色,菌丝已储藏极为丰富的营养,菌丝生命力很强,这时必须给予一定的于湿差,昼夜温差和光刺激,菌丝突然受一外界恶劣环境条件的作用,菌丝生命力便会相对减弱,张始从营养阶段转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化,并相互交织扭结形成原基,继而变成菇蕾,当菇生长到黄豆大小时,应及时供给充足的水分,以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具体的做法是:在昼夜温差小的地区,一般必须采取:菇床上白天覆盖薄膜减少通风换气,增加床内小气候的温度,晚上最好在凌晨4点把薄膜掀张,使菇床气温猛然下降,人为制造温差,这样连续3-4次即可使菌筒产生原基并由原基发育成菇蕾。当气温一直处于20-22时连续3天昼夜均不要掀张薄膜,闷4天后乘晚上气温较低时掀张薄膜并结合浇水降温,这样也可川顷利出菇。当遇连续低温,白天可以适当抽掉菇场上面的部分遮阴物,利用太阳光提高菇床温度达到15以上也可能使原基形成菇蕾顺利出菇,现蕾时,棚内湿度要增加到85%左右。当第一批香菇采收完后,需要停止3-5天,掀张覆盖薄膜增加通风换气次数,以利于菌丝的恢复和扭结。当采收部分的菌丝发白,表明已经恢复生长,再提高温度,创造昼夜温差促进第二批菇蕾形成,当菇体长到2厘米时张始喷雾状水,气温20以上,早晚进行喷水。二批菇采收后再按头批菇进行管理,菌筒经过几批长菇后,菌筒内含水量降至原来

4. 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

对香菇病虫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选用抗菌力强的菌株;培养基质和培养场所必须经常消毒灭菌;作好菇房的管理工作,合理调节菇房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换气。以木屑为基质的室内栽培,危害杂菌主要是霉菌。常见的有绿色木霉、粉绿木霉和康宁木霉等。

(1)若在菌块的菌丝愈合时发现霉菌,可不必急于处理。待菌丝愈合好后,加强菌块通风换气使其降温,让霉菌失去最, 适的生长条件。

(2)若霉菌出现在菌块表面而又未伸入块内时,可用pH8~10的石灰清水,擦洗去掉霉菌,改变其pH值抑制霉菌的生长。

(3)如霉菌污染严重,并已伸入菌块内部,则应采取挖去霉菌部分,然后补入栽培菌种,使香菇占有生长优势而抑制霉菌的生长。

(4)个别菌块霉菌发生特别严重时,应立即拿到菇房外,尽量以石灰清水洗净,然后晾干,再补接栽培种。

金针菇

一、金针菇栽培的基本情况

金针菇又名冬菇、构菌、朴菇,属担子菌纲,散菌目,口蘑科,金钱菌属。平菇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金针菇是目前世界上第四大食用菌,属于木材腐生菌,易生长在柳、榆、白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树干及树桩上在自然界广为分布,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东起江苏,西至新疆均适合金针菇的生长。

 金针菇的生长发育与常见的栽培品种

金针菇是一种异宗结合的食用菌,有性阶段产生担孢子。每个担子产生4个担孢子,有4种交配型(AB、ab、Ab、aB),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之间进行结合,质配后,形成每一个细胞有2个细胞核的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发育后,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并逐渐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又会从菌褶中散发出孢子,继续完成新一代。

人工栽培的金针菇品种,除了从日本引进外,各地从野生菌株中分离,驯化了不少菌株,目前国内品种已达到100多种,主要的品种类型有细密型与粗稀型、旱生型与晚生型、深色型与浅色型等;主要的栽培品种有金杂19、三明一号、常山852、金针92、FV088、金针F21、SFV-9等等。

三、金针菇栽培技术

金针菇生产的大体流程分为五个步骤,其栽培过程介绍如下:

母种接种 → 原种接种 → 栽培种接种 → 栽培袋栽培 → 出菇

1.菌种的获得和选择标准

金针菇菌种选择的主要标准是:菌种洁白,生活力强,容易产生子实体。经过栽培试验,菌盖圆整,白色至淡黄色,不易开伞,菌柄白色或浅黄色,菌柄基部绝少黑褐色绒毛。

2.培养料的选择、配方与处理

栽培金针菇的原料主要有棉籽壳和木屑(阔叶树种)。棉籽壳营养丰富、通气性好,加入适量的麸皮、米糠或尿素可以获得高产。木屑的营养物质虽然不能被金针菇有效利用,但是木屑可提高培养料的通透性和持水性能。木屑要经过发酵后再使用。常用的配方介绍如下:

棉籽壳  常用配方有以下几种:

配方一:棉籽壳97%,尿素1%,石膏粉1%,过磷酸钙1%。

配方二:棉籽壳83%,麸皮(或米糠)15%,石膏粉1%,过磷酸钙1%。

配方三:棉籽壳77%,木屑20%,尿素1%,石膏粉1%,过磷酸钙1%。

配方四:棉籽壳43%,木屑40%,米糠15%,石膏粉1%,过磷酸钙1%。

木屑  常用配方为:

杂木屑75%~78%,麸皮(或米糠)20%~23%,石膏粉1%,过磷酸钙1%。

甘蔗渣  

常用配方为:甘蔗渣40%,棉籽壳35%,麸皮(或米糠)20%,玉米粉3%,石膏粉1%,碳酸钙1%。

3.栽培方式与出菇管理

金针菇的栽培方式较多,目前金针菇主要采用瓶栽、袋栽、大床栽培等方式。现以袋栽技术介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

