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112

 易学的探索 2017-02-10

 

常见有病人来诊时手背有大片血瘀,呈现青紫色,告知在医院挂水所致,病人对出现瘀斑似乎比较认可。与之相反,有时针灸后个别病人在穴位处出现小瘀斑,这是针尖碰到了皮下的毛细血管所致。因为针刺泻法需要开放针孔,不按压。有的病人会反复询问是否是意外,会不会出问题等等。看来普及针灸,路还很长。

 

高科技指的是最先进的尖端科技,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且无国界——对照这个标准,针灸算是高科技吧。科学至今尚未认清经络的实质,但却承认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说明针灸超越科学;针灸越来越普及,正走出国门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咱针灸人玩的原来是高科技,足可自豪一把!

 

 

服中药多需忌口。对于常规病症,我常建议病人忌食煎炸、烧烤、油腻、粘滑(包括糍粑、棕子、月饼、汤圆等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生冷(包括冷水、冰淇淋、瓜果及半生不熟的鱼肉类)及辣椒等物。有病人抱怨,那岂不是什么都不能吃了。但也有病人问,能不能给个更严格的忌口,只要为了健康,我都能做到!

 

前人感叹,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所以疗效难得,不是没有药方,而是药方不对证。汤药首重辨证,这是用方的基本原则。临床上我自己体会到,有时用汤药颇难取效时,却可借针灸而取效。而且,针灸可以速效,特别是症状明显而病人饱受病痛折磨时,多可针入症除。针药并用,这无异于提高了临床取效的机率。

 

糖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能量,人的生命离不开糖,特别是身体虚弱,或者身体要调动正气抵抗病邪侵袭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红糖、白糖、冰糖和饴糖,这些糖的药效是不同的,但都味甘,都可以补益气血,健脾养正。当天气骤然寒冷时,适当喝些姜糖水,能升发阳气,提高祛邪能力,有助于让人更健康。

 

明矾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常用于制作油条及一些膨化食品。此物味酸性涩,善祛痰饮,且能止泄痢,除阴蚀恶疮。临床效方:中风急性期突然昏迷,痰声重者,可用明矾入浓煎的生姜汤中灌服,能吐出痰毒而速效;明矾与细盐共研细末,用筷子头蘸之点悬雍垂,可治咽肿喉痹急症;明矾与酒精混合外用可治各种癣。

 

经络穴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忽视了经络穴位的存在。学习经络穴位,既可修身养生,还能防病保健,又能论病、诊病、治病。重视经络穴位,可以为养生和治病增加一个刺激途径,而不是完全依赖胃的吸收、血管的挂水和肌肉的注射。中医人更要精研经络穴位,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

 

人人都能学习针灸吗?《内经》的观点是否定的,其要求针灸医生应当是“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的人,这样的人心气平和,能深入学问之中。并且,即使是符合了学习针灸的要求,在给病人行针施术时还必需“治神”,要求医患双方都心平气和,用心感悟经络气机的变化,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

 

中医治病,时有专方及专药。有时一味药即可治某种病,比如,白芷治头痛;重用白术治便秘;麻黄治牛皮癣等等。有时某方是某病的专方,比如,独活寄生汤治腰痛;瓜蒌散治疗带状疱疹;大柴胡汤治胆囊炎等等。临证时若能善用专方专药,辅以辨证,多能收取良效。若想提高疗效,从专方专药入手,亦属捷径。

 

木曲直作酸;酸味入肝;乌梅味极酸,得木气最厚。木主疏泄,乌梅入肝,既补肝之体,又泄肝之用,是既能滋肝,又能泄肝。因此,乌梅大具疏通开达之力,能助疏泄,畅肝胆,化积滞。临床上经常用乌梅治疗各种痰凝瘀积之赘生物,如周身各处的息肉、增生等,颇具效验。

 

 

春天蒲公英长起来了,蒲公英味甘性平,无毒,其花、叶、根都可入药,有解毒、解热、舒肝的功效,而且还可以作为食用的蔬菜。可挖其全草,洗净,切碎,略加盐、醋调和,即是一份美味可口的小菜。蒲公英得春气而生,入肝经,最适合于春天肝火偏旺,烦躁易怒诸症。或用蒲公英煎水代茶饮,亦能疏肝清火。

 

