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旧作,这次补充了很多内容。 对联这一文学体式,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对联的写作,原本就是自然随意的,从现有资料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古人从来没有“马蹄韵”这种说法,所有的创作均天马行空,随性、随意、随笔,最多就是律联会遵循格律诗的平仄规则而已。所谓的“马蹄韵”一词是中南大学余德泉教授闭门研究,“总结”出来的。 我以为,由于余教授的研究是由观点出发寻找实例,而不是从实例中总结归纳观点,所以我总觉得是在只取合乎自己观点的来说话,这样,看上去所谓的“马蹄韵”就似乎非常合理,但是大量不符合“马蹄韵”的古人作品因为无法解释“马蹄韵”,所以就被冷藏了。也正因为如此,在余先生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就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但是,创作界则不同,这个圈子里大量的人缺乏学术素养,没有辨伪能力,加之一些人需要“理论知识”来蒙人唬人,所以这一伪概念居然就大行其道了。 那么什么是马蹄韵呢?简言之,马蹄韵就是认为:多句联的尾字一定是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所谓正格)或者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所谓变格)这样的规律写的。而且据说是总结了千年实例得出来的结论。
千年对联果真如此么? 我们试以大家都知道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例来验证一下(仅取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蛇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这里的每句句脚分别是:池、底、帻、边、骏、仪、蜒、素、士、临、洲、鬓、地、霞、稻、沙、蓉、柳。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除了中间“仪……地”八个字算是马蹄之外,前面和后面的都是驴蹄,而且前面是个母驴子,后面是个公驴子,脚步不齐。或许再补充一个“驴蹄韵”,就真的十全十美了。 仅仅一个例子自然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我们再看黄鹤楼长联的上联: 跨蹬起层楼,既言费文韦曾来,施谓吕绍先到此,楚书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试梯山遥穷郢塞,觉斯处者个台隍,只有弥衡作赋,崔颢作诗,千秋宛在。迨后游踪宦迹,选胜凭临,极东连皖豫,西控荆襄,南枕长岳,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过客遽户。悬屋角檐牙,听几番铜乌铁马,涌浦帆挂楫,玩一回雪浪云涛,出数十百丈之颠,高陵翼轸,巍巍岳岳,梁栋重新,挽倒峡狂澜,赖诸公力回气运。神仙浑是幻,又奚必肩头剑佩,丛里酒钱,岭际笛声,空中鹤影。
该联的句脚分别为:楼,来,此,考,朝?塞,隍,赋,诗,在。迹,临,豫,襄,岳,息,宙,户。牙,马,楫,涛,颠,轸,岳,新,澜,运。幻,佩,钱,声,影。共计按照“马蹄韵”的规则,连头带尾也只有九个字,即“马……运”,只占了四分之一,其中甚至有四连仄的情况出现。 这应该还不能说明问题。我们以《古今联语汇选》第一册为例,在200页“名胜类”对联中检得三句以上的长联共计244副,其中不合乎马蹄韵规则的驴蹄联就占了80副,占幅达33%,即达到了三分之一。这样的比例,对于马蹄韵的价值如何,读者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了吧。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200页中,合乎“马蹄韵”的作品虽然有164副,但是这164副中,有134副是每比三句的联,约82%左右。此外,另一点事实是,凡是三句式的联,几乎都合乎“马蹄韵”的规则;而一副联如果超过了三句,则大部分都不合乎“马蹄韵”的规则,且呈“句子越多越不合”的态势。也就是说,所谓的“马蹄韵”,如果真的存在,那也基本上只适用于三句式的对联,对三句以上的长联毫无约束力,根本不合乎长期以来的创作事实。 那么为什么三句式的联就合乎这一所谓的“规则”呢?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来看看对联本身的规律。 我们研究清联发现它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如果上比联是由多句构成的,那么其最后两句就应该是“平仄”收尾。我们以前述《古今联语汇选》中“名胜类”的200页为考察对象,两句以上一比的联总共449副,其中只有11副联的最后两句是仄仄收,其余则均为平仄收。这其中双句式联有202副是平仄收,仅6副是仄仄收。这一实际证明所谓“马蹄韵”的“变格”就是一个凭空想象的东西。这一“多句式上比联之尾二句必为平仄”的规律,我正式命名为“驴蹄律”,读者可以予以验证,我相信是经得起验证的。 由于“驴蹄律”的存在,所以,我们在前述200页中只发现一例仄仄仄,一例平仄仄现象的存在。这样,三句式的联就只剩下了两种选择:或是平平仄,或是仄平仄,而平平仄和仄平仄,两者比较,自然是前者更为和谐,所以才被人大量使用,两者的占比为133:9。 所以,真正能称之为规则的,不是“马蹄韵”,而是“驴蹄律”。 感谢九思堂主开峻兄提供书法 你还没关注? | 专注于中高水准的诗词写手 汉诗网 · 做诗词界最有质量的公众号 读我的文,若无所得,请取消关注 独立见解 | 学术思想 | 深刻犀利 | 谢绝投稿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写作对联,如果你构思的是多句式的结构(包括两句),那么上联的最后两句最好合乎“驴蹄律”,即以一句平收、一句仄收来考虑。以四句式为例,我们前面讲到的200页中,共计有58副,其中只有3副是XX仄仄式的,其余均为XX平仄式; 2、写作对联,你若非要按照诗律写,自然也是可以,每一句都用平仄来规范,但是,句和句之间则完全没必要遵循什么“马蹄韵”。清人的联学已经非常发达了,清人的理论研究水准也已经非常发达了,为什么那么多清儒大师都没有看出一个马蹄驴蹄出来?这本身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那么,这种明明有千百条大路可走,却偏偏要你只走一条原本就不存在的独木桥的“理论”,除了没必要地束缚写联人的构思,将纷呈的态势狭隘成一种僵化模式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前几期我们谈了“犯题”,今天我们又谈“马蹄韵”。下一期我想谈谈“重字”的是是非非,为深入探讨,说透这个问题,很希望大家在留言中发表有关“重字”的看法、避免“重字”理由、“重字”使用成功或失败的具体例子等等相关言论。先谢了! 当然,本文的贬褒,也欢迎大家说说,或者有别的一些你觉得似是而非的诗词写作观点,都欢迎提供,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
|
来自: WENxinHANmo > 《诗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