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碑文化》(五)

 老刘tdrhg 2017-02-10

73、《张景碑》159年刻于河南南阳。1958年在南阳发现,是建国后出土的重要汉碑之一。现在南阳卧龙碑亭。碑文记述了地方官员同意张景包修土牛、瓦房等设施,以免其家世瓦徭役之事,是研究东汉赋徭制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碑顶有穿,穿内有晕。有隶字。其中“府”字竖笔特别长。与《石门颂》的“命”字、《李孟初碑》的“年”字,都有长笔。

74、《苍颉庙碑》:刻于162年。原在陕西白水苍颉庙里。苍颉传说是皇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此碑是东汉县令孙羡奉刘明府之令,为纪颂苍颉的功绩而立的。1975年收藏入西安碑林。碑有圭首、有穿,高 一米五,宽80厘米。碑阳碑阴及两侧都有文字。其书法介于《华山碑》和《曹全碑》之间。

75、《孔宙碑》:刻于东汉164年。高二米四,宽一米三。圆首有穿,碑额“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现保存在曲阜孔庙。孔宙是孔子第18世孙,孔融之父,孔彪之兄。此碑是孔宙之弟子们为颂其德而立。自欧阳修记载以来,为历代所重视。隶书与《曹全碑》、《乙瑛碑》等处于同一水平之上。为“汉隶这最醇美者”。

76、《封龙山颂》:刻于东汉164年河北元氏县西北20公里的封龙山下。清道光年1847年为元氏县令刘宝楠发现,移至城内文清书院,当时运工嫌重,将其凿为两段搬运,不料竟断为三截。碑高一米七,宽一米,无碑额。首行书有“元氏封龙山之颂”,碑阳隶书15行,每行26字,字径二寸。与《石门》、《西狭》、《杨淮表记》属同一流派,是著名的汉碑之一。

77、《西岳华山庙碑》:即《华山庙碑》刻于东汉延熹八年即165年。碑阳836字,碑旧在陕西华阴西岳庙。明嘉靖关中大地震时碑毁,原存残石是清翁方纲临摹拓本复制的重刻碑。1995年清理西岳庙时,出土了部分《西岳华山庙碑》的残石,共大小30块,计462字。碑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祭天地山岳,修神庙,祈求天降时雨之事。是研究汉代风情习俗的实物史料。有四个拓本:一是宋《长桓本》,留入日本;二是明《华阴本》,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三是明《四明本》;四是宋《玲珑山馆本》,现在香港中文大学;这四个本以《玲珑本》最早也最精。《华山碑》是成熟汉隶的代表作之一,是著名汉碑。自唐以来备受推崇。

78、《鲜于璜碑》:刻于东汉165年。1972年出土于天津武清县高村乡东苏家坟。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碑两面刻827字,均为隶书,通碑字迹完好,是建国以为出土的最完整、存字最多的汉碑。碑圭首,并有15厘米的穿。碑主鲜于璜,字伯谦,是并州太守,东汉安帝延光四年(122年)卒,终年81岁。此碑是他去世40多年后,其子孙后代为了纪念他、赞颂他的功绩而立。同时还反映东汉政府与北方乌桓等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书法开六朝楷书之先声。

79、《衡方碑》:刻于东汉168年,原碑在山东汶上县西南7公里郭家楼前,清雍正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仆。郭承锡等人重立,现在山东泰安岱庙烦灵门。碑高二米七,宽一米,额圆首有隶文“汉故卫尉卿衡府君碑”。碑主衡方,字兴祖,是京兆尹,有政绩,故门子故吏为其所立。字体外紧内松,方正严谨,是著名汉碑之一。

80、《史晨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年),分前后两碑。前碑《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约8-900字记载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通常称《史晨碑》,记述飨孔的盛况。前后碑基本一致,应出一人之手。现在曲阜孔庙。其隶书已经成熟,是当时“庙堂巨制”,是汉著名碑。