蒲公英得春气而生,春天做菜食之,最能清泻肝经郁火。《本草经疏》记载:蒲公英味甘性平;《本草正义》认为其性清凉;《本草新编》认为: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为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综合诸家,蒲公英更宜于火旺之人,若是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当忌用。

 

楮实子不常用,却是一味好药。前人有谓:阴痿能强,水肿可退,充肌肤,助腰膝,益气力,补虚劳,悦颜色,壮筋骨,明目。补阴妙品,益髓神膏。楮实子能益阴,能利水,正好与阿胶的作用类似。时贤有用楮实子代替价高的阿胶,治疗阴虚水肿诸症。但楮实子无养血敛血之功,温经汤若用楮实子代替阿胶则效差。

 

我临床喜用陈皮,陈皮能理气、燥湿、健胃、祛痰、止咳,还能解蟹毒、酒毒。古人有“陈皮宜五脏,统治百病”的说法。不少人喜欢自己制作陈皮,需选择未打过农药及保鲜剂的桔子,把其皮剥下晒干或烘干,并且久置,可去其辛燥之性。不能用新鲜的桔子皮入汤药,一则有农药残留,二则新鲜桔皮容易刺激肠胃。

 

中医不但能治疗肉体的病症,还可以调节精神意志,从而治疗各种精神病症。人的精神是由五脏所主的,也就是说,精神是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病症的本质是五脏的失和,平衡五脏即能调节精神状态。再者,周身穴位通过经络联系五脏,针刺穴位即能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因此说,各种精神病症都可选择用中医调治。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药量。药方取效,不但在药味,更关键的是药量。但官方似乎没有认识到药量与疗效的关系,《药典》中规定的中药上限量根本不符合临床实践。比如,近代名医姜春华治肝病黄疸,用茵陈蒿汤,君药大黄最少用到25克;治类风关和红斑狼疮,生地用60克以上,这样的用量远远超过了《药典》标准。

 

遇到大病重症,是开点四平八稳的汤药敷衍了事,还是放胆应用重剂,以求显效。国医大师邓铁涛用250克黄芪治重症肌无力;京城名医汪承柏用300克赤芍抢救重症淤胆型肝炎;名医仝小林教授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黄连加大至120克,可迅速降低血糖,改善症状——中医治病,关键是识证,当轻则轻,当重则重。

 

经方的特点是:药味少而用量大。从中医文献看,明代以前的方剂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后的剂量则基本同于现在。加大中药剂量,也会失去安全性。服药首先要具备安全性,然后才考虑疗效,盲目加大中药用量的做法不可取。剂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到底要用多大的剂量,必须以临床实践为依据。

 

古人非常重视量与效的关系。试举二方说明:张仲景的防己地黄汤,治真阴不足,营血郁热,热扰心神诸症,重用生地至二斤,他药则数克,这是治血中之风的巧妙法门;再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黄芪为君,用至120克,是他药总量的五倍多,临床与实验研究都证明,只有足量黄芪才是治疗中风取效的重要保证。

 

有人认为,药不能有毒,毒药伤人。却不知药越是有毒,越能救治大病重症。比如,砒霜剧毒,却是治疗白血病的良药;马钱子大毒,却可以治疗癌症;硫磺有毒,若能每天中午饭前嚼服黄豆粒大硫磺,却能温养命门真火。因此说,毒药是好药,非毒药不能挽回造化。若把毒药全部抛弃或泡制得无毒,那无异于害命。

 

 

有人一见我用大黄、黄连,就说这药太寒;见附子、干姜,则说太热;见麻黄、桂枝,则畏其辛温动血;见蜈蚣、全蝎,则害怕有毒。却不知药是用来治病的,有如此之病,则当用如此之药,而不能拿药去论病。正如米饭不能治病一样,若只用些丝瓜络、百合、白扁豆、佛手等平淡药味,那又如何救治大病重症呢?

