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边谈诗009 · 诗词上的两桩公案

 WENxinHANmo 2017-02-10




· 独特 · 独到 | 专注于中高水准的诗词写手

汉诗网 · 做诗词界最有质量的公众号

读我的文,若无所得,请取消关注

独立见解 | 学术思想 | 深刻犀利 | 谢绝投稿


第一桩公案

李長吉《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一首七言古体诗是李贺的名作,《唐语林》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轶事:说当年李贺想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在朝中做官,应酬很多,那天正好是送客回来,人非常疲惫,就想睡觉休息了。这时门童说有个叫李贺的来求见,韩愈也没听说过这么个人,一边宽衣解带准备就寝,一边问此人是谁,基本上就是不打算见了。门童说李贺带了诗卷来的,就把诗卷递了过去,韩愈浏览了一下,其中有篇《雁门太守》,劈头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韩愈看了,赶紧又系好裤带,亲自去门口把李贺迎了进来。


由此可见李贺的这首诗在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是,《麈史》却有这样的一段记载:“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鳞开。’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王安石提出的疑问是:既然说黑云压城,那又哪来的太阳呢?于是便引起了一场著名的公案,后世也有人认为王安石的质疑很有道理,但也有更多的人则不能同意老王的这个质疑。例如《一瓢诗话》认为:“李奉礼‘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王荆公訾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属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升庵诗话》则这样解释:“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为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蚊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


而《唐诗鉴赏辞典》中则是这么理解的:“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这种回避诗句描写是不是矛盾,而从换一个角度来诠释的观点,我以为其实并不合理。因为诗句固然可以造境造意,但如果真的是造境造意,同样也需要遵循“不矛盾”的原则,而不是爱怎么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怎么造的,这样的观点,也只有当代的中国人才会有,多半是抗日神剧看多了的缘故。


我个人倒有一个不同的观点,我以为要理解这里的“甲光向日金鳞开”,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联之中,而要放到整个作品的大环境中去,从宏观的角度去进行把握、理解,这样做可能是最容易获得准确的答案的。这里的“日”并不是“太阳”,就像前一句的“黑云”并不是“云朵”一样,“黑云”指的是敌兵敌将,“日”则是指的后面的“君”,这样来理解,首联的内容就更丰富饱满了。否则,仅仅一联中的信息量都不对称:上一句“黑云压城”是一层意思,“城欲摧”又是一层意思,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那么下一句就只有一层意思了。但我们将“日”理解为“君”,则“甲光向日”就是“军队紧密团结在中央周围”的意思,“金鳞开”则是另一层表示“同仇敌忾、士气喷张”的意思,上下两句非常对等。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往期“门边谈诗”


第二桩公案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也算是孟浩然的佳作之一,历来为人好评,尤其是前半首,《唐诗三百首补注》说是:“二十字可作十五六层,而一气贯注,无斧凿痕迹”。《唐诗别裁》则赞赏它的开篇,说:“孟公诗高于起调,故清而不寒。”《唐宋诗举要》也有这样的评价,说首联“健举”,认为孟浩然“工于发端”。所以,这里我提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在本公众号的底部菜单中点击“收听录音”听取。


再如《唐诗镜》,它就觉得第二联写得很不错,说:“三、四意象逼削。”确实,这一联是一幅非常漂亮的国画,清泠、冷峻、孤绝,读之如入画中。所以《唐宋诗举要》评价它是“旅况寥落,情景如绘”。


但是,另一个绝然不同的评价,则认为这里有败笔,如南宋的诗人刘辰翁、元末的文学家刘坦之,都有过这样的批评。究竟是什么批评?请你先仔细咀嚼一下这首诗,从你的见解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然后思考下你所听过的那些被视为“毛病”的说法,这首诗中有没有。最后你可以在本公众号的底部菜单中点击“收听录音”听取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