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托多罗夫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质询 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名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叙事学理论奠基者之一的茨维坦·托多罗夫于2月7日逝世。 托多罗夫(1939—2017)是保加利亚裔法籍符号学家。曾师从罗兰·巴尔特。早年编译的《文学理论》(1965)一书,影响了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的发展。 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包括:《符号学研究》《什么是结构主义》《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幻想文学导论》《散文的诗学》《象征理论》《批评之批评》《征服美洲》《我们与他人》《面对极端》《不完美的花园》《责任与愉悦》等。曾获奖项有: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铜质奖章、法兰西人文院Charles Lévêque 奖、法兰西学术院首届 Maugean 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08年社会科学类)、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等。 2007年10月,时年67岁的托多罗夫还曾访问中国, 在北京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先后做了题为“恶的记忆,善的向往”“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的演讲。 在1969年的《〈十日谈〉的语法》中,托多罗夫针对故事中“意愿出现”的意愿类与“意愿未出现”的假设类陈述,引入类似模态算子的概念将其分为四种语式:“必定的”“祈愿的”“有条件的”“推测的”,对命题陈述进行模态处理。这本书不仅扩大了普罗普、格雷马斯以来的叙述学研究范围,从神话、民间故事的研究转向小说研究,而且以语法模式分析故事,突出文学中语言的显著地位,对叙述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970年,托多罗夫在《幻想文学》中指出:幻想文学是经验现实与彻底想象之间的犹疑与妥协。体裁的特征不仅在作品本身,更要依据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意愿选择寻找。他认为,读者对“幻想”是否存在于文本以及呈现为何种类型起决定作用。托多洛夫根据读者是否认为“现实法则”为作品所描述现象提供解释的态度,将“幻想”作品区分为:离奇的(uncanny)、不可思议的(marvelous),以及处于它们之间的子类型。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为选择的不同,会进入不同的幻想世界类型。这本书,第一次展示了将幻想文学作为一种文体类型的现代企图。 托多罗夫对结构主义的观点在晚年发生了极大转变。在2016年出版的《濒危的文学》中,他认为,现代文学正受到形式主义、虚无主义和唯我主义的严重威胁,文学教学已经陷入纯技术性的危险之中。他说,“结构主义在学校里的传承导致方法变成了目的。原本用于更好理解文本和社会现实的工具,转而成为一种终极目标,这并不符合我本人的求索。……文学让我感兴趣的,依旧是人类的真实境遇。” 2015年,托多罗夫被授予韦恩·布斯终身成就奖。这一奖项用以嘉奖全球范围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为叙事研究做出持续贡献的学者。 部分中译作品 本书是托多罗夫的重要作品。分析了18、19世纪数位有影响力的法国学者的思想,包括蒙田、托克维尔、米什莱、戈比诺、巴雷斯、勒南、谢阁兰及列维-斯特劳斯等,讨论的重要议题包括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种族与民族,异域风情,人文主义,展现出对于人类多样性的观念如何受到西方殖民扩张实 利的影响,逐渐从启蒙运动初期的具有开放性的思想变为殖民的理论工具。 《散文诗学——叙事研究论文选》是如此的一部书作——它在解析文学叙事史这张地图上的几块重要的拼版:如不朽的著作——《奥德赛》和《一千零一夜》、《圣杯》和《十日谈》,等等;与此同时,它也探讨了几位名家——诸如亨利·詹姆斯和约瑟夫·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当然它也少不了评说大众通俗小说的代表——侦探小说。 部分中译作品 托多罗夫通过阅读王尔德、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生前和友人的通信,梳理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绝对”的生命轨迹,对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提出深刻的质询。三位诗人力图达到无限与崇高,他们的道路各不相同,却都以悲剧告终:王尔德堕落,里尔克抑郁,茨维塔耶娃自杀。作者试图激发我们去思考:在有限的、相对的世界里,一个美丽又感觉丰富的生命其意义何在? 作为结构主义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罗夫体会到法国和整个欧美后现代思潮特别是形式主义诗学的弊端,于是大声疾呼文学危殆,试图重归古典传统以拯救近半个世纪以来法国文学呈现出的濒危处境。在《濒危的文学》一书中,托多罗夫追溯了“文学”这个概念在法语语境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历史,并指出了文学的危机所在。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