 

服人参要忌萝卜吗?历代中医书只记载人参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并没有忌白萝卜。近代名医张锡纯认为,若服参芪等补气之药,佐以萝卜,补气而不郁。不少中医名家都有以党参或人参与萝卜同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记载。由此说,人参补气,萝卜降气,二者同服,各得其所,正好让人体气机归于平衡。

 

我喜欢用些药食两用的中药,既平和,又可取效。比如,春天有少人肝火旺,不得不清降肝火,我喜用蒲公英,甚至从菜市场买来新鲜的作汤亦甚有效;止血,不是只有三七、血余炭、白芨等,还有藕节,切碎煎水服,治疗阴虚火旺引起的咳血、吐血、尿血、崩漏、衄血及紫癜,效果极好,加白糖更适合于小儿鼻衄。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但烟也是一味中药,中药就能治病。烟叶味辛性温,有毒。鲜叶捣烂外敷,或用烟油擦涂患处,可治疗疔疮肿毒、头癣、秃疮、毒蛇咬伤。少量吸烟,可以温通阳气,宣降气机,治疗阴霾寒邪所致诸症,如脑窍不开而灵机不运、气滞寒凝而脏腑疼痛等——对于吸烟,我们当辨证分析。

 

人参不能滥服。清代苏州一杨姓富人因狎妓私用其父千金,被责怪后体虚而兼郁怒,先似伤寒,后渐神昏身重,医生误诊为虚损而嘱每日服人参三钱,导致痰火郁结,遍身皆生痰核,身强如尸。后遇名医徐灵胎,只用莱菔子研末冲服而治愈——今世之人亦好服人参,认为人参能补虚,却不知痰浊内盛,反易增病。

 

民国大医张锡纯擅长用重剂山茱萸治疗虚证、脱证及身痛肢痛,其用量为30-120克,疗效卓越,几能起死回生,覆盖杯取效。李可老中医自制破格救心汤,成功救治千余例心力衰竭重症患者,其方用山茱萸60-120克。前贤有言:山茱萸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多不节。用治阳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有效。

 

回复@宝力博纳:山茱萸温补肝肾,能除一切风,逐一切气。山茱萸泡酒,得酒之辛温宣通,更增逐寒湿痹、温暖腰膝之功,很是适合于中年人服用;且民国大医张锡纯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盛赞山茱萸收敛元气之功;泽泻配伍山茱萸,共研细末,盐水温服,可预防男性阳痿、早泄。

 

前贤总结黄芪的作用,补五脏诸虚,益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活血生血,为疮家圣药。黄芪若重用,能治重症大病。比如,王清任制补阳还五汤,黄芪用四两;黄芪桃红汤,黄芪用八两;当代名医邓铁涛重用黄芪治疗痿证。我学习前贤经验,重用黄芪治疗中风偏瘫、重症肌无力、虚损诸症,疗效满意。

 

《诗经》有“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唐,即菟丝子。一位年轻的帅哥看到菟丝子,即念想到自己倾慕的姜家姑娘。民国大医张锡纯云:愚于千百味药中,得一最善治流产之药,乃菟丝子是也。此药善治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有补肾安胎之妙。由生情到生育,菟丝子算的上是爱情的信物了。

 

疼痛,不管是何种病因,或压迫,或烧灼、或外伤、或劳损、或寒凝、或热滞等等,其核心就是气的不通。针灸为什么能止痛,且能速效?就是因为针灸刺激经络穴位,促进经气运行,病灶处气机一通,疼痛自去。针灸擅长治痛,不管是肿瘤晚期的剧烈疼痛,还是叉气、食积、感寒、跌打损伤等疼痛,都可选择针灸。

 

 

我用针灸治疗过各种疼痛:比如,肿瘤压迫的剧烈疼痛,痛到病人在地上打滚;痛风关节疼痛,喊爹骂娘;龋齿牙痛,夜不能眠;再如,经常诊治的心绞痛、腹痛、痛经、胃痛、骨折疼痛、风湿关节疼痛、三叉神经痛、腰扭伤疼痛、偏头痛、带状疱疹疼痛等等,用针灸都可收取速效之功。治痛,我强烈建议首选针灸。

 

中医讲究取类比象,比如,蚕吃桑叶,桑能治风养血,感风而变僵的僵蚕就有治风之功,这是借其气以相感;人参生于辽东树木阴湿之地,其苗于阴中生出一番生阳之气,人参味苦甘而有汁津,是生于阴而出于阳,比拟于人,人身元气由肾水而上达于肺,与人参由阴生阳同理,故人参能生津化气,这是阴阳上下相感。

 

