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行医为什么叫“悬壶济世”

 茂林之家 2017-02-11

悬壶济世是古代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葫芦,古代称作“壶”,俗称葫芦瓜,古代道家的象征之一。《诗·豳风·七月》中“八月断壶”,特指的就是盛药的葫芦,即“药葫芦”。

中医行医为什么叫“悬壶济世”

中医与“悬壶济世 ”

过去,人们把医生开业称作“悬壶”,医生把“悬壶济世救苍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悬壶”的说法有何来历呢?

其实,这个“壶”应该是“葫”,即“药葫芦”。葫芦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外壳坚硬,把中间的瓤掏空后,就成了个绝佳的容器。古时候,许多医生走街串巷为人治病时,总是把药装在葫芦里,慢慢地,“药葫芦”就成了医生的象征。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当摸不透人家的意图时,会说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是这个意思的延伸。

中医行医为什么叫“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的由来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很想学习医术为人治病。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个卖药的老翁,据周围的人说,老翁医术高明,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都能立即见效,药到病除。于是,费长房就想拜老翁为师。他悄悄跟在老翁身后,一直跟着老翁进了一家小酒店,最后只见老翁突然化作一道烟,钻进了一只挂在酒店墙上的葫芦内。费长房明白这老翁决不是等闲之辈,更坚定了他拜师的决心。于是,第二天费长房在那家酒店里靠近葫芦的位置准备了一桌上等筵席,恭候老翁出来。果然,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了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拜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就收他为徒,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予他。费长房很快就学成医术,临床治病疗效极佳,声名远扬。老翁见他已学成,就云游四方去了。

之后,费长房为纪念老翁,行医时总是将一个葫芦挂在身上。

从此,行医之人纷纷模仿,都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自己医术高超。

中医行医为什么叫“悬壶济世”

药葫芦只不过是一只盛药的“药壶”。一种行医、卖药的“招牌”而已。不过,医家挂药葫芦还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的愿景;二是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

葫芦的用途十分广泛,其幼嫩的果实和叶子是先民的食物和菜蔬。“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说的就是甜嫩的瓠瓜可作食用。葫芦果实外壳色白,外层有蜡质,质坚硬而轻。“一个葫芦两个瓢”,在陶器尚未发明的时代,先民用葫芦瓢当作碗壶、勺、杯使用。至今在我国一些地区,葫芦依然是轻便而实用的生活工具。

古人将葫芦作为盛放药物及酒的容器,既密封不走味,又得葫芦清香之气,融天地精华于一壶。“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壶中美酒启之醇香彻腑,茗之更可解忧。把药与酒浸渍于壶中,密封时日,启封饮用,是古人治病的重要方法。壶与医药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