(1)装料、灭菌与接种

金针菇袋式栽培通常采用长33~38cm,宽17cm的聚丙烯或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袋。每袋装0.3~0.35kg(折干料重),装料高度约占袋长的35。边装料边压实,袋边不留缝隙,料表面要平整。然后套上颈圈,用中间打孔的塑料薄膜和3层报纸封口。也可将袋口折二道,直接用塑料绳扎口。进行高压或常压蒸汽灭菌。冷却后接种,接种后袋口仅折一道,绳子不要扎的太紧,以便发菌。

(2)菌丝培养

将培养袋置于22~24℃条件下培养。培养室要求黑暗、干燥、通风。菌丝培养期间应以保温为主,通气要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在适温下,接种2~3d,菌丝开始萌发,30~40d菌丝即长满袋。用绳扎口的栽培袋,在接种后的7~8d,菌丝生长封住料面时,用缝衣针在袋子的扎口周围扎20个微孔通气,以确保菌丝的正常呼吸。

(3)催蕾

当菌丝长满袋或长至培养料的910、料面菌丝呈白色并分泌黄色水珠时,就要开始进行催蕾,以早出菇。此时将栽培袋移到栽培室(棚),温度控制在13~15℃,湿度85%~90%,每天早上膜通风20~30min,约7~10d可相继出菇,出菇后可适当加大通风,保证湿度,但不可把水洒到菇体上

(4)低温育菇

为了得到符合商品要求的金针菇,菇蕾发生后应进一步降低棚温至8~12℃。低温可以抑制菇体的发育速度,提高菇丛之间的整齐度和分枝的成形率。此阶段栽培室相对湿度要求达90%~95%,每天揭膜通风一次,要求采取遮光或弱光管理。低温育菇的幼菇标准是:菌盖成形不开伞,直径0.2~0.5cm,菇丛高度相对一致,菇体色淡。

(5)伸长期管理

伸长期的管理对于金针菇质量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伸长期管理的关键是:栽培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温度控制在11~15℃;减少通风量。通风量的减少,使袋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促进菌柄的迅速生长,同时抑制菌盖生长和开伞。

(6)采收

从接种开始,经过大约50~60d的生长,金针菇的菌柄大约18~20cm长时,及时采收。采收偏早或者过迟,对金针菇的产量、质量均有影响。优质商品菇的标准是:菌柄挺立、脆嫩,色白,长18~20cm;菌盖小,不开伞。

 4.间歇期管理

一般金针菇每栽培一次,可收3~4潮菇,产量主要集中在前2潮。转潮时间15d左右,转潮速度与转潮管理、栽培品种等因素有关,环境温度影响较大。转潮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搔菌

鲜菇采收后,要立即进行搔菌,即用消毒过的接种锄、匙子或者半圆形耙子,把袋口的老菌块和上表层老化衰退以及干缩死亡的菌丝扒掉,并清理、整平。搔菌后袋口要用地膜覆盖好,经保湿养菌后再进行调湿管理。搔菌的作用是促进原基发生,刺激菌丝较早扭结出菇,并能提高菇蕾的发生密度、整齐度和健壮程度,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调湿、补充养分

转潮期的补水、调湿应在搔菌后3d天左右开始,即表面菌丝开始恢复生长,且表面较干时进行。补水的方法是:先用铁丝在培养料上戳3~4个小洞,用1根细橡皮管向袋内注入少量清水,补入的水量,以菌块吸水1d后袋内无积水为度,如果袋内有积水,应及时倒净。也可以使用喷头向袋内喷水,每次喷水量不要太大。补水后,盖好塑料膜进行催蕾,约7~10d,又能形成一潮菇。催蕾期和伸长期的管理方法同第一潮菇。

采收2~3潮菇后,培养料的含水量和养分都严重不足,此时需要补充营养液,常用营养液配方为:0.1%硫酸镁 + 0.2%磷酸氢二钾

5.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

金针菇在栽培的过程中,如不注意,会受到各种杂菌和病虫害的危害,造成损失。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优良的抗病虫菌种。

2栽培菇房位置的选择菇房必须建成南北长条形,这样有利于通风透气。同时要注意菇房周围的环境卫生,不要把出口处建在靠近堆肥舍和畜舍的地方。要远离酿造酒曲厂,否则容易感染杂菌。

3栽培房的消毒

栽培房使用前一天必须进行熏蒸消毒灭菌。其具体方法为:

甲醛高锰酸钾熏蒸

一般1m3间需用40%甲醛8mL,高锰酸钾5g气化熏蒸,也可以每10m2使用福尔马林原液210mL,生石灰210g,浓硫酸21mL。要注意先加石灰、福尔马林,最后加入浓硫酸,加入后立刻气化。熏蒸时,要注意把门窗缝漏处糊起来。

二氧化硫熏蒸消毒

在栽培室内燃烧硫磺,用它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来消毒。在室内放一个陶瓷容器,其上放纸或刨花,再加上硫磺,然后把纸或刨花点燃,进行熏蒸。因为二氧化硫气体比空气重,一旦发散成气体,就会下沉,所以燃烧硫磺的容器最好放在栽培室的上方。这种气体会腐蚀金属和衣服,消毒时必须注意。

漂白粉消毒

高效的漂白粉即是氯化石灰、氯化镁,含有效氯量40%~80%左右。使用方法是1g的漂白粉加1.8L水,静置1~2h,取其上清液在室内全面喷雾,1m2喷施1L。菇房内外,栽培架都要用5%的硫酸铜溶液全面喷射。

杏鲍菇

一、杏菇栽培的基本情况

杏鲍菇又名剌芹侧耳,日本称雪茸,在真菌分类上属无隔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杏鲍菇是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菌。杏鲍菇营养十分丰富,干品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5%,含18种氨基酸,并富含多糖和低聚糖。杏鲍菇肉质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色泽雪白、粗长,组织致密、结实,是味道极好的菇类之一。199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研究栽培和示范推广,国内杏鲍菇已从季节性栽培向工厂化栽培转变。目前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已开始进入商业化生产。