古人用铅砂、硫磺、水银等天然矿物炼制成金丹,其性大热而有毒。三国及至两晋时期,上流社会流行服食金丹,认为可以健康长寿。药王孙思邈年轻时也曾服过金丹,结果周身皮肤长疮疡。金丹是毒药,只适合于阴寒凝滞的病患,如某些恶性肿瘤等,而绝不适合于常人以及火热偏旺之人服用,否则必会中毒。

 

魏晋时期,受道教炼丹长生的影响,当时的士人流行服五石散,其散以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矿石炼成,皆属大热大辛之品,服后药性发作,全身发痒、身热、心烦、坐卧不宁,使人性格暴躁、狂傲,需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所以五石散又称为寒食散,由此名人学士们多宽衣博带,放荡不羁。

 

五石散热性太大,服之有毒,只适合于寒邪偏盛的体质。若常人服食,会导致后背长疮、发狂、暴躁,轻则偏废,重则丧命。晋代医家皇甫谧记载,有的舌缩入喉,有的痈疮陷背,有的背肉烂溃,以致丧命,他自己也曾服食,“辛苦荼毒,于今七年”,可见服食五石散在当时已经泛滥。这个流毒至唐代之后逐渐消失。

 

有人考证,唐代李氏皇帝家族似患有一种遗传病,表现为头痛、眩晕、抽搐、痉挛、肢体颤抖、麻木、蠕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步履不稳,甚至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此与遗传性心脑血管疾病相似,且死亡率极高。从中医来看,这是风疾,五石散有祛风之效。若过用五石散,导致阴津亏竭,其害极大。

 

为什么道家崇尚服食五石散?分析其原因,一则这些人多居住在山上,山上气温低,湿浊重,人体容易感受寒湿而为病;二则这些人常年饮食生冷,易致寒湿内滞。由此导致阴寒凝结诸疾患。正如孙思邈所言:“所以常须服石,令人手足温暖,骨髓充实,能消生冷,举措轻便,复耐寒暑,不著诸病,是以大须服。”

 

药是治病的,无毒之药能治轻病小疾,大毒之药则治大病重症。世人多畏毒药,岂不知若能对证,大毒之药反而是救命的仙丹。魏晋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即是毒药,其为五种未经烧炼的石药合研而成,主要成分为砷类化合物,有兴阳动火之功。若用于阴寒凝滞诸患,足以温阳救逆;若赖以提高性欲,则必精尽人亡。

 

凡属阴寒凝结,要服辛温诸药。与服寒凉药物不同,辛温药最难服,特别是硫磺、紫石英等一些金石药,服法非常讲究。一则此类药动火,需养定阴津;二则其力甚猛,要缓缓图功。服药时要先从小剂量开始,不可大剂滥用;服药过程中要修心养性,最好静心,不能动怒发火,以免暗耗阴精;若性欲不禁,反易耗精。

 

作为临床中医,我非常重视针灸疗法。针灸施术简便,疗效快捷,有汤药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不管何种病症,在内服汤药的基础上,我都建议病人配合针灸,多可针入收效。昨晚专门为弟子们讲解独穴疗法,列举一些常见病症,讲解我自己多年来的一针速效经验。独穴疗法重视取穴与手法,一穴见效,易于临床推广。

 

 

我一朋友的父亲年近九十,数月来出现了吞咽困难、持续发烧等不适,老人相信中医,不肯住院治疗。朋友自己去学习针灸,回来给父亲治疗,效果非常好。针灸后发烧退去,且吞咽好转。去年亦有一病人因肿瘤晚期疼痛剧烈,其儿子来我工作室学了几个穴位的定位以及针刺方法,回家给病人试用,效果亦非常满意。

 

中医完全可以治疗发烧,至于发烧是由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都无所谓。有人误解了中医,“中医治发烧是想害死人,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不用抗生素行吗?都用中医退热,那还要发展现代医学干嘛?”——我也同样疑惑,中医退烧既速效又方便,还不伤损正气,为什么要选择挂水呢?

 

风寒感冒若选择中医可以速效,尤其是针灸,更有即时祛邪退烧之功。有网友感叹:明明针灸是中医里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但现在去大城市中医院,别说用针灸法,就是用汤药法退热的都少见,去中医院也是验血开盐水——呜呼!不是中医不能治病,是真正愿意执着于中医的中医人太少了!

