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人生规划教育是培养学生人生规划意识,增强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旨在唤醒学生的生存意识,培养生存能力,提高生存质量,最终着眼于提高国家人力资源质量和国民素质。它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高中德育的重要内容。 利用研究性学习推进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策略重在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通过设定人生规划教育课题,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引领学生从生命层次思考未来,引导学生在制定规划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感受责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亲自规划人生,体验规划人生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策略中,学校安排导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针对性地开展人生规划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够随着学习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补充、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引导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素质,主动发展,形成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生涯规划能力。 理工附中现场会展板 在具体实践中,理工附中经验值得借鉴。理工附中积极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规划自己的人生,其宗旨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设计出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时又得到有效的个性化指导。理工附中的具体做法是:导师指导学生以“我的人生规划——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等为题撰写开题报告,并开题;学生走访大学。任课教师组织学生组成4—8人小组,走访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到职业招聘现场进行调研,了解社会的需求,感受找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寻找偶像,访谈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结题答辩、认定学分,展示美好人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完成研究报告,导师通过后,可以参加结题答辩,每个班由3—4导师组成答辩小组,答辩的过程实际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过程。通过答辩的同学可以授予5学分,计入研究性学习成绩中。学生可将研究报告作为资料,填入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中,整个研究需持续一个学期。最后学校还要评选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研究报告,开展人生规划展示、交流活动,展出学生五彩斑斓的美好人生。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策略的特点在于对学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怎么学”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学生自己做出预测和规定。学习的自由度很大,对学生来说,这既可能是优势,也有可能产生劣势。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需要大量的专业指导教师,占用人力较多。二是导师的工作量很大,由于学校人员存在着变动等问题,会导致影响工作效果。三是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在某一个年级开展的,那么如何使学生持续不断地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就成为最大的问题。因此,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大量的专业指导教师,为人生规划教育提供专业性指导。二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年级开展人生规划教育,促使学生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问题,在发展与变化中调整并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三是深入研究各种辅助途径对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效用。 积极开展和宣传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促进了中学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人生规划教育基本理念和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同时,这一教育的开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准备意识和生涯规划能力,使得学生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的,对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笑梅 文军庆 海淀教科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