菇的生长发育与常见的栽培品种

杏鲍菇生长发育的条件为:温度范围22~28℃(菌丝体),15~18℃(子实体);水分和湿度:培养料含水量为60%~63%,菌丝体生长期的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子实体形成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培养的pH值:最适宜的pH值为6.5~7.5;光照:子实体分化和生长需要500~1000Lx的散射光。

杏鲍菇的栽培品种较多,例如:台湾6号、福建1号、河南3号、北京4号、日本5号和山东8号等。各个地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合当地的杏鲍菇栽培品种。

三、杏菇栽培技术

杏鲍菇的栽培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以下介绍栽培的主要步骤:菌种制备 → 制袋培菌 → 出菇管理 → 出菇 → 转茬管理

  1.菌种的获得和选择标准

杏鲍菇菌种的选择标准是:生长力强,菌丝均匀一致,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生产力强。

  2.培养料的选择、配方与处理

棉籽壳、阔叶树锯末、甘蔗渣和麦秸等多种农副产品下脚料均可用来栽培杏鲍菇,其中用棉籽壳栽培的产量最高,朵形也最大。培养料最适宜的pH值为6.5~7.5,料水比为1:1.2~1:1.3。常用的配方主要有以下几种:

配方一:棉籽壳65%,木屑18%,麸皮15%,碳酸钙2%。

配方二:棉籽壳40%,木屑38%,麸皮20%,碳酸钙2%。

配方三:棉籽壳37%,木屑37%,麸皮24%,白糖1%,碳酸钙1%。

配方四:豆秸粉30%,棉籽壳22%,木屑22%,麸皮19%,玉米粉5%,白糖1%,碳酸钙1%。

 3.栽培方式与出菇管理

杏鲍菇栽培的方式主要有:塑料袋栽培、埋土畦床栽培和半地埋栽培等方式。下面以袋式栽培为例,介绍杏鲍菇的栽培与管理:

 (1)制袋培菌

技术要点:一是袋子选择:选用直径17~20cm,长33~35c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装袋;二是灭菌操作:采用常规灭菌、接种和菌丝培养;三是培养条件:菌丝生长阶段,要求温度20~25℃,培养时间50d左右,遮光培养。

 (2)出菇管理

为了培养出质量较好的杏鲍菇,培养期间需控制好温度条件、湿度条件和通风条件。

温度条件:10~15℃(原基形成阶段)→15~18℃(子实体生长阶段),如果温度高于18℃,子实体生长加快,品质下降,气温超过22℃,很少出现原基。

湿度条件:栽培期间,尽量将水喷洒到空间和地面上,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通风条件:栽培期间,要经常进行通风,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利于子实体的正常生长。

 (3)采收

采收时间可根据其商品性要求适当掌握,从现出菇蕾到采收,一般为15d左右,此时菇盖即将平展,孢子尚未弹射,采收最适合。

 4. 间歇期管理

采完第一潮菇后,停水4~5d,同时加强通风工作,待菌丝修复后进入正常的管理程序。经过大约14d左右,第二潮菇出现。但是第二潮菇的产量和质量相对于第一潮菇差一点。

此外,第一潮菇采收后,也可脱去塑料袋进行覆土栽培,这样可以显著提高二潮菇的产量。

 四 病虫害及杂菌的综合防治

食用菌在栽培生长期间,特别是在子实体生长时期,常常会遭到病虫害和一些杂菌侵害杏鲍菇在生产中危害较重的虫害有:

 (1)病害

杏鲍菇常见的病害有黄腐病和枯萎病等。

★黄腐病发病时症状:黄色的褐斑蔓延到整个菇体,最后引起变黄、腐烂,此病主要是由细菌类假单胞杆菌引起。

发病原因:此病往往在温度较高(20℃以上)、湿度较大、通风不良时发生,主要通过水来传染。

防治措施:在杏鲍菇生长期间,要加强通风换气管理,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环境。每次喷水后,结合进行通风换气管理,降低菇体表面水分,可防止细菌性病害。出现病害后,及时摘除病菇,加强通风换气管理,防止传染其他菇体。

 ★枯萎病发病时症状:杏鲍菇幼菇生长停止,萎缩死亡,最后变黄、腐烂。

发病原因:出主要是高温(22℃以上)引起幼菇死亡,最后出现细菌感染,变黄并腐烂。防治措施:在杏鲍菇栽培期间,一旦出现高温,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幼菇枯萎死亡后,及时摘除,防止细菌繁殖,菇体腐烂,引诱害虫取食繁殖,出现虫害。

    (2)虫害

杏鲍菇栽培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主要有螨虫、线虫和菇蚊等。

螨虫俗称菌虱,形体微小,喜群居,颜色有白色,粉色,它们是食用菌的主要害虫。螨虫行动缓慢,多在培养料或菇类菌褶上产卵。菇床上发生菌螨后,菌袋菌丝先被虫咬,造成种后不见菌丝萌发,咬断菌丝,致使菇蕾萎缩死亡,菌螨附在子实体上上下咬食,造成被咬部位变色,严重时出现孔洞,引起腐烂变质

线虫是一种低等动物,种类极多,分布很广。危害食用菌的线虫,多数是腐生线虫,少数半寄生,只有极少数是寄生性的病原线虫,线虫为害菌丝体,也为害子实体

菇蚊有多种,幼虫常出没于潮湿的地方,喜食培养料及正在生长的菇类子实体。菇蚊对食用菌栽培危害大,还会因菇蚊的侵害造成食用菌的其他病变。

出现虫害后,严重影响杏鲍菇的产量和质量,所以要加强防治。首先,培养料灭菌要彻底,杀死虫卵;其次,菇房内外要经常清理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再次,菇房经常通风换气,保持菇房内空气清新。