 

一女病人因失眠、湿疹等多种病症来诊,用汤药配合针灸连续治疗一个月,病人非常满意,告诉我说,不但身体恢复了健康,而且特别开心,连做梦都笑。另一病人患抑郁症,自述对生活没有信心,有想死的冲动,针灸治疗后诸症消失,自觉生活再次充满了阳光。中医能调和五脏,五脏和谐则其所藏的神亦归于和谐。

 

俗话说:饮酒伤身,解酒无方。为了健康,建议少喝酒。若不得不大量饮酒,建议饮酒前后服用葛根。百草之中,葛根为贵,素有“南葛北参”、“千年人参”等美誉。葛根味甘润,性平而偏凉,归肺、胃经。现代研究发现,葛根能解乙醇毒性,并能迅速排泄乙醇,用于酒后头痛、头胀、脸红等症,并能保护胃粘膜。

 

每次运动之后,我都喜欢冲点葛根粉服用,既养阴,又升阳。葛根适合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偏头痛等心脑血管病患者、更年期妇女、易上火人群及久年吸烟饮酒者,亦有助于女性滋容养颜、丰胸、中老年人日常饮食调理等。胃寒者慎食。我们工作室提供的葛根粉产自湘桂交界处的猫耳山,为纯绿色天然食品。

 

我临床所用的葛根,多是粉葛。此药因含葛粉多而得名,又因其口味清甜,也被叫做甘葛。粉葛口感极佳,可药食两用,临床用于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解酒毒,治三高,止呕吐,通诸痹,又可作为蔬菜食用。历史上不少隐士、高僧常采山中葛根磨粉煮食,并得以高寿。深山居民常把葛根当成粮食食用。

 

葛根的吃法:除入汤剂煎服之外,亦可作为食品常服。一法:取三十克葛根粉,先用极少量的冷开水搅拌调匀,再冲入沸水,迅速搅拌成糊即可,加糖调味亦可,或冲入姜汁亦甚好;二法:用葛根粉代替淀粉来勾芡、调汤、拌肉等;三法:与面粉按一比五的比例混合,做成面包、面条、馒头等各种面食,风味独特。

 

葛根味甘,得地土之味,能入脾胃;气味轻清,故能升阳。葛根宣达阳明中土之气,升发胃阳,胃阳鼓动,则脾阴升腾,故能安和脾胃,最利于久病体弱以及老年人服用。临床发现,葛根能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最适合于此类病患。有人担心,葛根性偏凉,久服会伤阳,冲入生姜汁或干姜粉同服,即无此弊。

 

 

不少人只关注药物的功效,却不在乎其寒热温凉的属性。比如,绞股蓝有降血压、降血糖的功效,却不知此药性寒,长期服用会伤脾阳;再如,苦丁茶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其性寒味苦,久服亦会伤损中焦阳气。若既想求其效,又欲避其寒,可配合服附子理中丸,则可使中阳不伤,且能保全原有的治病功效。

 

葛根,药食两用。医家多言葛根味甘、性凉,并且说,虚寒者忌用,胃寒呕吐者慎用,不可多服,恐损胃气。我每天服50克葛根粉,调成糊状,作为零食服用。我自己素有胃寒,稍喝冷水则易腹泻。但服葛根数天,却未见胃部任何不适,反而觉胃脘很舒服。由此我分析,葛根之凉,大约与大米的偏凉相当,不必过忌。

 

葛根,其根外紫内白,以入土深而雪白多粉者为佳。前贤认为,葛根能鼓舞胃气上行,开胃下食,故可用于食欲下降,特别是久病体虚之人;又能升阳生津,故可用于脾虚作渴的糖尿病。况且,葛根还能解肌退热,大人小儿感冒发烧都可服葛根。夏天炎热,汗多伤津,葛根能生津液,最适合于平时汗多或运动后服用。

 

为什么疼痛?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了阳气不宣通,不通则痛。由此说,止痛,要通阳。生活中,不少人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其实,生姜就是一种天然的止痛药。生姜辛温,辛能散,温能通,经络通畅,自然镇痛。现代研究发现,生姜能阻止疼痛讯息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疼痛感,还可辅助治疗风湿和关节炎。

 

艾灸,就要用火。古人认为,太阳是火的源头,由此发明了阳燧,以取天火。阳燧,是一种青铜凹面镜,对着太阳,下面承以艾草,可聚热而成火。艾草其性虽温,终不能以艾施灸,通过阳燧,则得天火而成灸焫。秦汉时有“富贵阳燧”词语,意味着大吉大利,不知道阳燧为何由取天火的工具转化为吉祥的用语呢?