81、《西狭颂》:刻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甘肃成县天牛山崖壁,高二米九,宽二米,22行,每行20字,隶书。上端有“惠安西表”4篆字。碑文是颂扬武都太守李翕敕修治西狭中道之事。武都西狭是通往巴蜀的要道,阁道窄狭,车骑不能畅行,李翕亲自监工,在奏请朝廷后,命属官率工清障凿石,遂使西狭成为通途。《西狭颂》是武都郡承吕国为纪颂李翕这一政绩而刻。现在仍保存完好。

82、《郙阁颂》:刻于东汉建宁五年(172年)陕西略阳西北栈道的白崖,高二米五宽一米八。碑文也是颂武都太守李翕修略阳旧栈道郙阁道析里桥的事,是研究东汉交通桥史的第一手资料。其字体外紧内松,宽舒方整,隶法中带有篆意,受历代称颂。与《西狭颂》、《石门颂》合称“东汉三颂”。

83、《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年)陕西汉中褒城东北褒斜谷古道西壁。南宋时被发现,现汉中博物馆。碑主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子。此摩崖即是其同乡卞玉于熹平二年在石门时见过《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而作表刻石纪念。对于研究东汉历史有参考价值。其书法虽然比不上《石门颂》,但可以视为其姐妹篇。

84、《鲁峻碑》:刻于东汉175年山东金乡县焦氏山南鲁竣墓,后移济宁孔庙,现在济宁市铁塔寺汉碑群,碑高三米八宽一米五。碑主鲁峻,字仲严,司隶校尉,175年卒,其门生故吏320多人于次年为鲁峻立,内容是记载了鲁的生平事迹,对于研究儒家学说在东汉的地位、官制和礼仪习俗有价值。其碑阴与碑阳非一人之手。

85、《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四年(175年),由议郎蔡邕等人书刻,经九年至183年刻成,立于洛阳城南洛水南岸朱圪垱村太学门外。内容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种,共46石,两面刻字共20万字。几经战火和迁徙,到唐初时,魏征收聚时已经十不存一了。当时残石已倍受宝重,并藏拓本。但再经战乱,唐初收聚的再次亡佚。北宋时再收聚,但已经为数不多。1922年在洛阳故城太学和西安络绎有出土约百十余块。马衡《汉石经集存》中已见大小残石约500余块,最大的一块是1925年在洛阳出土的,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周易》上段残石,两面刻约490字。1929年又出土《周易》下段,现收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熹平石经》是汉隶成熟期官方的“庙堂巨制”的代表。不全是蔡邕一人之手,其他人刻工也称一流,可以与《曹全碑》相提并论。

86、《韩仁铭》:刻于东汉175年。出土于金正大五年(1228年)河南荥阳,为县令李天翼发现。清康熙年间一度亡佚,再次发现后移荥阳县署,1925年移置荥阳第六中学内。碑高二米二宽一米二。内容为记述循吏韩仁政绩。碑文文字完好,惟缺右下一角。被认为是汉隶成熟期著名作品。

87、《尹宙碑》:刻于东汉177年。元代1312年在河南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八赤为修孔庙求石材时,在洧川(今长葛县)发现此碑。移到鄢陵孔庙,后又没入土中。明万历年间洧水洪水再次出土。再移置孔庙(现在县第二中学)。碑高二米七宽一米三。碑额只存“从铭”二篆字,有穿。内容是赞颂尹宙功德,碑阴有元仁宗皇庆三年刻题记。与《韩仁铭碑》相似。对后世唐楷有影响。

88、《三老赵宽碑》:刻于东汉180年。出土于1943年青海乐都老鸦城西许白崖子,曾为马步芳所有,后移青海省图书馆。1950年大火楼塌碑碎火焚,残碑只有达碗口大。此碑最早见于张维《陇右金石录》,据载原碑高一米一宽半米,共有隶书736字。碑出土后搬运时断为两截,字迹受损,可辨认681字。碑主赵宽,字伯然,是甘肃碾伯县人,汉名将赵充国之后代。随军破西羌不幸战败,死伤惨重,赵宽侥幸生还,后官至“三老椽”(汉官名,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赵宽卒于152年,65岁。此碑是赵宽去世27年后,180年其叔子潢为长陵令时所立。碑文主要是话音详载赵宽世系,有十世之远,为汉碑少见,所载名字官职皆出自家谱,故历史价值较高。另外,字体流美劲健,是东汉隶书代表作之一。