黄背木耳

一黄背木耳栽培的基本情况

黄背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一28,四川一般在5-8月,晚的9月份也还可以出耳,制袋可在2、3、4月进行,5月上旬也还可以,原种在11-12月制作,栽培种在1-3月制作,根据各地气温特点稍有提前或延后。

二黄背木耳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 
  黄背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一28,四川一般在5-8月,晚的9月份也还可以出耳,制袋可在2、3、4月进行,5月上旬也还可以,原种在11-12月制作,栽培种在1-3月制作,根据各地气温特点稍有提前或延后。 
  2.栽培场所的选择与整理:
  选择栽培场所时,要求环境干净清洁,通风好,近水露,水质于瘫,冬暖夏凉,保温保湿性能较好,一般农家可利用多余的住房、菇房、室外树苗或简易荫棚进行栽培。
  不论新旧菇房、室内室外,在使用之前,必须认真地做好场地的清理及消毒工作。
  室外栽培要清除场内的枯枝落叶,铲除杂草,地上最好馈上一层砂石或砖块,并注意保持场地周围的环境清洁,清理完后地面撒生石灰,场内四周喷洒5%漂白粉溶液或4%甲醛溶液消毒,场地地面四周喷洒0.5%敌敌畏杀灭害虫。
  室内菇房清除房内所有杂物及蜘网,四周墙壁勒刷石灰,用硫磺或甲醛密闭熏蒸,吊挂0.2%的敌敌畏纱布条杀虫。
  3、培养料配方: 
  适合于黄背木耳料栽培的原材料很多,可根据各地的资源情况进行选择,但一定要注意碳源与氮源的搭配,并尽量做到培养料中营养成份齐全。现将各地使用的配方介绍如下:
棉籽壳75%、杂木屑10%、皮10%、石膏1%、磷肥1%、石灰3%。
棉籽壳75%、米糖10%、胡豆壳或谷壳10%、石膏1%、磷肥196、石灰3%。
玉米芯50%、杂木屑36%、米糖9%、石膏1%、磷肥1%、石灰3%。
棉籽壳30%、木屑30%、玉米(或甘蔗渣、稻草粉)30%、皮8%、石膏1%、磷肥
1%、石灰3%。 
麦草节粉或稻草粉65%,杂木屑10%,皮20%,红糖1%,石膏1%,石灰3%。
稻草节42.596,木屑27%,米糠25%,尿素0.5%,石膏1%,过磷酸钙1%,石灰3%。
甘蔗渣100公斤,米糠10公斤,尿素酸钙0.5公斤,磷酸二氢钾0.2公斤,碳酸钙2公斤,石灰粉l公斤,水170-190公斤。 
  配方l一7都应另加2-3的石灰调节酸碱度至8-9。各种原材料均应新鲜、干燥、无霉、无酸味,杂木屑以材质坚硬、边材发达的阔叶树较为理想,含有松脂、精油、醇、醚及芳香性物质进行粉碎、浸泡等颈处理后才能使用。如玉米芯要粉醉成黄豆大小的颗粒,不要粉碎成粉状,否则影响通气,造成发茵不良,稻麦草要打成草粉、或切成2-3厘米长的小节,并用1%石水浸泡12-24小时,使其软化。
  4.装袋灭菌:
  菌袋选用20-23×37-42厘米,厚3-4m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料袋。装好料后及时灭菌,袋子故人土蒸锅内码成并字形,袋与袋,袋与灶壁之间应留一定空隙,以利于蒸汽均匀地透入料中。温度升到98一100后,保持8一10个小时,待灭菌袋冷却到30以下,搬入接种箱(室)内接种。
  5.接种
  接种前要对接种箱(室)进行消毒,严格挑选菌种。优质的黄背木耳菌种菌丝生长粗壮整齐、洁白、浓密、不起索状菌丝,上下一致,无菌壁分离现象,无杂菌、无黄色积水、无耳基或只有少量耳基形成,菌种具有清香味,没有酒酸、霉臭弢味。接种时,先用75%的酒精或0.2%的新洁尔灭或0.1%的高锰酸钾将接种用具消毒、再配制新的消毒液将挑选好菌中瓶表面和瓶口进行消毒,瓶口钩去一部分不要,可采取破瓶、挖瓶或直接用接口钩钩入袋口等方法接种,两端套菌圈并用牛皮纸或双层报纸封口。
  6.培养
  接种后搬人培养室叠袋堆放,一般3-6层,使室温达到23以上,2-3天菌丝便可复活,10天后茵丝生长加快,培养,菌丝可发满袋,即可移人出耳场(室)进行出耳管理。
  7.出耳管理
  根据出耳场地的不同分为室内外两种方弯。
  (1)室内床架出耳管理:
  床架一放宽为30-40厘米、每层间距80厘米左右,底层离地面15-20厘米,每个架子4-5层。床架之间留出走道,四周不靠墙壁,以便于管理。发了菌的菌袋在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一下,杀死袋面杂菌,去掉封口纸和颈圈,剪去两端多余的塑料薄膜,横卧在床架上,进行两头出耳。出耳其是管理的关键是水分管理,水分管理的原则是勤喷、干干湿湿,保持湿而无积水,空气相对湿度85-95%,并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每天张关门窗2-3次。
  (2)室外出耳管理: 室外一般是在遮荫条件好的树林、果园、桑园、蔗田或荫棚里进行。室外栽培的优点是光线好,空气新鲜,昼夜温差大;缺点是水分管理比较困难。菌种处理和张洞与室内挂袋方法相同。将菌袋悬挂在树上,可挂1-3层。如搭萌棚,四周和棚顶要用草帘或塑料膜遮光保湿,棚里搭架拉铁丝;将菌袋挂在铁丝上。注意水份蒸发管理,特别是晴天要经常喷水保湿,使温度达85%以上。室外栽培温光气等条件容易满足,栽培的耳子质量好。
  8.采收加工
  正常情况下,从张洞到采收一般需15-25天。初生的黄背木耳实体成杯状,以后逐渐展张,当耳片充分展张,张始收边,颜色由紫红色变成紫色时就可采收。采收要适时,袍子弹射出来,覆盖在耳片上呈白色粉末状,形成过熟耳,影响商品质量,甚至烂耳。采前停止喷水1天,采收尽量选在晴天,便于晒干。方法是用剪刀在洞口靠耳基处将子实体连同耳基剪下,再分成片,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晒时耳片要一片片摊张,不能重迭,如采用烘干法,起始温度不能超过50,以后逐渐升高,最高不能超过65,并注意通风,以兔耳片粘贴在筛子上。晒干的耳片背面呈灰色白色,腹百紫黑色,平整或边缘内卷,含水量13%以下,无杂茵、虫害,用塑料袋密封贮藏在干燥处,待售。 
  每采一潮耳,要把残留的耳基清除干净,以兔引起耳基霉烂或滋生杂菌。洞口如已有霉菌、应先用75%酒精涂抹,再用小刀挖除干净。采收后停止喷水2-3天,增加通风,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水分管理,经15天左右又可采收一次、一般采收3-4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黄背木耳袋料栽培时,培养料上常发生的杂菌主要有绿霉、根霉、曲霉等。为减少杂菌危害,应首先搞好室内环境卫生,减少病源。其次,可于接种前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或二氧化硫等药剂对室内进行熏蒸消毒,防治效果较好。
    虫害。危害黄背木耳的害虫主要有菌蚊、菌蝇、螨类等。菌蚊、菌蝇可用敌百虫200倍液、敌杀死500倍液、氯氰菊酯2 000 ~ 3 000倍液防治;螨类可用克螨特2 000倍液或炔螨特1 500倍液防治。