 

常有病人问,这个药有毒,吃了会不会中毒?岂不知凡药皆毒。俗话说“万物皆有毒,只要剂量足。”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开剂量谈论毒性。比如,素食有益于健康,但若不配合葱姜蒜等温性食物,久吃素食就容易偏阳虚。再如,蜈蚣有毒,适量应用,但却能攻逐肿瘤,祛风定惊,蜈蚣不但不伤人,反而有益于健康。

 

香附治血中之气病。《串雅》所载的两个药方都有香附:黄鹤丹,香附与黄连按2:1用量,研末水糊丸制成,治外感、内伤、气病、血病、痰病、火病等;青囊丸,香附与乌药为末,水醋煮曲糊为丸,治头痛、痰气、血病等。该书记载:飞霞子韩孞外治百病,男用黄鹤丹,女用青囊丸,并认为此二方乃游医之祖方。

 

香附,能治一切气,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临床用的非常多,特别是用于妇科。因为女子容易肝郁,肝郁则气滞,百病皆由此而生。再者,古代走方郎中非常重视香附,常做成丸药,为救急所用。《串雅内外编》记载的截药(专方专治,能出奇制胜,使病速愈),前两个药方黄鹤丹及青囊丸即以香附为主药。

 

不少人认为,婴儿不能针灸,这是对针灸的极大误解。就我的临床经验来看,针灸适合于任何年龄的人,从婴儿刚出生至老人百岁去世前,任何年龄都能施用针灸,而且,效果都非常好。有人担心婴儿太小,别扎坏了。却不知挂水的针比针灸针粗的多,不是也没事吗?况且,婴儿针刺,针入即出,不留针,几乎无痛。

 

孕妇和婴儿生病时,最方便、最安全的是选择中医,因为中医既能速效,又不必用毒药(中医不是只有汤药内服,还有针灸,有推拿、刮痧、汤药外洗等治病手段)。但临床所见,西药明显多是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巨大,但仍然用到孕妇和婴儿身上!!我努力推广中医,特别是针灸,希望孕妇和婴儿能首选针灸。

 

 

小儿生病,能不能用西药?有人认为,西药见效快,越早用越好,以免耽误了病情;我却认为,中医见效更快,小儿生病首选的应该是中医,针灸、汤药内服或外洗、小儿推拿等等,所有这些方法都可速效。且中医有六经辨证,病情将如何变化,变化后出现何种症状,可用六经理论解释地明明白白,还可以未变先防。

 

我在微博里反复宣传针灸,针灸是一门大学问,其理论深奥,疗效可靠,针灸应该是每个中医人都精研的技能。但事实上,针灸正在没落,很让人遗憾。大学里不重视针灸的教学,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多数居然不会针灸;中医院里的针灸科只治些腰腿痛,不知道针灸能治急危重症。病人求医,很多时候应该首选针灸科。

 

中医重视“取类比象”,这是中医独有的思维模式,也是精通中医的关键。把“象”悟透了,万事万物都可与中医产生联系。比如,四时变化有象,中药有象,穴位有象,天地之间莫不有象,透过象去感悟中医,是学习的捷径。昨晚我以《论“风”》为题给弟子们做了个讲座,借“风”以援物比类,推演“风”象。

 

端午节民俗有在家门口挂艾的说法。此时艾草花未开,叶正茂,药效最高。古人说:端午节采艾,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新艾气味芳香,能避晦祛毒,有利于保持屋子清爽卫生。现代研究亦发现,艾叶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正好可以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致病物消灭。亦可在屋内点燃艾叶,艾烟更有清洁屋子的效果。

 

艾是一味好用的中药。从文字学考证,艾与“乂”通。乂的本义是治理,由乂及艾,引伸出“安宁”的新意。艾能拨乱反正,使疾病恢复健康,即是安宁。艾在临床上用的非常广泛:捣艾为绒,作灸法以治百病;艾能安胎,能治腹痛,能止咳,能止泻,能止血,其功甚多。端午节插艾,未尝不是追求生活的和谐平安。

