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拆掉人类思维边界的九种方法

 昵称535749 2017-02-08
拆掉思维的边界,才能得到更接近现实的答案。
拆掉人类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西经20度”(ID:outseeking) ,作者克里斯,36氪经授权发布。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几个盲人摸到大象身上不同的部位,把大象误认作蛇,柱子,墙等物体。这个故事通常用来讽刺目光短浅,以离概全的人中。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某种程度上,我们其实都是“盲人”。

拆掉人类

因此,作为生产的缺陷,盲人只能通过触摸的方式去认认现实。这种方式有极大的局限性,导致结论与现实相差甚远。

普通人在认知现实的时候,虽然没有生理缺陷,但因为经验和思维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

但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了日心说,彻底推翻之前的所谓“现实”;而日心说本身,也因科学的进步被后人再次推翻。

拆掉人类

在认知现实的时候,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理论,找到一个现阶段最接近现实的答案。但现实本身是什么,并没有人知道。

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把自己认知的现实,误认为是现实本身。

根据XPLANE创始人大卫。格雷(Dave Gray)的理论,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是基于一个叫做“认知金字塔(Pyramid of Belief)”的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我们所认认的现实与真正的现实之间,至少隔了四层要素:

  • 经验与见识

  • 注意力

  • 理论

  • 判断

比如,我们通常认为勤恳工作,多半能够升职加薪。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勤恳工作会升职加薪”就是现实。

拆掉人类

但实际上,这是人们根据过往经验和见识的结论,现实是否如此,我们并不知道。也许除了“勤恳工作”,还有其它因素决定“升职加薪”,比如老板的心情,公司人员配置,市场环境,等等。

拆掉人类

在经验和见识之上,人们还会被注意力所局限。根据神经学家曼弗雷德。齐默尔曼(Manfred Zimmermann)的测算,人类认知信息的能力约为每秒1100万比特。

乍听起来很厉害,但人类“有意识的注意力(Conscious Attention)”处理信息的能力大概只有每秒40??比特。换句话说,你感知的所有信息里,99.9%你都不曾真正注意。

拆掉人类“有意识的注意力”英文“有意识的注意力”英文“有意识的”英文“有意识的”英文“有意识的”英文“有意识的”英文“有意识的”英文“有意识的”英文

在注意力的基础上,是我们对现实形成的理论与判断。而判断得出的结论,即是我们所认可的现实。但我们认可的现实,可能不及真正现实的十分之一中。

拆掉人类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大卫。格雷写了一本叫做“阈限思维”(Liminal Thinking)的书。该书于2016年9月出版,在美国电商亚马逊上评分接近五星满分。

拆掉人类

根据大卫的理论,我们所认可的现实与真正现实之间的距离,叫做“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

拆掉人类“限限(Liminal)”一词来自拉丁词根“Limen”,意为“在结构过渡期间模棱两可的状态或过程,具有在不同结构与状态之间转换的功能”。说简单点,就是一种处游离的中间状态。

本书提出的“阈限思维”,即是帮助我们突破经验,注意力,理论,判断的限制,拆掉思维的边界,得出更接近现实的答案。

作者介绍了九种方法:

一,承认自己不客观

我们想解决的问题,通常是我们的注意的问题。问题的一部分。

二,保持“空杯”心态

即便在某个领域已是专家,我们仍要保持“空杯”心态。清空过去的所所学,先倾听,不要批判。否则,我们无法学到任何新的东西。

三,创造安全空间

人们经常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情绪往往代表人们内心深处的需要,这些秘而不宣宣的东西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创造安全的空间,给人们足够的尊重,他们才愿意分享内心的情感。

四,分拆与求证

面对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拆成不同角度去求证,即便某些角度看起来极度荒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五,提问,做连接

尽可能多提问题,充分了解人们的需求,专长,痛点。之后根据现状,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创造新的机会。

六,打破常规

人们习惯通过常规思维和路径解决问题。比如,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习惯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但批评教育往往会激化矛盾,引发恶性循环。这时应打破惯有的解决路径,创造新的良性循环。

七,假设成立

即使我们不认可某个方法,也可以暂时假设它是成立的,接下来再测试其可行性。如果行得通,我们可以再多做一些尝试,保持开放的心态。

八,用故事说话

分享故事的时候,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会在大脑中释放激素,进入“神经耦合(Neural Coupling)”状态。如果想推广新的认知或理论,讲故事比罗列事实的方法有效得多中。

九,进化自己

如同拼积木,我们把杂乱的积木慢慢拼成稳定的结构,如城堡,汽车,宇宙飞船...当积木的结构稳定之后,我们必须破坏掉原有结构,才可能带来新的进展。思维体系也一样,需要不断自我迭代,才跟得上变化的速度。

书中举了一例:

亨特工业(Hunter Industries)软件团队经理伍迪。朱伊尔(Woody Zuill)刚到公司的时候,团队成员的压力很大。他们总有开不完的会议,且效率极其低下。迪打算做个小小的改革。

他把每周五下午定为团队学习日,让团队成员在会议室使用同一台电脑讨论工作,互相学习,汲取经验。伍迪发现,这种状态下团队成员的效率明显更高,工作也更有热情。

于是,伍迪又做了一次创新:他把团队第二周的工作全部安排在会议室完成,所有人在同一台电脑上,处理同一件事情。结果,团队的工作效率出奇地高,这坚定了他把这种方法继续推广下去的决心。

在传统思维里,我们习惯性认为“开会不是工作”。但伍迪打破了思维的边界,把工作和开始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惊人的效果。如今,伍迪把这一创新性工作方式称为“群体编程(Mob Programming)”,并受到全世界各地进行推广。

拆掉人类

伍迪找到了效率最高的工作方式吗?当然没有,但他通过“阈限思维”,提出了现阶段更优的工作方式。

佛祖曾说,他对世人的传授与指点,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 - 如果你想看到月亮,可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但不要错把他的手指当成了月亮。

人类的认知体系也是如此: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如同指向现实的手指;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现实,但又绝非现实本身。

所以,“阈限思维”是指帮助我们认知现实的最佳方法吗?如果你理解了“阈限思维”的精髓,相信你会回答:

“当然不是。但至少,它提出了一种现阶段更为有效的方法。


原创文章,作者:西经20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3322.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