黑木耳

一黑木耳栽培基本情况

黑木耳的子实体单生为耳状,或群生为花瓣状,胶质,半透明,中凹,背面常呈青褐色,有绒状短毛,腹面平滑,有脉状皱纹,红褐色.子实体直径6-12厘米,厚0.8-1.2毫米,,泡松率8-22倍.从子实体的背面数起为:柔毛层,致密层,亚致密上层,中间层,亚致密下层,子实层。

营养: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其主要营养来源.黑木耳菌丝体在分解,摄取养料时,能不断地分泌出多种酶,通过酶的作用分解纤维素,木质素以及淀粉.此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等多种糖类和钙,磷,铁,钾,镁等无机盐类.

水分:培养基含水量为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85-95%,80%以下子实体生长迟缓.

温度:黑木耳属于中温型,菌丝6-36度,以20-30度最适,在5度以下38度以上受抑制.菌丝分化子实体为15-27度,以20-25度为最适.

光照:菌丝不需要光照,但一定的散射光对菌丝发育有促进作用.子实体需要大量的散射光,而且要一定的直射光(250-1000LX),才能生长出色黑肉厚的健壮子实体.

空气:黑木耳是好气性真菌.

二栽培技术

1、栽培时间:栽培时间的选择是栽培黑木耳成败的关键,与产量高低、质量好差密切相关, 9月下旬至10月底制袋发菌培育,11月长耳.高山地区可适当提早,这段时间比较理想,此时室温在15—28,空气对湿度65%左右,且气温渐低,杂菌活动处于低潮,有利于黑木耳菌丝定植吃料,也有利于出耳。 
  2、原料配比:黑木耳是木腐菌,用木屑作为培养料,其营养成分能满足黑木耳生长发育的需要。适合栽培香菇的树种均适宜栽培袋料黑木耳。松、杉、柏等由于含有油脂、醇、醚等物质,樟科和安定香料的树种也含有芳香性物质,这些树种木屑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栽培黑木耳,否则不宜选用。木屑以8毫米的筛孔一次性粉碎成粒形为好,棉籽壳、稻壳粉也是理想的栽培料。麸皮、米糠等辅料组成培养基。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其配方如下: 
  (1)棉籽壳90%;麸皮8%;石灰1%;糖1%;水适量。 
  (2)杂木屑64.5%;棉籽壳20%;麸皮15%;红糖1%,石灰0.5%;水适量。

(3)杂木屑78%,麸皮20%,红糖1%,石膏1%,水适量。

3制作工艺流程 

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菌丝—刺孔养菌—排场见光—脱袋长耳—采收
  拌料:袋栽黑木耳拌料时的含水量比袋栽香菇稍干,以50%—55%为宜。因黑木耳菌丝纤细,发菌较慢,培养料稍干,空隙大,氧含量较充分,可使木耳菌丝明显加快,对后期(出田管理)有利。

.装袋:袋的规格是15*55厘米,厚4.5—5丝的低压聚乙烯;装袋要实,在装袋不变型的前提下越实越好,装袋时间不宜过长,越快越好以防基质酸化;

.灭菌:常压灭菌灶内料温度100度保持10-12小时;

冷却:在空间及四周消毒后冷却至28度以下,方可接种;

接种:接种箱工艺流程:菌种预处理——装入料段、菌种、工具——封闭消毒(气雾消毒30分钟)——接种——套袋——搬至培养室培养.关键技术环节如下:

(1)      菌种必须纯正,粗壮,适龄,菌丝刚发满为最适时期;

(2)0    菌种预处理一是要对菌种表面用75%酒精消毒,二是扎紧袋装菌种上部,割除1-1.5厘米的老化层.

(3)      抢温接种,灭菌后的菌棒料温降到28度以下时,应及时接种.

