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画之笔墨理法

 我心中的太阳在 2017-02-10

    山水画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涵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独特之处首先在意与气。这种意与气的表现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此外,画山水在意与气的统领之下,是一种感情抒发、气机流畅、笔墨自然圆活的高度和谐统一。 笔墨之道,历中国文化千年锤炼糅合,笔法、墨法即为心法。心法秉学养见识、自然山川而自为万象。故笔墨自成家法者,其必诸学贯通。笔墨之道若不合理法,则难登大雅之堂。而“太极”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之一,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自始至终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何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日:“自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静,静而生阴,静极生动,动、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阴阳”学说以“道”为尊,“道”的精神构成太极阴阳学说的全部思想。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道”即万有事物的变化规律,其规律的形成离不开“一阴一阳”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对立与统一的特性,以及其中的变化规律。阴阳二者虽然各异,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感、虚实相生、共相依存,亦成整体。都离不开“道”构成的变化规律。

    太极思想主张“心物合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单纯的绝对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太极学说既有主观“意”的认识,也存在客观“象”的认识,并且以此形成了中国人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

    古人对美的认识主张“曲径生幽”,这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美学思想。这种以“曲”为美的审美观,正是来自于“太极”学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与统一的思想理论。

    山水画在创作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形式布局及用笔用墨上表现为,每幅画都要符合“开与合”、“圆与方”、“收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山水画的基本原则。

  各人在用笔的力度、速度以及表现方法上各有差异,但其基本特点是:静心随意、思虑专一、胸有成竹。用笔要能柔能刚,且富弹性。用笔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形式上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中国画是用意写意的画,也是用气写气的画。做到“意到气到”,才能气韵生动。

    中国画用笔多行进于圆转之中,古人说:“线无半寸直”,说的是曲与直的对立统一。用笔用墨要有节奏、柔中带刚,笔笔贯通,相连不断,一气呵成。收即是放,放即是收;笔断意不断,意断气不断。用笔要有力,古人说“笔能扛鼎”,“笔所未到气已呑”,但这个力需外柔内刚,常求圆转于外,久之自可得内在之刚;非有心之刚,实有心之圆转,用笔决不可失之圆转。以意引领,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可以贯通。初学者往往用笔直来直去,须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以亦柔亦刚,刚柔得中为极至。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硬刚,而是由圆转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用笔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就成为中国画笔墨的特点。

    恽南田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说明画的深度、高度须从曲处求,曲就是圆转。怎样才能求得呢?需从静中参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