89、《校官碑》:刻于东汉181年。南宋1141年江苏溧水县尉喻仲远在固城湖边溧阳城遗址中发现此碑,移到溧水县城。碑主亁,是汉灵帝时的溧阳县令,他号召流亡者开垦荒地,兴办学校,政绩卓著,得到属下和百姓拥护,立碑纪念。此碑多次迁徙,1958年移置南京博物馆。碑高一米五宽八十厘米,圭首,额书“校官之碑”4字,字下有穿。是汉隶成熟代表。

90、《王舍人碑》:刻于东汉183年。1982年出土山东平度县卜乡汉墓地,是近代发现的著名汉碑之一。发现时碑断,仅存碑首和下截,额首篆“汉舍人…王君之…”,目前计存190字。此碑字迹秀丽端庄精致,可与《礼器碑》、《史晨碑》相比,是汉隶之佼佼者。

91、《曹全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是王敞等人为合阳县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明万历初年在合阳县旧城发现,现在西安碑林。碑高二米五宽一米二,无额,共849字,未断裂,在汉碑中属字迹最为清晰完好,保持原来书法原貌,自出土以来是广大金石、书法家的钟爱。是汉碑中不可多得的上佳杰作,最有名的汉碑之一。

92、《张迁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是当时山东谷城县(东阿)的官员一同为前任县令、转任河南汤阴县令张迁所立的德政碑。明万历年间发现,现在山东泰安岱庙。碑高三米一宽一米一,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此碑最早见于明都穆《金薤琳琅》,顾炎武怀疑过此碑。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原刻。《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与《鲜于璜碑》比肩,是难得的精品。

93据考证,现存世的东汉碑刻中年代失考的有:《刘熊碑》《孔褒碑》《仙人唐公房碑》《犀浦墓门残碑》《袁博碑》《张君残碑》《朝侯小子碑》等,其中以《朱君长刻石》等七种最为有名。(附复印本)

94、《朱君长刻石》: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济宁运河同知、著名金石学家黄易在山东两城(即微山县)觅得。判断为汉刻,移置济宁州学明伦堂保存。现在济宁博物馆。石刻半米见方,刻“朱君长”三隶字。可能是“墓间残石”。为典型汉隶民间作品。

95、《刘熊碑》1915年顾爕光在河南得到残石一块,碑阴863字,现在河南延津县文化馆。宋洪适《隶释》录有全文,原碑共23行,每行33行共759字,用笔纯熟,结体端庄。有人认为在《华山碑》之上。是传世著名汉碑。

96、《仙人唐公房碑》:原碑在陕西汉中城固县西北15公里处发现,现存西安碑林。碑圆首,高二米二宽七十厘米,额篆书“仙人唐君之碑”,碑文隶书17行,每行31字,共527字。字迹大部漫漶不清,书法近似《衡方碑》。此碑的特点是“有穿有晕”。此碑记述了王莽居摄二年(17年),唐公房因行善积德而得到神仙李八百所赐丹经秘方,制成仙药,服之仙去,连家里的鸡犬也一起升了天,惟独“鼠恶留之”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宣扬扬善惩恶的思想,富有哲理性,从而影响较广。

97、《赵菿残碑》1937年在河南南阳出土,现存在南阳卧龙岗汉碑亭。石下截残,只存碑额及上截少许残石。额上篆字“汉故郎中赵君之碑”28字。额下有穿。碑上存隶书92字。记述赵菿之功德。字体沉稳端庄。

98、《朝侯小子残碑》: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土陕西长安,现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碑阳存隶书14行,每行15字。此碑类似《曹全碑》、《史晨碑》的水平。

99、《伟德山郑玄摩崖题刻》1992年在山东荣成发现。题刻于马道镇伟德山花岗岩上,发现前泥土淹没。题刻“北海郑玄书”一行5字,保存基本完好。字属篆隶之间。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今山东)人,官至大司农,是东汉经学集大成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