 

端午节至夏至这段时间,天地之间阳气最旺,人受天地影响,阳气亦外浮。此时养生,最好用灸。灸能通阳扶阳,使脏腑调和,经络疏通,气血畅和,有利于扶正祛邪,使正安而病退。不管是大病重病患者,还是常人养生,若体内有寒凝或阳虚,即可在此时及时用灸法。每天任何时间都可施灸,不必刻意选择时间。

 

艾味苦辛性温,得天地木火之气,最擅温通阳气,人体阳气宣通,自能温经、去湿、散寒、止血、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艾叶适量,加十倍的米醋同煎外洗,能治各种皮肤瘙痒症及顽癣,因为艾叶能把内郁的阳气宣透出来;治疗老寒腿,可用艾叶与等量川椒水煎外洗;把艾绒缝入护膝或护脐中,最有祛寒之功。

 

龙娟:一友告知她的儿媳孕期感冒恶心,我建议她来针灸,谁知儿媳回复孕期不能针灸,为此还专门跑到北京一医院问主任,回复也是不能针灸。悲于斯,哀于斯,国人对中医了解如此甚少,甚至有西医不懂还要装懂去害别人!且不说吾本身两次孕期任何问题都是针灸解决,并在临床上用针灸解决了多少孕妇的问题!

 

女子有孕在身,最好不要滥用药物,包括中药与西药。若孕妇健康出了问题,首选食物或生活起居调理,若解决不了,那就选择针灸。针灸的优势很多,一则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安全;二则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畅和气血,扶正祛邪,安定神志,可以治疗孕妇几乎所有的病症;三则方便,简捷,速效。@选择中医工作室

 

我喜欢针灸,并且努力实践针灸。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病人经过针灸后可以马上看到效果。不管是感冒、发烧、咳嗽,还是肿瘤疼痛、哮喘发作,或是痉挛、胀满等等,都可用针灸收到速效。针灸的治疗范围极广,在我看来,除外伤、骨折、大失血、大失液等情况外,剩下的几乎所有病症都适合于针灸。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分支,古贤发现:人人身上都有经络,通过刺激经络与穴位,即可产生治病效果。而且,十二经络与天地六气相互联通,其中有无穷蕴意。针灸,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帮助了世界各地数不清的病人缓解了病痛。针灸还名列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我们骄傲。

 

附子能治病,但不能滥用。有病人告诉我,某名中医给开的药方中有60克的制附子,结果越吃感觉皮肤越干,这是伤阴的表现;我曾多次见到一些病人带来的处方,其中赫然有附子上百克,但效果并不好。附子扶阳,适用于阳虚寒凝诸证,但若滥用,则不但无益于健康,反而有伤阴损精之弊端——滥用附子者当警醒!

 

〔五运六气〕

 

一、理论

 

 

天地运行有其规律,比如,四季变化,寒暑易节;月圆月缺,上弦下弦;白天黑夜,日起日落,等等。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也生活在天地之间,因此说,人的生命与健康必然受着天地运动规律的影响。顺应天地规律的,就能得天地之助,会更健康;逆反天地规律的,就必然受天地规律的惩罚,其健康亦会受到损害。

 

观物取“象”,这是深悟中医的必需过程。中医治病,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症有象,方有象,药有象,穴有象,能够取类比象,并且融会贯通,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即是最高明的中医。“象”可用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十二消息卦等来描述,昨晚为弟子们做了《中医的意象与《易》象》的讲座。

 

日与月合而为易。日月,为天地之主宰,易在其中。万类生命皆因日月而有生长壮老已,以易理测之,则万物皆含易象。易之有象,其象即是日月。《周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故文王“观象系辞”。易之数、理、占都离不开象。若“扫象不谈”,是无本之木。深悟易象,治病与养生其理自通。

 

二、应用

 

 

天地有“象”,取类比之:春分木旺,去年敛藏的阳气自地下升浮于地面,雷乃发声;秋分金旺,今年暑热之气下降于地面,雷乃收声。推之于人,龙雷之火必炎上于春分与秋分之间,此时阳气升浮最旺。我临床上多见龙雷相火升腾诸病,亦在此时。治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常用引火汤、镇阴煎等化裁,有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