(4)      每袋接3穴,适当加大接种量(1瓶菌种接15袋菌棒),用整块菌种接入,内松外紧,让黑木耳菌丝迅速恢复生长,占领接种口。接种后用套袋扎好口,转入培养室培养。

(5)      消毒要彻底:培养室应事先打扫干净,用气雾剂消毒或用5%的苯酚或过氧乙酸喷洒墙壁、空间及地面。待药剂的气味散发后,再搬进接种后的菌袋堆成平行堆或“井”字型6-8层。 每袋3.3斤左右.

(6)      接种温度应控制在28度以下较好,白天温度较高时利用早晚接种.

4适温培养: 温度对黑木耳菌丝生长影响极大,为使黑木耳菌丝正常生长,必须按照不同的生长期区别掌握室温。菌丝体生长阶段分为:每隔15天左右翻堆一次,如发现有杂菌污染及时处理.并结合堆内翻堆,调整堆内小气候保持空气流通新鲜.菌丝生长不需光线,要提供黑暗条件.
  萌发期:即接种后20天内,室内温度头10天以25—28为宜,使菌丝在最适的环境中加快吃料,定植蔓延,占领培养料,成为优势,减少杂菌污染,但不宜超过30,10天后随着菌丝的生长发育,袋内温度逐渐上升,一般袋温会比室温度高2—3,因此要把室温调节在22—24。 
  健壮期:20天后菌丝分解吸收营养能力最强阶段,菌丝呈现旺盛、雄壮,新陈代谢加快,袋温继续升高,室温以20-22左右为宜。此时因特别注意散堆,防止气温反常,应加大通风次数。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0.5-1小时. 
  成熟期:即40天之后,菌丝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即将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袋温逐渐下降保持20左右,观察温度变化,栽培户主要靠门窗开关。关门增温时一定要注意温度及时通风,虽然气温下降,但关门后仍可升温,所以应注意菌筒及时散堆,避免“烧菌”。

刺孔养菌:经2个月左右培养菌丝基本发透,耳棒要进行一次刺孔,脱袋后一般孔大2-3MM孔深5MM.可用2-2.5寸园钉制成钉板打孔,每袋菌棒10行,100个孔为宜,打好后,一定要采用三角形,或井字形堆放,有利散热,及空气流通.同时打开所有门窗,创造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菌丝恢复及生理成熟.如果是免脱袋刺孔出耳,则孔大4MM,孔深5MM,孔数130个左右为宜.刺孔养菌时间一般为7-10天.即可搬至栽培场进行出耳管理。 
5排场见光 
  菌棒刺孔养菌有小量耳芽形成后,即进入场地见光培养.这一阶段主要是进一步促进生理成熟,耳芽分化,表面菌丝回缩,为脱袋管理打基础.脱袋标准:刺孔部位耳芽已形成,但还没有长出袋口,否则脱袋时容易将耳芽连袋带走.排场见光大约7-10天.

场地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防涝的田块或草坪作耳场。老场地应进行翻耕暴晒,喷洒杀菌剂消毒.杀菌剂可用石灰.另外对整个场地还要进行喷施杀虫剂.

耳床搭建:整成龟背状畦床,宽120cm,长不限,边沟为人行道。用小木杆或铁丝架成,横杆行距0.30-0。35米以阳光能照到菌棒下端为准(可保证菌棒光照通风的小环境),耳床四周挖好排水沟.

耳棒排场:将耳棒搬至场地摆放在横杆上,每条横杆放置6-7支,采用露天,接受自然光照摧耳,但排场时的气温应稳定在25度以下为宜.棒最好用竹签腾空离地有利通风,同时也防污染.

模式选择:脱袋与不脱袋,重点考虑温度变化,平原地区宜选用脱袋管理,海拔600米以上地区秋栽可不脱袋,但春栽以脱袋管理.

6脱袋出耳管理 
  大量耳芽形成后随即进行脱袋.场地要保持潮湿.这一阶段的管理重点是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脱袋后2—3天,采用水雾喷带调控基质和空间湿度.喷水的原则是”干干湿湿”,喷水要求细喷,多次喷.喷水的标准是看耳片状态定量.长耳时期,确保耳片膨胀湿润,鲜嫩.耳片干缩营养吸收受阻,影响生长;耳片过湿,影响空气吸收.特别是在温度高于28度时容易流耳,烂耳.通过喷水保持耳片湿润,一般可在每天的10-16时进行连续喷雾.温度较高时,25度以上要早晚喷为宜,采前1-2天停止喷水.每批木耳采收后停止喷水7天左右, 第8天喷次细水,使培养料湿润,待新的耳芽形成后,再继续喷水。耳片八九分成熟即可摘,采一两批木耳,菌筒换头一次,阴面转向阳面,使之出耳均匀。促进菌丝形成子实体,共采摘2至3批.每支菌棒可生产黑木耳鲜品2-3斤合干品0.1-0.15斤。

环境条件:要求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整个场地一般情况下露天,仿段木栽培,只有连续下雨的情况下,需采用薄膜避雨,防止流耳。

技术关键:创造促进耳棒菌丝健状和有利耳片长大的条件.耳棒菌丝生长在适温的情况下,主要是掌握好水份和氧气二个可变因素,已形成原基的难长大.耳棒基质水份适宜,但空间湿度低于80%,耳片容易失水变干,耳片一旦干后就难以生长,要获得高产就必须采取”干干湿湿”有利基内菌丝健状生长;空间通过水雾喷带调控水分,湿度在90-95%,保持耳片正常膨胀,有利耳片生长。

