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草”的意象 一、象征蓬勃生命力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雨中草色无声地染遍了大地,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严寒将去,早春已至,这美丽的初春“草色”将诗人满心的期待与喜悦和盘托出。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行卷之作,赞美了古原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活力、执着和永恒,也赞美了所有如野草一样顽强、坚韧的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将感伤情绪一扫而光。 二、比喻贤才君子 屈原《楚辞》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从屈原作品开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香草成了屈原精神世界中坚贞人格纯净内心的一种写照。“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自此以后,香草意象成了诗人理想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成为他们在污浊现实中维护美好德行、寄托高蹈情怀的一种象征。 三、人格志向的象征 孟浩然《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不舍得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芳草”代表诗人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向往归隐。“惜与故人违”,又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心理的矛盾,反映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四、寄托离愁别绪 朱淑真《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这是一首写闺中春愁的小词。上片写仲春时节,眼前景色,触目生愁。虽“十二栏干倚遍”,也无法排遣春愁。下片写闺中人在这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怀念的人,不禁愁绪万端,感到还不如成双成对的鸟儿,因此不愿再看见满院落花和断肠芳草。通篇哀婉细腻,愁思无限。 五、感时伤世的情怀 刘翰《石头城》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诗人面对“繁华事散”的金陵,从夜空、月色、雁声、芳草中感受到六朝衰败以后的沉寂与凄清,通过对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的景物描写,表达出诗人对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