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进卿]老北京的节日风俗之正月

 刘沟村图书馆 2017-02-11

2017

HAPPY  NEW  YEAR

正月初一

在民国以前,中华民族都是用农历纪年。所以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我们中国人的新年。新年第一项活动是接神。夜里子时(23 : 00 ~ 1 : 00 时)整(24 : 00时)是正月初一的到来,也就是新年的来临。只要是时钟的时针和分针都指向夜里12 : 00时,全城立刻鞭炮齐鸣,开始接神。男人们一一向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方向叩拜、烧香,并用红纸灯引路将财神爷接至家中。谁不希望摆脱贫穷,谁不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当时人们都将这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财神这个泥胎上。接完神后,全家坐下来同吃新年水饺。北京的风俗正月初一要吃素饺子,并在包饺子时放入一枚铜钱,谁要吃着这枚铜钱,一年都吉利。

▲迎财神

正月初一从夜里起,晚辈都要向长辈拜年,而且要父母、伯父、叔父、姑、姨、舅都坐好,郑重地跪拜。熟人路上相遇问候互相抱拳道“新年好!恭喜发财!”这种拜年要到正月十五日才算结束。

按北京的风俗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各家都“忌门”,意思是忌外姓妇女进门,所以,旧北京每逢新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妇女都不去串门,包括自己的娘家都不能去。说是怕冲了神,不吉利。当然,这种风俗纯粹是对妇女的歧视。

正月初一这天还不许扫地,如果地面太脏乱了,就用扫帚从屋门往里扫。不能往外扫,是怕把财扫走。正月里从初一至初五都不另做饭,每天都吃头年做好的食物。特别要吃“隔年饭”,即年三十吃剩下的留到初一至初五吃。它寓意日子好过,饭吃不完。

▲除旧迎新

北京的妇女是勤劳的,每天不是升火炉、烧水做饭,就是针线不离手。但是,正月里妇女不许动针线。大年初一各家各户除了忙着拜年外,还要到前门的瓮城关帝庙烧香,求得在新一年中吉祥顺利。这座关帝庙虽说是只有一层殿的小庙,但是它在北京众多的关帝庙中是香火最盛的。据《庭垣识略》一书记载:前门瓮城关帝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各代皇帝都以关帝为护国之神,所以北京九门都建有关帝庙。前门是北京的南大门,位置重要。因此,这儿的关帝庙也身价倍增,连皇帝们都特别推崇。清代的皇帝每逢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从前门路过时都要亲自到关帝庙焚香。每月初一、十五日还命太监到这里上香致祭。由于皇帝给予的特殊待遇,官员和全城百姓也都到这里烧香。所以,这座关帝庙的香火极盛。尤其是大年初一,从夜里开始焚香的队伍就拥挤异常。

正月初二至初八

正月初二的风俗是到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烧香“借元宝”。这座五显财神庙就在现今六里桥北,小庙虽不大,可是每年正月初二开庙时,从夜里起就有很多人蹲在广安门的门洞里等着天亮开城门,好赶到财神庙烧头柱香, “借”回元宝。说是“借元宝”,实际上就是从庙里买纸元宝。每年都有很多人“借”不到,只得扫兴而归。过去北京的很多财神庙奉的不是赵公明就是范蠡,香火都一般,唯独这座五显财神庙被全城老百姓尊信,形成正月初二“借元宝”的风俗。原来这里供奉的是:曹仁广、刘义广、李诚广、葛信广和张智广五位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多年来,民间流传着这五位绿林英雄给穷人送钱,夜里给贫病交加的人送元宝的传说。

正月初五在老北京风俗中称作“破五”,即从正月初一开始的忌门到初五为止。从初六开始,各家的妇女就可以互相串门拜年了。新结婚的媳妇到了初六这天由娘家接走,回家看望父母。

正月初六这天还是店铺开市的日子。按老北京的风俗,从正月初一起至初五一律上板停业休息,伙计们天天有酒有肉,吃饱了玩,玩完了吃。除去留两三个人在店中值班以敲锣

打鼓庆新年为乐外,其他人都自由行动,有的出去拜年,有的去戏园听戏。到了初六下门板开市时,店外放鞭炮,店里账房先生双手斜拿着算盘向外上下摇动,以驱赶邪气,祝福新年度里买卖兴隆。