7注意问题 

黑木耳木屑袋栽现存的主要问题是霉菌污染。这是因为耳筒缺少像段木树皮的保护层,像香菇菌筒的菌皮层,因此,才会导致病菌感染。另外,黑木耳菌丝纤细,缺乏像香菇菌丝的强壮及抗逆能力,又因黑木耳是胶质菌,在出耳芽以及出耳阶段,如果温度湿度管理不善,通风不良,容易招引致病虫害。因此,我们采用不搭建阴棚,不用薄膜覆盖的露地栽培法,是解决通风、降湿的有效措施,又可避免杂菌及虫害的滋生机会。适当安排出耳时间;在早春气温、湿度、空气等优越条件都偏于黑木耳生长,使耳筒高产、优质得到了保证,使黑木耳代料栽培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产量得到稳定;用科学方法扎出耳孔,使菌筒受刺激不损伤,出耳均匀而整齐,采摘木耳不带杂质。早春雨水调匀,出耳早,转潮快,无病虫害,不须喷洒农药,管理简单易行。木耳质量好,色深肉厚,朵形与段木木耳相媲美,80%达到外贸出口标准。 

三杂菌和害虫的防治措施

1、栽培场地:选择向阳避风,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方.场地应经常清理和消毒,可喷撒石灰粉,200倍敌敌畏或敌百虫消毒.

2、加强管理:根据各阶段对温湿度和光照的要求,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利于菌丝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杂菌的繁殖.

3、病虫害防治:杂菌感染的菌棒应及时削掉,然后在伤口涂上石灰(1:100倍液)或退菌特(1:100倍液);害虫的防治可用除虫菊,青藤根,雷公藤,石蒜等无残毒的土农药以及可湿性三氯杀螨砜(1000倍)马拉硫磷(1000倍)

竹荪

一、竹荪栽培基本情况

竹荪是云南名贵野生食用菌,素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等美称。初时菌体呈卵球形,白色或淡紫褐色,成熟时包被破裂,伸出笔状孢托。菌盖钟形,有显著网络,顶端平、有孔口,上有暗绿色粘液状微臭的孢体。菌幕白色,似如长裙。生长在湿热地区的竹林落叶层下,常于夏秋季节采摘食用。 2.竹荪,色泽洁白,口感软脆,鲜美清香,富含营养。据测定,干品含粗蛋白质15~22.2%,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以及16种氨基酸,其中的谷氨酸达1.7%。谷氨酸是味精的主要成份,这是竹荪味道鲜美的原因。竹荪食法多样,更宜于做汤。竹荪烩鸡腰,色泽协调,鸡腰肥烂,竹荪脆嫩,清淡适口。是云南高级筵席汤菜之一。

二、竹荪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在广州地区的自然气温条件下,每年可以栽培2次。上半年为2月至3月上旬种植,3月下旬至4月中旬可分化现蕾,5月至6月中旬可以采收。下半年为8月上旬至9月上旬种植,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可分化现蕾,11-l2月采收。如果室内有控温设备,则可常年栽培。

在菇房内用竹、木等原材料搭建床架。床架以四层为宜,层距50厘米,床宽100厘米,长度依菇房情况而定,每个菇架之间距离约70厘米,最好南北向排列,以利通风。

2.菌袋制备生产菌袋的培养料配方为:蔗渣或木屑73%,麸皮25%,蔗糖和碳酸钙各1%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各0.1%,含水量用蔗渣的为65%70%,用木屑的为60%65%,pH6.0。制备方法同常规。菌丝满袋时间,蔗渣培养料111天,木屑90天。

3.覆土准备土壤为疏松、富含有机质、偏酸性的壤土或砂壤土,一般可用肥沃的菜园土。竹叶要新鲜、干燥、不霉烂,1平方米菇床用干竹叶约1千克。使用前土壤和竹叶要消毒,按1立方米的土壤或竹叶,用1%1.5%的福尔马林加0.3%0.5%的敌敌畏混合液27升,边喷药边拌料,拌匀后覆盖薄膜,土壤覆膜45天,竹叶覆膜12天,然后掀开薄膜让药物挥发12天方可使用。

4.压块种植将发好菌的栽培料挖出,放入35厘米x25厘米x6厘米或40厘米x30厘米x6厘米的木框中压块,不要压得太紧,以免损伤菌丝,成型后脱框包膜保温,在2028℃室温下培养710天,菌丝即可恢复生长并连结成菌砖块。若用聚丙烯薄膜袋培养,则不必压块,待菌丝长满料袋后脱去薄膜即可,但厚度仍以6厘米为宜。菌块培养好后进行种植。菇床上垫好薄膜,先铺2厘米厚土,再铺2厘米厚的新鲜干竹叶,然后放上菌块,菌块间隔57厘米,最后盖2厘米厚的干竹叶和24厘米厚的土。

5.出菇前管理接种后每天向菇床喷雾水,保持覆土层含水量15%20%、基质含水量60%-65%。基质和土层太湿,通气不良,菌丝大量爬到表土,造成徒长;太干则菌丝长不到土层表面,在土层中分化,菌蕾也少。菇房空气湿度最好保持在75%-85%,不宜过低或过高。菇房还应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6.出菇后管理出菇后喷雾水要远离菇床,以防雾点落下冲伤小蕾。菇房空气湿度保持在85%95%。气温低时要加温,可利用中午气温高时适当开窗通气;气温高时可通风降温。原基形成后,每隔10天喷1次营养液(磷酸二氢钾l克,硫酸镁1克,维生素B110毫克,葡萄糖或蔗糖5克,水1000毫升),共喷34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m2,喷后轻喷l次清水,可提高产量和质量。

上半年种植因气温较低(1420),5060天才现原基,整个生育期为110130;下半年种植气温高(2330),30-40天便可现原基,周期仅10011O天。

三、竹荪防病虫害

竹荪是一种名贵的珍品,子实体生长期禁止使用药物防治,病虫害发生给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只能以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竹荪的主要病害有青霉、绿霉、毛霉、曲霉等,来自菌种带菌或栽培料带菌;其次是条纹鬼伞菌,病源来自土壤或栽培料。
  主要虫害有白蚁、螨虫、鼠害等。
  防治方法
  1、病害
  霉菌及杂菌防治用用食用菌杀菌剂,在菌蕾及子实体生长时期忌用药物防治,如发现杂菌孢子(有颜色)产生,可用碳铵或石灰进行覆盖消毒,抑制杂菌的蔓延。
  2、虫害
  ①白蚁防治:a、人工捕杀,找蚁巢彻底消灭。B、药物封锁:在周围控掘沟坑,施上药物。
  ②螨类害虫用食用杀螨剂或食用菌特效杀虫剂。
注意:为防止杂菌大面积感染造成减产损失,竹荪栽培田不宜连作,应改种水稻,三年后方可重新种植竹荪

鸡腿菇

一、鸡腿菇栽培基本情况

鸡腿菇,又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伞科鬼伞属。鸡腿菇肉质细嫩、鲜美可口。据分析,鲜菇含水分92.2%;每100克干菇中含粗蛋白25.4克,脂肪3.3克,总糖58.8克,纤维7.3克,灰分12.5克;鸡腿菇还含有20种氨基酸(包括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鸡腿菇是一种药用菌。味甘滑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经常食用有助消化、增加食欲和治疗痔疮的作用。据《中国药用真菌图鉴》载,鸡腿菇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抑制率分别为100%和90%。另据阿斯顿大学报道,鸡腿菇含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份。 
       近年来,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相继栽培鸡腿菇成功,鲜菇、干菇(切片菇)、罐头菇均受欢迎。

二、鸡腿菇栽培技术

1、配方
  棉子壳85%,麸皮10%,钙镁磷肥2%,石灰3%,含水量65%。
  2、装袋与灭菌
  将原辅材料充分拌匀后装入17×33厘米低压聚乙烯菌袋中,扎好袋口,在100℃蒸汽下灭菌8-10小时,待自然降温至60℃左右出灶,移入接种室。
  3、接种与培养
  待培养料降到30℃以下后即可进行接种。每瓶原种可接40袋左右,接种后移至培养室,可墙式叠放4-5层,控温22-28℃,要保持培养室环境清洁与干燥。一般35-40天菌丝长满整个菌袋。
  4、脱袋覆土
  菌丝满袋后脱去菌袋排放在1米宽左右的菇床上,菌棒间距5厘米左右,然后在菌棒之间填入经石灰水调节好的颗烂状菜园土,用0.5%的石灰水浇透后再覆泥土,厚3-4厘米,调水至覆土层含水18-20%。
  5、出菇管理
  覆土10天左右菌丝爬至覆土层的中上部位,此时喷一次重水后加强通风透气,促进子实体形成。如有菌丝爬至覆土层表面,则需用细土粒覆盖。
  6、采收上市
  鸡腿菇子实体在开伞时,菌褶就已变褐变黑,随后菌盖开始自溶,失去商品价值,因此鸡腿菇与其他菇类不同,商品性好、品质上乘的菇要求在3-4成熟时立即采收,及时上市或加工。

三鸡腿菇防病虫

病害 1.胡桃肉状菌(又名假¨木耳¨)是鸡腿菇栽培中易发生的一种恶性传染病。发病初期多在覆土层内产生浓密白色棉絮状菌丝。继而在土表层发生大小不等类似木耳形状的子实体,挖开发病部位培养料会发出浓烈的漂白粉味,鸡腿菇茵丝自溶,培养料发黑。防治方法:严格挑选菌种,凡发现有疑点的菌种坚持不用。覆土必须取表士20厘米以下的土,并严格消毒。用浓石灰水局部灌淋,并停止供水,待局部泥土发白后,小心搬出远离深埋。 2.白色石膏霉 该病是由培养料偏酸而引发的病害。一般在下种后10-15天内发生,初期在覆盖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白斑块,状如石灰粉。老熟时斑块变粉红色,并可见到黄色粉状孢子团。挖开培养料有浓重的恶臭味,鸡腿菇菌丝死亡腐烂。防治方法:培养料发酵时添加5%的石灰粉,调节 pH值为8.l5。局部用500倍多菌灵或5%的石碳酸喷洒。加强通风,降低畦面的空气湿度。 3.鬼伞类竞争性杂菌 该杂茵孢子是混在稻草等原料中进人菇床,5一10 天床面便出现大量的鬼伞菌与鸡腿菇争夺营养。其子实体腐解后流出墨汁样孢子液,继代极快。防治方法:选用新鲜干燥的稻草作培养料,并采取2次发酵,以杀灭鬼伞孢子。发现鬼伞菌应及时在未开伞前摘除,并深埋。 
      虫害 1.螨类 螨的种类较多,主要危害菌丝和子实体,虫口密度大时,鸡腿菇无法形成子实体。螨类来源于稻草、禽畜粪便,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繁殖极快。防治方法:栽培场地在使用前要认真清理杂物,并用敌敌畏喷杀1次。培养发酵温度达到55时,料堆表面用2000倍克螨特喷杀。菇场定期喷洒1000倍敌敌畏或2000倍卡死特。 2.菇蝇 菇蝇不但危害鸡腿菇子实体,而且是传播杂菌的祸首。被危害的培养料呈糠状,有恶臭味,并见蛆虫爬动,菌丝被吃掉。防治方法:用0.l%的鱼藤精喷洒地面及四周。用1500倍除虫菊或3000倍2.5%氯氰菊脂喷杀。保持场地通风、清洁。 3.跳甲虫 该虫是栽培环境过于潮湿,卫生条件差的指标害虫。常群集在菌盖底部的菌膜及料中,被害子实体发红并流出粘液,失去商品价值。防治方法:改善栽培场地卫生条件,防止积水,过于潮湿。用0.l%的鱼藤精或除虫菊脂喷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