正月初八是顺星日。这一风俗也是企盼在这新年里顺顺利利,万事如意。传说,每个人都是天上的一颗星转世。代表自己的那颗星明亮旺盛,这个人就走运,反之则倒霉。每年正月初八诸星下凡,是祈祝星辰之日。顺星就是祈福代表自己的那颗星明亮旺盛。每逢正月初八的晚上,人们都用彩色棉纸拈成灯花状,放在铜盘中,大约有49盏或108盏不等,上面滴些香油。祈福的供桌上放“星宿码”图纸,前面摆香炉、蜡抨,供品是几碗熟元宵。全家男女老少共同祭祀,先将铜盘中的灯花点燃,随后焚香,按长幼顺序依次拜祭祈祷。祭祀完毕全家将供品分食。

▲正月初八顺星节

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北京一项重要的风俗。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首,自古就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从官府到民间都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据《明宫史》上记载: “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民间妇女在立春这天都买萝卜吃,谓之“咬春”。说吃萝卜可以解春困倦。立春的时候,各家都讲究吃春饼。春饼的烙法与烙普通的饼不一样,春饼要薄还能揭开,所以又称“薄饼”。吃春饼讲究菜多,过去北京猪肉铺都卖熟肉“盒子菜”。盒子菜中有驴肉、熏肚、熏肘子、酱口条、酱小肚等。从猪肉铺买个盒子菜,店家管送。掌柜的让小学徒提个木质的食盒,食盒里外涂漆、圆形。盒内分若干个小格,食物分类放在小格中,送至主顾家中。另外,还要炒很多素菜,如粉丝、藻菜、鸡蛋、豆芽菜等。吃的时候,先用两根洋葱蘸点黄酱抹在一层薄饼上,用筷子夹些爱吃的菜卷上即可。除了在立春日吃春饼外,老北京人在春季里请亲戚朋友吃饭也讲究吃春饼。

▲春牛图

上元节

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或灯节。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三元,正月“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为三官圣诞。”又据《燕京岁时记》记载: “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正月十五上元节观花灯、吃元宵的传统由来已久。据说汉明帝时就在正月十五日燃灯以敬佛。到了唐代开元盛世时,从正月十四日夜到十六日夜放灯,后增至五夜。最晚在唐代,正月十五观花灯已经成为定制。关于元宵,据《岁时杂记》上记述,在北宋时元宵是个不包馅的丸子,将糖放于汤中,称作“圆子”。到南宋时才出现了包馅的元宵,不过那时还不叫元宵,而叫“乳糖圆子”,又叫“浮圆子”,因为它浮上水面而得名。演化至元代,南方改称“汤圆”,北方称“元宵”。并在正月十五上元观花灯时吃元宵,所以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明朝时期的北京,正月十五这天在东四一带形成灯市。据《庭垣识略》中记载: “灯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罢”。至清代,每至灯节,内廷设宴,放烟火,市肆张灯。其中尤以正阳门的东月墙,打磨厂,西河沿,廊坊头条、二条、三条和大栅栏的花灯最繁盛。正月十五吃元宵、观花灯是老北京最重要的风俗。

走桥摸钉。这个风俗流行于封建社会缺少知识的愚昧妇女。在清代元宵节的夜晚,成群的妇女见桥就走,她们将“桥”当做“消”读,自认为走桥,可以“走消百病”。摸钉是到正阳门门洞里去摸门钉。她们把门“钉”当做“男丁”读,认为摸到正阳门的门钉,便可以生育男孩。

▲上元节

燕九节

燕九节又称白云观会神仙,是明清时期北京全城一个盛大的风俗活动。正月十九日是燕九节,也作宴九、延九、烟九、淹九等多种名称。白云观是这个节日的活动中心。白云观位于西

便门外一里许,建于金代,旧称太极宫,元代改称长春宫,明正统年间重修后才改称白云观。这座道观建筑宏伟,不仅是北京最大的全真派道观,也是我国北方道教中心。观内有邱祖殿,塑有全真派始祖长春真人丘处机像。正月十九日是邱祖的诞辰,故称此节为燕九节。民间传说,邱祖为了世人的幸福,可能于正月十八日夜至十九日晨降临人间,给病人治病,解除世人疾苦。人们为了能够见到他,都在这段时间拥向白云观去“会神仙”。关于文人墨客介绍白云观燕九节的文字很多,现抄录两首写燕九节的竹枝词,一是清康熙年间宜兴周兹写道: “正月十九燕九节,神仙肯授长生诀。只今留得白云观,峭寒遍地霜花结。”另一首也是清康熙时江阴王位坤写道: “今年烟九春风暖,日暮游人犹未散。传言若个遇仙真,前车不行后车满。”这两首词都反映了燕九节时民间活动的盛况。

▲燕九节会神仙


    文章来源:《北京档案》2015年02月20日 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